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豬瘟當前,牧原模式和溫氏模式誰更抗風險?

《財經》記者 劉以秦/文 謝麗容/編輯

前所未有的非洲豬瘟席卷全國,不僅導致豬肉價格從今年3月起一路走高,打破2016年以來的歷史最高值,也導致中國生豬養殖資本市場發生微妙的變化。

溫氏和牧原是中國生豬養殖行業的兩大龍頭公司。在中國養豬業,一個數據是分水嶺——年出欄量超過1000萬頭。溫氏和牧原是唯二兩家超過這個數字的企業。

溫氏股份成立於1983年,2018年其養豬業務的市場佔有率為3.2%,是中國養豬行業市場佔有率最高的企業。牧原成立於1992年,憑借集中化養殖的重資產模式,在過去5年快速增長。

最近,溫氏股份和牧原股份陸續發布中期財報。財報數字顯示,上半年,溫氏收入304.35億人民幣,歸屬母公司淨利潤13.83億;牧原收入71.6億,歸屬母公司淨利潤為-1.56億,利潤規模創下六年新低。

意外的是,兩家公司的市值逆勢大幅上揚。截止目前,溫氏市值2202億人民幣,牧原市值1668億,今年1月至今,溫氏市值上漲約60%,牧原市值上漲幅度驚人,高達179%。

兩家公司市值大幅升高的理由有一個:豬肉市場供應量的持續減少和價格的持續上升,意味著手裡還有大量生豬的養豬企業,未來將獲得更高利潤。在此背景下,資本市場給予溫氏和牧原高預期。

如果對比兩家公司財報,可以發現,溫氏的收入和利潤表現遠高於牧原,但兩家企業的市值差距正在逐步縮小。通常,上市公司的市值與收入、利潤和增長情況直接掛鉤,但這一關聯在溫氏和牧原兩家公司身上似乎沒有那麽強的效力。

非洲豬瘟當前,市值高低,代表資本市場對不同模式的抗風險能力認可。此次接受《財經》記者採訪的所有業內人士都表示,非洲豬瘟還將持續蔓延,短期內也找不到能夠治愈或防控的藥物,未來5年內,中國養豬行業都將受到嚴重影響。也因此,誰更能抵禦疫情風險,誰就能佔領行業高地。

多數人似乎偏向了牧原。多位業內人士告訴《財經》記者,溫氏多年的老大位置,很有可能在未來幾年內,被牧原取代。

溫氏分散,牧原集中

溫氏與牧原的養殖模式完全不同。

溫氏採用的是“公司+農戶(家庭農場)”的平台化模式,大部分豬由分散農戶養殖,溫氏統一管理。牧原則是“自繁自育自養”的重資產模式,建立中心化的養殖工廠,所有養殖流程都自己掌控。

在豬瘟到來以前,兩種模式各有優勢:溫氏的平台化模式,能夠更快擴大規模,同時分散風險;牧原的集中管理,則能更好的提高各個環節的效率,降低成本,過去4年,牧原產能增加5倍。

2015年,溫氏全年的出欄量為1535萬頭,是牧原(191.9萬頭)的7.9倍。在2019年上半年,溫氏出欄1177.40萬頭 ,牧原股份則有581.5萬頭,差距縮小為2倍。

如今,這兩種模式都需要應對非洲豬瘟的挑戰,比拚的不再是生產效率和成本,而是,誰更安全。

這兩種模式誰更能在豬瘟疫情中保存實力擴大規模,業內看法各不相同。有人認為,溫氏由於旗下農戶眾多,水準參差不齊,很難做到嚴密管控每一戶,部分農戶受豬瘟侵襲的可能性難以避免,相比之下,牧原的統一管控,效果更好。

也有人認為,牧原屬於“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一旦出現疫病蔓延問題,後果會更加嚴重,“溫氏模式更好的分散了生物安全帶來的風險,一家養殖戶出現了問題,不會影響到其他養殖戶。”一位中型養豬場老闆告訴《財經》記者。

但一位長期關注養豬行業的投資人向《財經》記者表示,目前中國幾乎沒有一家豬企不受到豬瘟波及,“在這種千年一遇的災害面前,任何模式都難以避免。”

溫氏還有一重保障是,除養豬之外的其他業務,目前溫氏的收入中,養豬佔比61%,養雞佔比33%,財報中也提到,出於對疫情的心理恐慌,部分豬肉消費需求轉移至禽肉。

從財報中也能看出,兩家企業都還在繼續堅持自己的既定發展策略。

牧原持續保持高資產投入,截止二季度末,牧原在建工程43.15億元,同比增長178.42%,相比年初增長17.2%。

溫氏則是在持續升級“公司+農戶(家庭農場)”模式,包括積極推動合作農戶養殖設施設備的自動化、智能化改造,以及探索“公司+養殖小區”模式。由公司、社會資本或政府其中的一方或兩到三方,按公司要求建設標準化、高效化養殖小區。建成後,由合作農戶承包養殖小區的欄舍與公司合作養殖。

財報稱,未來,溫氏將並行發展“公司+農戶(家庭農場)”、“公司+養殖小區”等兩種模式。同時還提到,公司將以全國生豬市場佔有率10%(約7000萬頭)為未來發展第一期戰略目標。

生物性資產成關鍵指標

兩種模式孰優孰劣,目前難下定論,兩家公司的財報均未直接透露目前疫情帶來的確切影響,但一些關鍵指標則反映了兩家公司現階段受疫情影響的不同程度。

為溫氏貢獻上半年主要利潤的是養雞業務,如果單看其養豬業務,溫氏在財報中稱,是虧損狀態,但溫氏沒有透露具體的虧損數字。

溫氏在財報中提到,受非洲豬瘟影響,公司生物安全防控設施、設備及人員投入增加,上半年公司商品肉豬生產成本有所上升,同時,1、2月份生豬價格低迷,是導致養豬業務虧損的主要原因。這符合大趨勢——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9年1-6月,全國生豬出欄31346萬頭,同比下降6.2%,生豬存欄34761萬頭,同比下降15.0%。

可以預見的是,豬瘟還將繼續造成難以預估的影響,在此背景下,養豬企業的生物性資產是比現階段收入和利潤更重要的指標。

一位關注養豬行業的券商人士告訴《財經》記者:“生物性資產的變化,直接關聯到豬企未來發展潛力,也是資本市場主要考察指標。”

豬企的生物性資產包括消耗型和生產型,消耗性生物資產包括仔豬、保育豬、育肥豬及其他,生產性生物資產包括:未成熟的種豬、成熟的種豬,種豬包括種公豬和種母豬。

財報顯示,溫氏的生物性資產在今年上半年有所下滑,生產性生物資產相比年初減少8.8%,消耗性生物資產減少10%。但如果分成兩個季度來看,今年二季度,溫氏的生物資產已經開始回升——二季度末相較一季末小幅提升0.7%。

牧原的生物性資產表現良好,生產性生物資產較2018年底增長21%,二季度末環比一季度增長32%。

多位業內人士都向《財經》記者提到,牧原生物性資產能夠保持穩定,與其“自繁自育自養”的模式有直接關係,且專注於養豬一項主營業務。也就是說,生物性資產的穩定促成了資本市場對牧原市值的追高。

不過,單看市值也並不能反映所有問題,資本市場並不完全理智。一位養殖企業高管認為,牧原被過度高估了,以牧原目前的體量,還撐不起這樣的市值,牧原想要做到2000萬頭出欄量,還需要長期大量資金投入。

財報反映的是公司過去的業績,非洲豬瘟還在持續蔓延,未來幾年內還將持續對中國養豬行業產生巨大影響,無論是溫氏牧原這類大型頭部企業,還是中小型養豬場,一不留神都將遭遇滅頂之災。同時,養豬行業也將進行一輪大洗牌,中國養豬行業的集中化程度會進一步提升,能夠留下來的豬企,也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