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41萬女性學者VS.111萬男性學者:研究發現了什麽?

撰文|孫夢逸

責編|楊 梟

●   ●  ●

剛剛過去的2月11日其實是個不平凡的日子——這一天是聯合國為促進學術界性別平權而設立的學界女性的專屬節日(International Day of Women and Girls in Science)。

學界女性長久以來受到排擠和打壓。以建校384年的哈佛大學為例,直到1936年才招收了第一位女學生,更是直到1948年才有了第一位獲得終身教職的女教授。可是若隻關注表面的統計而不對數字進行深究,則往往被誤導,不能找到不平等的真正根源,也就談不上改進。

比如,在1973年加州伯克利大學招生的總體錄取率,女性比男性低很多。但是對每個院系的錄取率分別進行統計,男女生的錄取率並沒有顯著差別。究其原因,是女性申請者更多地選擇了錄取率更低的院系,將來的就業回報更低,而女性會選擇這些院系,是當時的社會文化對女性潛移默化的塑造。所以,性別不平等確實存在,但是問題並不在於大學的錄取過程,而在於入學前的社會教育。把矛頭對準大學錄取,是頭痛醫腳,緣木求魚。

01

女科學家總產出低於男科學家

統計數字背後的學界性別不平等的根源到底何在?2月18日,《美國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華人學者黃俊銘(Junming Huang),亞歷山大·蓋茨(Alexander J. Gates)和艾伯特-拉斯洛·巴拉巴西(Albert-László Barabási)等人的一項研究成果,他們利用大規模引用數據庫,比較研究了不同國家和學科的科學職業中性別不平等問題。

學界關於性別不平等的研究多如天上繁星。在這些研究裡面一個非常顯著的現象,是男性生涯總產出通常高於女性生涯總產出。

圍繞這個現象,學者們提出了非常多的假說:比如,菲利斯·卡爾(Phyllis L. Carr)等人就發現,相比於有小孩的男性學者,有小孩的女性學者的家庭負擔更重。女性也更容易在文章評審過程中受到歧視,等等。但是,之前的這些研究,往往不能夠直接和學術產出建立聯繫:這是因為準確衡量學術產出非常困難。文章發表數目和文章引用率等指標,都會受到文章的發表年份,還有所在學科等等非歧視因素的影響。

近年來,隨著科學學(Science of Science)的發展,以及大規模引用數據庫的出現,讓大規模地系統衡量學術產出成為可能。黃俊銘等研究人員對1955-2010年間,412808位女性學者和1110194位男性學者的職業生涯進行了系統的分析。

這項研究首先確證了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長久以來女科學家的總產出確實要低於男科學家。這樣的差異不同程度地存在於絕大部分國家和每一個學科:比如,應用物理領域的學術產出差異,就要大於生物科學領域的差異。

值得注意的是,資深科學家之間的性別差別比年輕科學家更顯著(圖一)。雖然隨著時間的推移,女性在學界的參與率越來越高(1955年的時候,僅有12%的作者為女性,到了2010年,女性作者的比例上升到了35%)(圖二),但是,男女學術生涯總產出的差距卻越來越大——校正了發表時間,引用隨著時間的自然增長趨勢,和自我引用以後——研究者發現,在1955年的時候,單個女性作者的生涯總產出與男性相差不大,可是到了2010年,單個男性作者的生涯總產出反而高出了女性34%。

長久以來,學界一直認為只要能夠增加女性在科研活動中的參與度,性別不平等就會慢慢消失。這樣的分析結果卻表明,問題可能並不那麽簡單。

02

女科學家職業生涯更容易中斷

那麽,是什麽導致了男女學者之間生涯總產出的差異呢?

學者生涯的總產出,由兩個因素決定:一個是產量(整個職業生涯發表的文章數量),一個是文章的平均影響(單篇文章被引次數)。而產量又是產率(學者年均發表文獻數目)和職業生涯長度的乘積。

黃俊銘等人比對了男女作者之間產率,職業生涯長度和平均文章影響以後發現,平均影響和產率並沒有顯著的性別差別。這一結論在不同的國家、學科和年代中普遍存在。但是,女性科學家的職業生涯長度(平均9.3年),顯著少於男性科學家的職業生涯長度(平均11年)。這樣的情況,在不同的學科、地區和研究機構裡面都存在。

進一步的分析表明,女科學家的職業生涯更容易被中斷。而且,這種更高的中斷的風險持續貫穿女科學家的整個職業生涯——平均來講,每年女科學家離開學術界的風險比男科學家高19.5%,這為男性作者帶來了隨著時間推移的巨大累加優勢(圖三)。在觀測數據和反事實推斷實驗中,女性科學家的職業生涯額外被中斷的風險,可以解釋大約三分之二的性別產出差異。

03

如何讓同樣優秀的女科學家保持更長久的職業生涯?

因此,如果想要解決學術界的性別平等問題,如何降低女性科學家職業生涯中斷的風險,應當是重中之重。過去大家認為,為了縮小性別差距,科學界必須努力培養年輕的女性研究人員——現在已經有很多措施努力降低女性科學家在職業生涯早期的中斷風險。但這一研究發現,女性科學家在各個階段都面臨更高的中斷風險。這表明光關注事業早期的女科學家不足以縮小性別失衡,尤其難以彌補資深科學家間的性別失衡。未來需要把能夠降低女性職業中斷風險的措施擴展到全年齡段的女性科學家。

一個好的研究工作,除了解釋一些現象,往往也能夠指出一些有意義的思考方向。紐約大學社會學系教授程思薇就這項研究評論道,“作者們通過詳實的證據向我們揭示,科學界性別不平等的關鍵問題,並不是‘如何使女性成為更好的科學家’,而是‘如何讓與男科學家同樣優秀的女科學家保持更長久的職業生涯’。”

程思薇進一步表示,“這個結論也啟發我們去思考一個新的問題:是哪些社會因素帶來了女科學家職業生涯的中斷呢?我們還需要更多的研究去探尋下一步的答案,但是有一點是明確的:在看待科學界的性別不平等時,不應當把它作為一個單一的、僅存於科學界的問題,而應當將其與更深遠的社會現象聯繫在一起研究和思考。

參考文獻

[1] Bickel, Peter J., Eugene A. Hammel, and J. William O'Connell. "Sex bias in graduate admissions: Data from Berkeley." Science 187.4175 (1975): 398-404.

[2] Carr, Phyllis L., et al. "Relation of family responsibilities and gender to the productivity and career satisfaction of medical faculty."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129.7 (1998): 532-538.

[3] Borsuk, Robyn M., et al. "To name or not to name: The effect of changing author gender on peer review." BioScience 59.11 (2009): 985-989.

[4]Huang et al. "Historical comparison of gender inequality in scientific careers across countries and discipline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0).

製版編輯 | 皮皮魚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