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國博最新開幕的這個展覽,解釋了中華文化如何影響世界

新京報快訊(記者 倪偉)“殊方共享——絲綢之路國家博物館文物精品展”今天(4月11日)在國博開幕,展期至7月14日,票價50元。這是國博短期閉館重新開放後的首個展覽,集中了13個絲路國家的234件(套)文物。

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唐代的黃釉駱駝俑。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聯合“一帶一路”沿線的柬埔寨、日本、哈薩克、拉脫維亞、蒙古、阿曼、波蘭、韓國、羅馬尼亞、俄羅斯、斯洛文尼亞、塔吉克斯坦等12個國家博物館共同舉辦,細選各時期不同門類的234件(套)歷史文物,實證了絲綢之路沿線國家人口遷徙、經貿往來、科技交流、宗教傳播及生產生活方式、文化藝術的相互影響。

東京國立博物館的12世紀天王立像和6世紀埴輪馬。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斯洛文尼亞國家博物館的公元前400年的瓦裡克那桶狀器。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這次展覽的主題是“殊方共享”,“殊方”一詞源自漢朝班固所著《西都賦》,意為遠方異域,“殊方共享”就是世界人民共享人類文明。

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在此次展覽中同場呈現。陸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展品中,有俄羅斯國家歷史博物館藏的葉形矛頭、波蘭華沙國家博物館藏中國風格的伊朗瓷盤、哈薩克國家博物館藏的黃金武士;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展品中,有柬埔寨國家博物館藏銅鼓、韓國國立中央博物館藏唐三彩三足罐、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突線鈕銅鐸、阿曼國家博物館藏哈德拉毛語雕刻飾板等。這些文物充分展示了“一帶一路”沿線各國在科技藝術的融合互鑒、交匯碰撞的廣度和深度。

哈薩克國家博物館藏的公元前4-公元前3世紀“金人”服飾和武器(複原)。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記者在展覽中發現了多種收藏於國外的中國文物“遊子”,此次歸國展出。例如拉脫維亞國家藝術博物館裡加美術館館藏的19世紀初中國《賞菊圖》,波蘭國家博物館館藏的多種清代琺琅和瓷器,以及阿曼蘇丹國國家博物館館藏的南宋或元早期龍泉青瓷碗等。

阿曼蘇丹國家博物館的中國青花瓷器。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還有一些文物則是絲綢之路上文明交融的產物,證明了絲路國家的文明交流與融合,也呈現了中華文化的傳播之路。

古代柬埔寨主要受到中國和印度文化影響,公元6~7世紀三波波雷古遺址的摩羯主題石刻,被認為可能是受到中國佛教石柱藝術影響。此次展覽中有一件7世紀三波波雷古風格的砂岩門楣,其上顯示了類似龍紋的波紋。

另外,18、19世紀,中式建築曾引起波蘭貴族極大興趣,王公貴族在居所周圍建造了許多中國風格樓閣。歐洲家具及室內裝潢中,也可以看到來自中國的元素和工藝。此次展覽中展示的波蘭國家博物館館藏座鍾和櫃子,便體現了濃鬱的中國風格。

中國國家博物館的南海一號出水的南宋瓷器。攝影/新京報記者 浦峰

據悉,未來中國國家博物館將按照“絲綢之路國際博物館聯盟展覽合作框架協議”要求,繼續深化和各國博物館的交流與合作,暢通聯合辦展渠道。

新京報記者 倪偉 攝影記者 浦峰 編輯 於音 校對 郭利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