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吉列的小行星命名為何被吐槽?給小行星命名究竟有啥講究

這幾天,吉利汽車火了一把,他們宣布將新車型FY11定名為“星越”,同時向國際天文學聯合會(IAU)申請,將新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命名為“星越”。如此一來,星越將成為唯一一款與星球共用一個名字的車型。

不僅如此,吉利汽車還展示了申請文件,上面寫著:吉利汽車下屬天文興趣小組於2019年2月10日,發現一個新的運行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主帶小行星。吉利在申請文件中還列出了視星等、距地距離等相關參數。對於“星越”的命名,吉利解釋為“以新星閃耀宇宙,以速度越動時光。”文末不忘加一杓“雞湯”:人類探索不止,我們始終向前。

消息一出,“炸”出了不少天文發燒友,不過大家這次的態度倒是統一:吐槽。如何給小行星命名?這個問題可不等同於如何把大象塞進冰箱一樣只需三步那麽簡單。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建設指揮部展示教育主管施韡介紹,小行星的命名有著一套嚴謹的流程。在發現者通過一定渠道報告所發現的小行星後,通常會有其他天文台予以確認。在確認這顆小行星不是已知天體後,IAU下屬小行星中心會給這顆小行星一個臨時編號。臨時編號由發現小行星的年份和兩位字母組成,如有必要,後面還會有數字。

這只是命名“長征”的第一步。獲取臨時編號後,就要為了獲得由阿拉伯數字組成的正式編號而努力了——這段時間可不短,往往需要幾年。小行星被發現後,就需要通過持續觀測確定其軌道參數。一般情況下,需要這顆小行星至少4次達到“衝”的位置(小行星、地球、太陽呈180°)。像吉利“一本正經”搞出的文件,在剛剛發現沒幾天就已經有了明確的亮度、周期等數據,顯然並不合理。

小行星的發現者在獲得永久編號後的10年內享有這顆小行星的命名權。“需要指出的是,太陽系的天體中,彗星以發現者的名字命名,衛星以神話人物的名字命名,而小行星則可以由發現者根據自己的喜好來命名,這些都是有規矩的。”施韡表示。

一定有人幻想,當自己成為“行星獵手”後,一定要擁有一顆和自己同名的行星閃耀星空。這個如意算盤怕是打得早了——小行星的命名也不是隨心所欲的。其中一條就是不允許用發現者自己的名字命名。“命名不能超過16個字元、最好隻包含一個詞語、比較容易發音、不得有攻擊性和侮辱性、不能與已有小行星或衛星的名字太接近。”施韡列舉,“此外,小行星的命名不能有商業性質。吉利的‘星越’顯然違反了這條。如今IAU對命名把關愈發嚴格,類似寵物名、虛擬人物的名字一般也不被允許。”不過,機構以自身名字命名所發現的小行星,則是被允許的。

“發現者對小行星命名的建議,會由一個15名專業天文學家組成的工作組進行審核,如果工作組覺得沒有問題,符合小行星命名的慣例,命名就可獲得通過。”施韡介紹。小行星的命名獲得通過後,IAU會通過學術期刊予以公告。此時,小行星的命名才算塵埃落定。

“IAU只會從學術上確認這顆新發現小行星的命名,並不會組織任何形式上的儀式。”施韡告訴記者。普通大眾可以向發現者建議,以天文學家享有盛譽的科學家或對社會作出傑出貢獻的非政治家、軍事家名字來命名,但申請者仍必須是發現者本人。大家較為熟知的,是去年9月25日,在“中國天眼”竣工兩周年之際,中科院國家天文台發現的國際永久編號為“79694”的小行星被正式命名為“南仁東星”。

“吉利發布的新聞中有多處疑點:首先是否真的觀察到了這樣一顆新的小行星,大家並沒有看到關鍵信息;其次,短時間內獲得並不符合規範的命名,也令人懷疑。另外,吉利宣傳中提到的‘IAU近地小行星監測研究員’這個職位不曾聽說過。”施韡表示。

新民晚報見習記者 郜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