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人民日報點讚北京防汛!

隨著“轟隆隆”的巨響,巨石從天而降, 3萬立方米山體滑坡,瞬間吞沒國道。險情在10分鐘前被發現,盤山道上,15輛汽車、28名行人被及時攔停,無一人一車遇險。這是8月11日發生在西郊房山區大安山鄉的一幕。

剛剛過去的汛期,首都北京面臨了一系列嚴峻考驗:雨量多,今年入汛以來全市平均降水量447.9毫米,比常年同期偏多兩成;強度大,地質情況複雜脆弱的山區暴雨如注,連續58小時強降雨,小時雨強超過100毫米;東部密雲出現十年來最大的洪水。迎接暴風雨的洗禮,北京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防汛抗災答卷,儘管仍有局部地區出現積水,但實現了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確保城市運行安全的工作目標。

救援人員搭起臨時通道將遊客安全撤離

北京市委書記蔡奇說:“各級幹部全力以赴恪盡職守,是確保首都安全度汛的根本保證。”這背後,是幹部汛期沉在基層,和群眾緊緊站在一起同心協力,是首都應急保障能力有效提升,是“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在防災減災領域的生動寫照。

排水能力,城裡城外全面提升

緊挨著東二環,距護城河不過幾十米遠,左安門橋泵站被綠地包圍著,很不顯眼,卻是守護橋區安全的功臣。今年雨水偏多,汛期以來已遭遇多場強降雨,但這座泵站都能輕鬆應對。

城市排水管網能力不足,是城市“看海”的罪魁禍首。為提升城市防汛排水能力,北京市近幾年加大資金安排力度,已累計投入120億元,用於重點防洪排澇工程建設。按照中心城區“西蓄、東排、南北分洪”的格局,北京加快了中心城下凹式高架橋泵站改造、全市中小河道治理等工程建設,進一步完善防洪排水格局。

工作人員巡視左安門橋泵站

2013年,與其他橋區一樣,左安門橋的泵站、調蓄水池啟動建設,次年就建成投用,橋區排水標準提升到了可應對十年一遇降雨的水準。下雨時,雨水通過管道快速匯入泵站,周圍5.44公頃範圍的雨水全部匯集到這裡。“3台132千瓦的排水泵同時開動,一分鐘就能抽排100多噸,從而保證橋區路面不積水。”北京排水集團左安門橋泵站值班員李耀武說。

正因為泵站更新了,最近這幾年,左安門橋幾乎再沒出現過積水斷路的情形。左安門橋泵站只是近年來北京下凹式高架橋雨水泵站改造工程的一個縮影。

加強應急排水搶險

去年北京汛後實施了三大類71項工程,在今年汛期有效發揮了行洪、排澇和蓄水作用。如曾經逢雨必積的蘆花路、東關鐵路橋、長陽地區等今年均未發生積水,有效降低了防汛風險,確保了度汛安全。

“河道是防汛抗洪的生命線。”北京市水務局副局長楊進懷說,“郊區河道不通,城市雨水排不出,容易發生倒灌。”他介紹,1460公里中小河道改造後,目前防洪標準已提升至20年至50年一遇。

精準預警,將災害損失降到最低

“要提高預報預警工作水準。密切監視氣象變化,跟蹤重大氣象過程,完善預警機制,尤其加強局地性、突發性氣象的監測預警;加強與周邊地區的資訊共享和聯繫,密切關注跨界地區特別是上遊地區的降雨量、來水量。”今年進入汛期前,市委書記蔡奇和市長陳吉寧部署防汛工作,市委提出的各項具體要求,扎扎實實地落到了工作中。

實地測量,及時調整閘門開度控制水位

精準預報,是開展防汛減災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北京利用先進技術,有效推進城市精細化管理,在今年的防汛中可窺一斑。

“今年降雨預報,太準了。” “‘7·16’‘7·24’暴雨過程,最後降雨時間、雨量、程度,跟預報完全一致。”記者在採訪中,聽了不少這樣的感歎。

“今天晚上到明天,多雲轉陰,有中到大雨。過去氣象預報這樣報個大趨勢。” 北京市天氣局局長姚學祥告訴記者:“現在是精準預報,雨什麽時候下,下多少毫米、下在什麽地方,10分鐘一個推送,一線防汛人員打開手機,隨時能看到。”

這個市天氣局研發的預報模式體系叫“睿圖(RMAPS)”,它採用先進的雷達觀測資料,採用超級電腦系統和新的計算方法,在0至12小時精準預報上、3公里一個網格的區域預報上、10分鐘一個推送的實時預報上,都取得了重要突破,為預報預警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堅實基礎。

精確預警,也帶來了首都防災減災格局的變化。

今年北京汛情大,但市民感覺不大。北京防汛指揮中心的同志告訴記者,精準預報也改變了防災格局。過去全民動員,現在局部動員,過去是全市預警,現在是分區預警。今年汛期全市共發布市級預警46次,發布地質災害天氣風險預警17次,但發布分區預警達1066次。

調配“龍吸水”等先進排水設備

就在城裡市民安然入睡時,在降雨落點山區,890條山洪泥石流溝道、487處山區泥石流易發區、237處小塘壩、88座大中小型水庫……全部處於嚴防死守之中。

精確預警,也極大提高了電力保障水準。

“在天氣部門的支持下,國網北京電力實現了精準預警、提前布防、快速響應,將強降雨帶來的災害降到了最低。”國網北京市電力公司副總工程師王鵬介紹,北京電網建立精準天氣預報預警系統後,實現了對北京地區500余座變電站及2萬餘座基線路杆塔的精準天氣預報預警,做到了“精細到每一座站、每一根電杆”,系統每10分鐘更新發布1次天氣實況監測和預報資訊,較公眾天氣預報的8小時間隔大幅縮短。管理及一線人員通過手機APP可隨時掌握天氣資訊,實現了監測、預報、預警資訊的快速傳遞,響應時間大幅縮短。

今年汛期,北京電網天氣災害精準預警系統成功預測積水、山洪、雷電189次,累計對336座變電站,896條輸電線路發布預警清單。“精準預警使我們實現了從‘嚴防死守’到‘主動出擊’的轉變,防、控、救,水準不可同日而語了。”密雲供電公司經理樸天高表示。

據介紹,“7·16”暴雨期間,北京電力首次實現極端降水氣象電力主網零故障;配網層面,此次降雨期間共計影響居民用戶2050戶,較2012年“7·21”降雨期間3.5萬戶,減少94%。

乾群並肩,創造了生命的奇跡

今年汛期,北京防汛指揮中心、會商系統及指揮平台、微信公眾號、工作群等“互聯網+”和大數據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指揮決策能力和公眾服務能力。而各級幹部沉在基層,懷柔、密雲、通州、平谷的各級幹部,在暴雨襲來時,連續十多天通宵奮戰。

對塌方的密雲區琉辛路迅速展開救援

基層防災減災機制的建立和完善,在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8月11日8時30分,北京房山區大安山鄉軍紅路發生山體崩塌災害的有效應對,讓人們見證了一場應急防災奇跡——創造這一奇跡的就是房山區一名普通的群測群防員——安巨集三。

房山區1/3是山區,也是地質災害高發易發區。年近50歲的安巨集三,是房山區大安山鄉趙畝地村村民。去年6月,他加入市規劃國土委房山分局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員隊伍,每天都會對容易發生地質災害的區域進行例行巡查。

房山大安山鄉軍紅路K18+350處山體崩塌

汛期大雨滂沱,崩塌發生前一天,安巨集三就隱隱覺得有些不對勁。“頭一天就發現,馬路上有落石。”8月11日早上8點多,安巨集三在房山區大安山鄉軍紅路K18+350處的馬路路面上發現一塊大石頭,足有10多噸重。他馬上電話報告村支書,同時多角度拍攝現場落石,發到“群測群防員微信群”,向鄉政府和市規劃國土委房山國土分局報告險情。村支書第一時間也將情況上報鄉政府主管負責人。

10分鐘後,約3萬立方米的土石順著山勢轟然翻滾而下。但因為安巨集三提前攔截阻止,未造成人員傷亡和車輛損失。根據事後統計,在災害發生前的10分鐘內,安巨集三果斷攔停了行經車輛15輛、行人28人。

提前發現險情

夯實基層基礎。現在在北京郊區,像安巨集三這樣的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員有1600名,他們土生土長,愛鄉愛土,經驗豐富,成為扎實的一線防災減災守護員。

近年來,北京市進一步實踐政府主導、部門各司其職、社會廣泛參與的社會化防汛模式,倡導社會力量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協助開展搶險作業,防汛工作得到了市民群眾充分理解、積極支持、主動參與,成效明顯。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完善工作體系,推進項目落實,督促措施到位,補齊工作短板,進一步提高綜合防災減災能力。”北京市政府負責同志表示。

轉載自《 人民日報 》( 2018年9月13日 14 版)

圖片來自北京日報攝影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