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曾國藩人生六戒五勤: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曾國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春秋戰國時代曾子的七十世孫。他是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他因為在學問和事功方面的成就而備受後世推崇。讀懂曾國藩人生“六戒”,就學到了他的做人做事之道。

第一戒:久利之事勿為,眾爭之地勿往

一直都能獲利的事不要做,所有人都想得到的地方不要前去。危城莫入!所有人都嚮往渴求的,可能有有害。

前半句說:不可貪求過多!日中則移,月滿則虧,物盛則衰。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的事情,也不可能有長久獲利的事情,如果有這種能夠一直獲利的事情,那只能說這種事是表面現象或者騙局,這時候一定要保持頭腦清。

後半句是說的安全,眾人爭執、爭鬥的地方你不要去,容易惹麻煩或者招致禍患。《論語》上說,“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就是這個意思。當然,這句話裡的爭,也可以理解為,爭利。意思是說,大家都去爭搶的利益,你就不要去爭搶了,因為那肯定是薄利。

第二戒:勿以小惡棄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

不要因為別人小的缺點就忽視他的優點,不要因為小小的恩怨就忽略了別人的大恩。

人只要做事就會犯錯,這兩句話都是告訴我們,不要因為別人的一點小過失,一點道德上的小瑕疵,一點小恩怨,就全盤否定別人的好,忘記別人的恩情。

《禮記》上說, “好而知其惡,惡而知其美者,天下鮮矣。”意思是喜愛一個人而知道其缺點,厭惡而知道其優點。這就是告誡我們,在待人接物的時候,一定不要太感情用事,一定要客觀、公正地看待別人的缺點和不足。

第三戒:說人之短乃護己之短,誇己之長乃忌人之長

經常說別人短處的人,經常誇耀自己長處的人,可以說是“存心不厚,識量太狹。”俗話說,“打人不打臉,揭人不揭短。”經常談論別人的短處,誇耀自己的長處,不僅是情商低的表現,也必然給自己招來怨恨,埋下禍亂的種子。

漢高祖劉邦曾經隨便和韓信討論各位將領的才能。劉邦問道:“像我自己,能帶多少士兵?”韓信說:“陛下不過能帶十萬人。”劉邦說:“那對你來說呢?”韓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韓信後來被殺,不能說與他這種性格無關。

曾國藩這句話的意思,入木三分地畫出了可這種人的精神肖像。那種經常談論別人缺點的人,內心其實是借此在掩飾自己的缺點;經常誇耀自己長處的人,內心其實是嫉妒或者想掩蓋別人的長處罷了。

第四戒: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利益,往往是眾人都渴望得到的,如果誰獨佔了利益而不與大家分享,那麽一定會招致怨恨,甚至成為眾矢之的。劉邦攻破鹹陽,卻不敢佔據其地;曹操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卻終其一生不敢篡漢自立,他們都是怕成為眾矢之的。所以,面對利益,一定要權衡取捨之道。

謀劃事情,一定要跟有主見的幾個人一起,而不要與眾人一起謀劃事情。正如《戰國策》上說,“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通俗地說,就是謀求特別重大的事情,不必與眾人商量。因為謀求大事的人,自己必定有非同一般的眼光、心胸與氣度,自己看準了,去做就是了,如果和別人商量,反倒麻煩。如果別人見識低下,心胸狹小,氣度平凡,必定不理解你的想法。七嘴八舌,會動搖你的意志,也會破壞你的信心和情緒。

第五戒: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敗

庸人,就是普通人,一般的人。對於一般的人來說,沒有什麽才氣,只有勤奮工作才能成就事業,所以最忌諱一個“懶”字。。而那些有才的人呢,雖然可憑才氣走捷徑,更容易成功,但也容易孤傲自大,故步自封,不肯向別人學習,這也是容易失敗的。

曾國藩是勤勞的好例子,他其實並不聰明,但是卻能以“勤”成就大學問和大事業,可以說正是普通人的榜樣。而如項羽、李自成等,佔盡天時地利,卻因為驕傲而敗亡。

第六戒:凡辦大事,以識為主,以才為輔;凡成大事,人謀居半,天意居半

凡是辦大事,首先需要有深厚的閱歷和識見,並以才能作為輔助;凡是要成就大事的,一半在於人的謀劃,另一半就要看天意了,看時機會不會來到。所謂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曾國藩明確告訴我們,辦大事要以“識”為主,才氣、才能不過是輔助罷了。所以恃才傲物的人,往往難以成就大事。當然這裡的“識”,不單單指知識,更指的是經驗和見識。

而“人謀居半,天意居半。”則是說,我們無論做什麽事情,都要抱著“盡人事以聽天命”的態度。不要因為有自己不能左右的的因素就不去努力,更不能因為自己努力了,最終卻失敗了而去怨天尤人。

曾國藩:一勤天下無難事

作者:羅日榮來源:《文史月刊》2014年06期

曾國藩說為官者當有五勤:“一曰身勤:險遠之路,身往驗之;艱苦之境,身親嘗之。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詳細察看;接一文,必反覆審閱。三曰手勤:易棄之物,隨手收拾;易忘之事,隨筆記載。四曰口勤:待同僚,則互相規勸;待下屬,則再三訓導。五曰心勤:精誠所至,金石亦開;苦思所積,鬼神跡通。”

曾國藩的“五勤”之道雖是為官之道,同時也是為人處世之道:

一曰身勤:

曾國藩所說的“身勤”就是身體力行、以身作則。

曾國藩曾說“余謂天子或可不親細事,為大臣者則斷不可不親”。

曾國藩是這麽說的,也是這麽做的。曾國藩在軍中要求自己早起,不論是什麽樣的氣象,不論是什麽樣的環境,他一定“聞雞起舞”,練兵督訓,辦理各項事務。曾國藩對軍中將士說:“練兵之道,必須官弁晝夜從事,乃可漸幾於熟。如雞孵卵,如爐煉丹,未可須臾稍離。”《論語》有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言傳不如身教,曾國藩就是這樣影響手下的幕僚、將領的。不管是個人修行還是管理團隊,這一點至關重要,要給周圍的人和下屬做一個好榜樣。

二曰眼勤:

曾國藩所說的“眼勤”是從細微之處識人。

曾國藩指派李鴻章訓練淮軍時,李鴻章帶了三個人求見,請曾國藩分配職務給他們。不巧曾剛好飯後出外散步,李命三人在室外等候,自己則進入室內。等到曾散步回來,李請曾傳見三人。

曾說不用再召見了,並對李說:“站在右邊的是個忠厚可靠的人,可委派後勤補給工作;站在中間的是個陽奉險違之人,只能給他無足輕重的工作;站在左邊的人是個上上之材,應予重用。”

李驚問道:“您是如何看出來的呢?”

曾笑道:“剛才我散步回來,走過三人的面前時,右邊那人垂首不敢仰視,可見他恭謹厚重,故可委派補給工作。中間那人表面上畢恭畢敬,但我一走過,立刻左顧右盼,可見他陽奉陰違,故不可用。左邊那人始終挺直站立,雙目正視,不亢不卑,乃大將之材。”

曾國藩所指左邊那位“大將之材”,就是後來擔任台灣巡撫鼎鼎有名的劉銘傳。

曾國藩從細微之處識人,練就了他的一雙慧眼,曾府幕僚鼎盛一時,幕僚在曾國藩平定太平軍的過程中出謀劃策,立下了赫赫功勳。

三曰手勤:

曾國藩所說的“手勤”其實就是要養成一個好習慣。

曾國藩一生養成了三個好習慣:

一是反省的習慣:曾國藩每一天都寫日記,曾國藩說:“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得住。進德,則孝弟仁義是也;修業,則詩文作字是也。此二者由我作主,得尺則我之尺也,得寸則我之寸也。今日進一分德,便算積了一升谷;明日修一分業,又算餘了一文錢;德業並增,則家私日起。至於功名富貴,悉由命走,絲毫不能自主。”曾國藩通過寫日記進行修身,反思自己在為人處世等方面存在的不足,通過這樣的反省,不斷修煉自己。

第二個好習慣就是讀書習慣,他規定自己每一天必須堅持看歷史不下十頁,飯後寫字不下半小時。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古之精於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通過堅持讀書,曾國藩不僅改變了氣質,更磨練了他持之以恆的精神,同時也增長了他的才乾,懂得不少為人處世的道理,也讓他成了一代大儒。

第三個好習慣就是寫家書,據說曾國藩僅在1861年就寫了不下253封家書,通過寫家書不斷訓導教育弟弟和子女,在曾國藩的言傳身教之下,曾家後人人才輩出。

正所謂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曾國藩養成很好的習慣,不僅成就了曾國藩自己,也影響了曾家後人。

四曰口勤:

曾國藩的“口勤”就是他與人的相處之道。

曾國藩認為同僚相處“兩虎相鬥,勝者也哀”。

據說曾國藩開始同湖南巡撫駱秉章的關係並不好,鹹豐三年,曾國藩在長沙初辦團練時,駱秉章壓根兒就沒把曾國藩放在眼裡,對曾國藩的工作也不是十分支持。當綠營與團練鬧矛盾時,他總是把偏向著綠營。

讓曾國藩特別憤憤不平的是,在靖港兵敗,湘軍退駐長沙城郊的水陸洲時,駱秉章來到離曾國藩座船僅數十米之遙的碼頭送客,曾國藩以為他是特意來看望和安慰自己的,內心正十分感激,誰知他送完客人之後竟然轉身便走,就當沒有看到曾國藩!並且還同長沙官員一起對曾國藩的兵敗百般譏諷。

儘管如此,曾國藩並沒有逞口舌之爭,而是采取曲意忍讓的態度,在他為父守孝後第二次出山之時,他特意拜訪了駱秉章,態度十分謙恭又十分熱情,之前的那點事就當沒發生一樣。這讓駱秉章大感意外,當場表態,以後湘軍有什麽困難,我們湖南當傾力相助。

“己預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曾國藩口勤不僅僅是對同僚和上級,對下屬也會耐心地訓導,曾國藩秉持的這種為人處世之道,不僅讓他成就了自己,也成就了如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劉銘傳、胡林翼等名臣,實現了清末短暫的中興。

五曰心勤:

曾國藩所說的“心勤”其實就是堅定的意志品質。

曾國藩不管是從科考還是在平定太平軍時“屢敗屢戰”,都有一種精誠所至的信念在支撐他。從各方面下足工夫,功到自然成。

曾國藩說“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敗。”以勤治惰,以勤治庸,不管是修身自律,還是為人處世,一勤天下無難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