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史上第二難記的古詩,生僻字的樂園,讀一遍都頭皮發麻

在中國文化史上,出現過很多難背的詩歌,想必大家都已經在中學語文課上就已經領教過了。但要知道,好心的編委們為了給我們減負,已經放棄了不少重要的難背詩詞。小玨認為,史上最難的詩歌,應該是大名鼎鼎的《離騷》。雖然誰都知道它的歷史地位,但別說背誦,就是完整讀一遍,不出錯的人也算是高手了。

那麽第二難背的詩歌是哪首呢?這個候選者就很多了,李白的《蜀道難》、《詩經》中的眾多篇章、白居易的《長恨歌》都有望入選。然而,如果讓小玨來評,可能屈原先生的作品會再次入選,那就是《九歌·國殤》。

如果說《離騷》是因為生僻字眾多,篇幅又長而雄踞榜首,《國殤》在前一個方面毫不遜色,只是因為字數不夠拉風,才屈居第二。不然,您試著讀一讀:

九歌·國殤

操吳戈兮被犀甲,車錯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敵若雲,矢交墜兮士爭先。

凌余陣兮躐余行,左驂殪兮右刃傷。

霾兩輪兮縶四馬,援玉枹兮擊鳴鼓。

天時墜兮威靈怒,嚴殺盡兮棄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靈,子魂魄兮為鬼雄!

這首詩看起來是描寫戰爭場景,實際上卻是一首悼亡詩,對象是那些為楚國征戰犧牲計程車兵們。楚人好勇鬥狠,在沙場之上不畏強敵,然而卻有一個不成文的傳統。那就是沒有取得戰功的無名士兵,往往被當作是“殤”,也就是無主之鬼,不但得不到憐惜,甚至是不被允許埋入墓地的,得不到祭祀和尊重。

其實,他們也是戰爭的犧牲者,也是勝利英雄的鋪墊。一將成名萬骨枯,屈原沒有忘記他們,而是寫下了這首不朽名篇以表達尊敬之情。

《國殤》可以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寫戰爭的殘酷,作者極盡筆力描述了戰爭中你死我活的壯烈場景。第二部分則是盡情謳歌楚國士兵為國捐軀的高尚情懷。紀念的是為國犧牲的戰士,表達的是屈原對於祖國的深深熱愛之情。

第一部分的大意是:戰士手持吳戈身披犀甲,敵我的戰車相互交錯,刀劍相接。戰場上旗幟遮天蔽日,敵人人數眾多,飛箭猶如流星,將士們卻奮勇爭先。敵人侵入我們的陣地,左驂死去右驂馬受傷。兵車的兩輪深陷泥沼,困住了四馬,主帥在危急時刻舉起鼓槌狠狠敲擊著戰鼓。這場戰鬥殺得昏天黑地,最終驚動了神靈,全軍將士就此葬身於茫茫原野之上。

戰鬥是失敗了,在當時很多楚人的眼中,這些捐軀的將士並不看作是英雄。然而,屈原卻盡情謳歌:將士們啊,你們一去不返,在茫茫原野之上路途漫長。你們佩戴長劍,手持強弓的英姿永遠常在,即使是身首分離也永遠不屈服。你們是真正的勇士,頑強而又英勇,始終堅毅不可凌辱。人雖死亡靈不朽,你們的英魂永遠是鬼中梟雄。

這首詩難就難在生僻字太多,而生僻字往往卻是當時的稱呼,比如躐、驂、枹、縶等等,它們大多已經消亡,所以我們對其太過陌生。而且,楚辭的結構、語氣,和現代詩歌以及語言相去甚遠,這也增加了背誦的難度。因此,小玨認為,這首詩的難記程度僅次於《離騷》,如果屈原大夫多寫幾句,說不定它還得排第一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