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全班95%孩子不認識蠟燭,到底是孩子無知,還是課本OUT了

孫老師在杭州一所熱門公辦小學教科學,已經有二十年的教學年資,這禮拜竟然被一個三年級小朋友的問題難住了!

當天,她上的是實驗課,因為要研究材料的沉浮,所以給班裡每個小組發了根白蠟燭,讓學生們把蠟燭放在水裡,觀察蠟燭的浮沉。實驗做到一半,有學生跑到她身邊,拿著蠟燭偷偷問:“老師,這個是什麽?”

後來給第二個班上課,孫老師留了個心眼,實驗前就指著蠟燭問全班:“有沒有人認識這是什麽?”第一個舉手的同學說是塑料條,第二個同學倒是答對了,但根據舉手情況,她估計班裡95%的同學不認識白蠟燭。

孫老師上課所用的白蠟燭

讓孫老師哭笑不得的是,即使告訴學生“這是蠟燭”,還有人在實驗報告裡寫“蠟燭是塑料做的”。也就是說,有不少孩子還沒明白蠟燭是什麽東西,是做什麽用的。

不認識蠟燭,到底是因為孩子無知,還是課本OUT了?這個問題讓孫老師思考了許久。

因為這堂實驗課主要講材料,蠟燭不是主角,雖然孫老師之前也讓學生用蠟燭做實驗,但一直以為學生都認識。直到這次有同學偷偷來問,她才留意到這個問題。

孩子們給出的理由是,沒見過這種白蠟燭。在他們的印象中,蠟燭是插在生日蛋糕上,五顏六色、又細又長的那種東西。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孩子們認不出來的,不止蠟燭

孫老師的遭遇,許多科學老師都經歷過,小學還好些,初中老師感觸特別深。

“農村或者農場裡面的水稻田,水稻都是一行一列種得非常整齊的,為什麽?”

“青菜的每一瓣都不是重合在一起的,而是彼此交錯形成葉鑲嵌的結構,為什麽?”

這是杭州惠興中學科學老師呂志傑上生物時提的問題,底下學生的回答都很統一——“不知道,沒見到過,想象不出來。”

杭州觀成中學科學老師李學明記得曾有一道考題,大意是問:“小麥和水稻的葉子,到底是平行脈,還是網狀脈?”結果把好多學霸都難住了,因為城市的學生從來沒有接觸過小麥、水稻的葉子。

不止科學,鹿姐姐的同事昨天剛來吐槽過女兒的數學作業,上面寫到“生產隊”,女兒看了半天,說讀不懂題意,不知道“生產隊”是什麽意思。另一位同事家的二年級小學生,也曾經拿過一道應用題問媽媽:“筆電電腦我知道,可台式電腦是什麽東西?”

課本生活化,卻脫離了00後的現實生活

有老師認為,造成小學生不認識蠟燭的原因,是因為現在課本裡、考題中,許多看似生活化的東西,實際上卻脫離了當今學生的現實生活,直接後果就是把學生搞懵了。

在孫老師的印象中,十年前和十年後,學生變化很大,但是教學用具卻沒啥變化。所以,許多在她看來是常見的教具,對現在的學生來說,卻非常陌生。

“現在都市的孩子和十年前不一樣,他們能看說明書,會玩樂高,但不認識蠟燭火柴,不會裁紙,也不認識植物和農作物,因為生活中見不到或者用不著。”孫老師感慨。

小學科學課以實驗為主,有些實驗常用的工具在現代生活中很少出現,“現在學生們都沒見過、沒玩過,讓他們做實驗,課堂就‘雞飛狗跳’。”

最典型的就是劃火柴點燃酒精燈,跟十年前不同,現在的學生們都沒見過火柴,一看到火焰,全班都嚇壞了。“我當時演示劃火柴,旁邊的同學嚇得直接跑到教室外。”孫老師無奈地說,“很多學生都不敢點,怕會燙傷,膽大些的男生點火柴,女孩能躲到幾米開外。”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惠興中學的呂老師認為,確實有少部分科學題目的題型比較陳舊,已經被現代技術淘汰了,但卻一直沒有更換,會對學生的認知產生一定的干擾。

“掛點滴的瓶子,以前都是玻璃的,現在改用軟塑膠袋裝,點滴液會滴下來的原理發生了一些變化。再拿老的問題去考察,意義不大了。”呂老師舉例,“還有就是家庭電路,現在都用空氣開關和電子式電能表,但我們的教材中依然是閘刀開關和機械式電能表。”

采荷中學科學老師施彬彬說,初中科學經常會用一些看起來“過時”的內容舉例,學生們沒有見過或體驗過,學起來經常一頭霧水。

“比如講到大氣壓,會以農村的抽水井為例,講到杠杆,就會講到以前市場裡用的杆秤,這些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城市裡都不算常見。”施老師舉例。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杆秤是杠杆原理的一個重要模型,見過和沒見過杆秤的學生,在知識點掌握的進度上相差很大。“有些學生小時候見過大人用杆秤,我上課一提起,他們立馬就能說出使用過程,講解杠杆工作原理,他們理解得非常快。”施老師說,“而沒見過的學生,等我介紹完什麽是杆秤,他們還在努力想象畫面,一直在糾結,更別提理解知識點了。”

父母包辦,學生接觸生活太少

但也有老師認為,板子不能都打到課本上,學生對某些知識掌握和理解不到位,存在普遍的難點,最主要的因素還在於自身的體驗和經驗不足,閱歷不夠豐富。有一部分是學生自身缺乏生活經驗,生活由父母一手包辦導致。

呂老師舉了一個例子,吃水煮蛋的時候,如果雞蛋剛從滾燙的水裡拿出來,急於剝殼就難免連殼帶肉一起剝下來。“讓學生解釋這個問題,80%的學生沒有這樣的經歷,家裡的蛋都是父母剝好了現成吃的。”

講解大氣壓強時,呂老師舉例,吃螺螄都要把尾部剪掉以後用力吸。幾個同學非常不解,組團來問:“老師吃螺螄不是用牙簽的嗎?為什麽要吸啊?”

留下小學的科學老師仰毅明告訴鹿姐姐,之前班裡有許多學生,被父母保護得太嚴,任何鋒利的東西都不讓碰,更不要提動手操作。仰老師在給六年級上“工具與機械”單元時,把教室櫥櫃的螺絲拆下來讓他們擰,“很多六年級的男孩都沒碰過螺絲刀,這還是他們第一次擰螺絲。”

這個問題怎麽破

從應試的觀點來說,最方便的辦法,就是書本列舉一個,記住一個。比如,許多學生認識的動植物很少,平時也少有機會接觸和仔細觀察,很多知識點只能純靠死記硬背。

但是從長遠來看,科學最好的學習方式,還是多去接觸大自然,調動所有感官去仔細觀察,比如,認識動植物,課堂上只能看圖片來灌輸,呈現有限。杭州行知小學科學老師虞小東認為,小學科學以普適性科學知識為主,講的都是基礎科學知識,內容大多不容易被淘汰,無非就是由於社會在進步,舉例要與時俱進,聯繫更多新的事物,更接近學生生活。

那麽,這些被現代生活漸漸淘汰的工具,是不是也應該在科學教學中被替代或淘汰?

采荷中學施老師認為要分情況,有些工具雖然“過時”,但依舊有教學價值,還是需要保留的:“雖然科學課本要與時俱進,但我們還有科學史要學習。很多古代發明智慧,雖然現在用不到了,但還是很多現代科技的雛形。比如杠杆、滑輪,現在常用於吊車、電梯,但這種模型學生理解起來比較複雜,杆秤作為最基本的模型,更適合啟發學生。”施老師說。

行知小學虞老師也表示,有些具有年代感、在特定時期內才有的事物作為教學內容,環境不一樣的確會超出學生的認知,與生活脫節。“由於社會進步,技術發展,新事物進入學生生活。之前講光能、熱能,通常會說起蠟燭、燈泡,但現在還可以增加冷氣機、地暖等,學生們的認知會更接近生活。”

你家娃遇到過類似問題嗎?歡迎在留言區提議,一起為課本的與時俱進建言獻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