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Uber上市,一個800億美金的IPO奇跡

十年跌宕起伏,Uber終於上市了。

投資界消息,巨無霸Uber終於迎來敲鍾時刻,發行價定為每股45美元,出售1.8億股普通股票。按此計算,Uber估值高達800億美元,締造了今年創投圈IPO歷史紀錄。

成立於2009年,Uber開創了共享出行模式,也顛覆了外界的認知——把錢當作興奮劑,最終長大邁向IPO。據不完全統計,Uber一共進行了至少15輪融資,累計金額超過150億美元,堪稱史無前例。

一路爭議,一路狂奔,Uber驚心動魄的發展歷程,成為互聯網圈過去十年的縮影。

Uber崛起:

它曾掀起互聯網公司高估值浪潮

在Uber出現之前,人們的出行方式從未被如此改變。

這一切,源於那位“史上最倒霉的成功創業者”卡蘭尼克。他早年的人生就經歷了各種起伏:小學就會寫編程,大四輟學創辦音樂交換網站,最後被迫賣掉公司,宣告破產;三年後創立了RedSwoosh,在2007年賣掉公司成為千萬富翁,儘管在此期間他多次走入人生低谷,但都挺了過來。

後來創辦Uber的故事人盡皆知。苦於寒冬的夜晚叫不到車,卡蘭尼克萌生了開發手機計程車軟體的念頭。Uber在2009年應運而生,隔年10月開始引入外部資金,嶄露頭角。

為什麽Uber迅速崛起?

從Uber外賣業務的一個小例子中或許可以窺見。決定推出外賣業務後,Uber突然有了成千上萬的快遞配送員在倫敦市區裡穿梭,迅速佔領市場,一位UberEATS 的前員工回憶:“在幾周內燒掉我們的行銷預算是我們做過的最好的決定之一。” UberEATS在幾周之內就迅速取代了在倫敦排名第二位的外賣服務商。

出行業務的邏輯也是一樣。它始於一個絕佳的想法,又懂得利用資本的力量提供給用戶良好的體驗,迅速鋪開市場

2012年,Uber利用3年時間力破非議,大獲用戶歡迎,成為出行領域的霸主。這一年,大洋彼岸的滴滴成立,早於Uber上市的美國第二大計程車應用Lyft誕生,開啟了同行業競爭者間的圍追堵截。

為了競爭,Uber在全球各地區病毒式擴張,爭奪全球市場份額的戰略漸漸演變成補貼大戰和價格戰,這也是近十年互聯網圈最瘋狂的“燒錢”競賽。

備受外界抨擊的“燒錢”行為,VC們卻不以為然。美國雷洛克風投公司合夥人simon rothman曾撰文:一個理性的競爭者只會用錢換速度,只要獲取用戶成本小於終身價值,它們就會盡量多地獲取用戶。這就是為什麽Lyft 有一個好的開頭,但Uber 卻後發製人的原因。

然而,原本可能成為教科書般的擴張路徑,卻在中國遭遇折戟。2016年,優步中國被滴滴收購,中國市場成為了Uber的遺憾。

錢是Uber的興奮劑,冷靜後也浮現一系列問題。最近兩年,Uber麻煩纏身。一連串的負面新聞和法律訴訟顯示,Uber的經營方式、競爭手段,甚至職場文化和卡蘭尼克的個人作風,都遭到投資者、媒體、業界人士和公眾的質疑。2017年8月,卡蘭尼克被迫宣布永久辭職。

從出行到外賣

Uber到底值多少錢?

此後,估值爭議一次又一次將Uber推上風口浪尖。

最初傳聞,Uber的IPO估值將接近1000億美元,甚至一度達到1200億美元;4月25日《華爾街日報》稱,Uber IPO的估值最終被下調為800至900億美元;甚至,著名資產估值專家、美國紐約大學斯特恩分校教授達摩達蘭用兩種方法對Uber的價值進行了評估,得到的結果分別是617億美元和586億美元。

1200億到586億的估值差,橫亙在中間的是一份始終虧損的報表,成立了10年,虧損了10年,Uber始終在挑戰投資人的耐心。

招股書顯示,Uber在2018年營收為112.70億美元,高於上年的79.32億美元,同比增42%。不過,Uber在2018年的運營虧損為30.33億美元,上年同期運營虧損為40.80億美元。

實際上,幾年內,Uber為了擴大發展規模持續在市場運營及平台建設上不斷投入,導致虧損率不斷上升,對網約車司機的補貼也成為Uber最大的負擔之一。於是,為了減少虧損來實現順利上市,Uber不得不減少補貼和司機抽成,這直接導致了5月8日美、英、澳等地司機罷工抗議工資苛待。

為了緩解壓力,Uber送起了外賣。根據招股書,Uber現如今的業務可以統分三類:出行、外賣以及其他。表面看起來,Uber豐富了業務體系,但計程車仍然是營收的大頭。所幸的是,ber推出的外賣業務增長較為可觀,外賣業務的營收增長在2017年為2059%,2018年為106%,比出行業務快很多。

Uber還開始了“瘦身”計劃。資料顯示,Uber將其東南亞業務賣給了競爭對手Grab,並換取後者30%的股權;隨後也把俄羅斯的生意合並給了Yandex.Taxi,截至2018年底,Uber對這家公司持股38%。

回顧Uber的成長歷程,虧損是逃不開的字眼,但這並不意味著這家公司沒有未來。想當初,亞馬遜上市時,也頭頂虧損的陰霾,如今卻坐擁近兆美元市值。

問題在於,二級市場的投資者是否會相信Uber的故事。從Lyft的上市表現來看,情況似乎不太樂觀。

一場財富盛宴:誰賺得最多?

Uber上市,造就一場財富盛宴。據投資界不完全統計,成立至今,Uber一共進行了至少15輪融資:

其中,Uber最大股東是軟銀願景基金旗下的SB Cayman 2 Ltd.,持有Uber股份16.3%或逾2.22億股。而Benchmark Capital Partners是第二大股東,持股11%或1.50億股。

投中阿里巴巴之後,孫正義一直在尋找各個領域的領頭羊。2017年12月,軟銀冒險決定向Uber注入超過70億美元的資金,並安排兩名員工進入Uber的董事會。當時孫正義相信,儘管陷入困境,Uber始終很有前途。

坊間流傳著當時的情景:Uber起初並不想接受軟銀的投資,但孫正義公開放話,如果無法達成他想要的交易,就會轉而支持其競爭對手lyft,這一做法導致Uber宣布接受軟銀給予的90億美元融資。

事實上,軟銀先後投資滴滴與Uber。如果回頭看,這一步棋堪稱絕妙,後面助力促成了滴滴與Uber的合作關係。

如今,Uber的上市將上演一幕幕創投圈經典回報。押寶Uber,是Alphabet早期投資分支機構(谷歌風投)當時最大的一筆投資,其2013年向Uber投入的2.58億美元,如今已經增值近20倍。出行浪潮下,Alphabet無疑是最大贏家之一,2017年,Alphabet還通過晚期投資分支機構(CapitalG)向Lyft投資5億美元,擁有其上市前大約5.3%的股份。

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高盛運用自有資金下了500萬美元於Uber,如今這筆投資或許收獲至少120倍的豐厚回報。

儘管不受歡迎,又迫於股東壓力辭職,但Uber前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卡蘭尼克依舊是公司的最大個人股東,依舊是贏家——Uber董事和高管合計有33.9%的持股比例,其中,卡蘭尼克持有8.6%,為公司第三大股東。而在上市之前,2018年,卡蘭尼克曾將最初持有的Uber約29%的股份出售給軟銀,套現約14億美元。此外,Uber的另一位聯合創始人加勒特?坎普持有6.0%股份,是公司的第二大個人股東。

個人贏家遠不止兩位聯合創始人。亞馬遜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貝索斯早期投向Uber的300萬美元即將為他帶來約4億美元的回報,儘管這對於貝索斯來說九牛一毛。有趣的是,和孫正義一樣,貝索斯投資Uber的邏輯也是為了其隱秘的“出行帝國”。

不僅如此,Uber的許多早期員工也持股慶祝。據媒體報導,僅在中國,多名Uber前員工已經收到公司發來的郵件。當年Uber退出中國後,700多名員工手中仍持有期權。

所有的這一切,終於等來了兌現的一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