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我愛你”,這句神奇的話,治愈了孩子所有的“我恨你”

好像是Joshua3歲、Eric4歲的時候,有段時間兩孩子想做什麽卻遭到我反對的話,也都衝著我說過類似的話:

“媽媽,我討厭你!”

“媽媽你走開,我再也不想看到你了!”

“你不是我媽媽,我才不要你做我媽媽呢!”

那會兒如果有親戚剛好來串門,孩子也很容易把叔叔阿姨們當成“發泄對象”,比如直截了當地拒絕跟對方握手:“我不要,我不喜歡他的樣子。”

如果我們對此很生氣的話,孩子往往比我們更加生氣,甚至要做出跟我們決裂的舉動,但如果我們真的讓“彼此都冷靜一下”,孩子內心的抗議更為明顯,崩潰、咆哮,這些我家兩個現在看起來脾氣特好的孩子們,都試過。

坦白說,最開始聽到兩兄弟跟我這麽說的時候,當然也有過生氣和沮喪,畢竟沒有人喜歡聽這些話呢,當我們愛的人,甚至可能要照顧一輩子的人說出這些話的時候,人心也是肉做的當然會疼。

我曾經會非常介意裡面的內容,也跟他們說過這類的話,“你們不能這麽說話”、“這樣子的行為是不禮貌的”、“你如果討厭我的話,那我也討厭你”,可是這並不能真的解決問題,因為每次說完之後不僅孩子們更生氣,我也立刻就後悔。

想著自己怎麽又陷入了不成熟的隊列裡,因為這些話基本上都是意氣用事,並非我想要表達的意思。所以我也不斷提醒自己,這種反應不成熟,未來不能再這麽做了。

後來我開始換了一種方式,我專門針對孩子們那時的敵意,重複練習了一句話來應對,效果很好。不僅成功地修複了孩子內心的敵意和憤怒,而且也讓孩子學會了如何面對人際關係。

後來不知不覺地,孩子們這些“口不擇言”的表現慢慢就消失了,就好像這些唐突、無禮根本沒存在過一樣,這些缺乏思考的行為他們自己修複了。

那句話是什麽呢?其實便是“我愛你”

“我討厭你!”孩子對我大聲地說。

“我愛你。”我開始嘗試不去跟孩子開戰,而是站在旁邊肯定我的心意。

“我很討厭你!”孩子仍然固執地衝我大喊。

“我很愛你。”我仍然站在旁邊再次肯定我的心意。

“我最討厭你了!你是一個壞媽媽。”孩子竭斯底裡地喊,並且想要衝過來推開我。

“我仍然很愛、很愛你。”對孩子做出再三保證後,我會去嘗試接住衝過來想推開我的孩子,抱住這隻受傷的、暴躁的“小刺蝟”。

雖然我們的交流很簡短,表面上看都是圍繞“我討厭你”和“我愛你”之間來爭執,但是效果卻比我想象中要好,當孩子接受了我說的“我愛你”的時候,他們的脾氣就基本上被緩解了,他們會溫柔地擁抱我,並且告訴我,“媽媽,其實我也是愛你的。”

為什麽這句話能治愈孩子內心的不滿和咆哮呢?恰恰是因為我們在面對孩子情緒風暴的時候,處理方式更成熟、更明智了。

我們給孩子提供了一個示範,讓孩子明白什麽是自我控制、什麽是同理接納。可是實際操作中我也發現,如果大家不明白我們為什麽要說“我愛你”,這句話其實是沒有意義的,它也會失去內在的作用,所以今天我就來說說這件事情。

成熟是我們懂得如何經受別人的情緒風暴

其實在孩子情緒風暴中我們如果能夠提供正確的示範,幫助孩子所學習到的,是修複能力

孩子如何習得重新跟周圍的人交流的能力,對孩子一生的幸福至關重要。當孩子通過哭泣、大鬧甚至口不擇言來抗議的時候,他們內心深處實際上渴望的,不是衝突和開戰,不是批評和指責,而是情緒上的接納。

因為他們還沒有語言技能並且成熟的表達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情感,但是我們絕對有,所以當我們讓孩子能夠感受到這份接納的時候,孩子就會重新恢復平靜,只要孩子能夠重新、自發地恢復平靜,便是孩子進一步學到基本人際交流技巧的時刻

所以“我愛你”這三個字雖然很簡單,但卻是父母的一種榜樣的示範。我們的孩子雖然沒有辦法避免生活中所有的挫折和痛苦,這些都讓還不夠成熟的他們心煩意亂,想要跟全世界開戰,但是如果他們能夠學會經歷了挫折和困難之後,仍然可以恢復平靜,仍然感受到世界對他情緒上的接納,他就能具備經受挫折的能力。

情緒恢復得越快,心理彈性越高,享受快樂的能力也會越強。

要真的做到這點,需要我們學習用新的視角去看待憤怒。我們首先要意識到憤怒是所有人都有的一種正常的情緒,如果孩子生氣的話,他們也需要表達出來。而我們真正要做的,並不是否定孩子表達憤怒是錯誤的,而是引導孩子如何用更恰當的方式來表達憤怒,因為這是每個人一輩子都很需要的情緒調節能力。

不要關注說什麽,而是了解為什麽

“我愛你”這句話很簡短,但實際上你也不需要隻認為這三個字就可以解決一切紛爭,你完全可以換成一段含義相同的話,那便是:

“我很傷心,我知道你很生我的氣。”

“我知道你現在很生我的氣,但是我無論如何都愛你。”

“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我不介意,無論什麽時候,只要你想討論讓你不開心的事情,我都會在旁邊聽你說。”

這也是為什麽停留在表面上去學回應的話術是不可行的,我們不了解這些話背後的深層含義,話術根本沒有意義。

學齡前孩子口頭上發脾氣的時候,大多數是對於某些特定事情的反應。比如Joshua想玩更多的iPad,Eric不想刷牙,所以他們通過說“我恨你”來表達他們的疲倦、沮喪、或者想挑戰家庭的規則底線。

這個時候,你也許會發現,一個有規則、有原則的家庭,孩子雖然會挑戰底線,但是孩子接受和自我調節的能力會更強,因為很大程度上,有規則的家庭可以提供給孩子更多的安全感。

專門研究孩子情商和社交商的哈佛學者丹尼爾·戈爾曼便支持這個觀點,“如果父母能給孩子設立規則,同時又為孩子找到一個更好的宣泄途徑的處理方式,能夠幫助孩子對父母產生安全的依戀感覺,讓孩子明白自己即便再調皮的時候,也能夠得到父母的理解。”

所以換言之,當孩子因為規則的束縛而大聲哭泣的時候,我們也依舊可以平靜地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難過,但iPad時間已經結束了,但我們可以明天再看。”因為從孩子的角度來說,他不想被約束,反抗規則,是再正常不過的行為了。

我們唯一要避免的一點是,在家裡定下太多的“不平等條約”,讓規則成為父母主觀喜好的產物,而不是維持家庭平衡的規範。(參考這篇文章了解

父母常見的“不平等條約”

)。

當孩子說傷人的話時,我們可以做什麽

當我們明白情緒上的成熟,和規則意識的示範都可以有利於孩子過渡這段“不成熟”表現的時候,我想我們也許也會更輕鬆一些。實際上在面對孩子說出傷人的話時,有一些措施和方法是我們可以做起來的:

1.保持冷靜,如果實在被孩子的話傷到了,請記得要大力呼吸。提前準備好一些“話術”有助於你應對,想想要說什麽,怎麽說,然後再把話說出來。

2.注意你在跟孩子溝通時的非語言交流,比如語氣、音量、面部表情、身體姿勢和語言速度,這些都非常重要。孩子基本上都會敏銳地注意到你的一言一行,也會對你的非語言信息做出解讀和判斷,所以要盡可能避免一些讓人感覺不大那麽舒服的做法,比如交叉雙臂的防禦姿勢,轉動眼睛的漫不經心,語速過快的咄咄逼人,這些都不合適。

3.語言反饋要足夠簡短直接,並且給孩子指出方向。舉個例子,如果孩子只是無由來的發脾氣,可以簡單地告訴孩子“沒關係,我無論如何都愛你”;如果孩子是挑戰家庭的秩序,那我們也同樣可以斬釘截鐵地告訴孩子,“我知道你很生氣,但是公共場合我們不能大聲喧嘩”

總而言之,讓自己的態度保持中性,記住我們的目的都是幫助孩子認識到發脾氣不能真的解決問題,我們有更多更有效、更溫和的方式來調整,我們的態度是自信、平靜,而不是對峙、講道理和咄咄逼人。

其實跟孩子接觸久了,時常覺得他們跟刺蝟是很像的。有時候為了保護自己,他們會毫不猶豫地蜷縮起來,給自己築起一道保護牆,不讓任何人靠近。

但實際上真正能夠融化這層保護牆的,不是去跟孩子開戰,用對峙和炮火讓彼此都傷橫累累,而是我們如何給刺蝟身上的刺,找到掩蓋刺的好工具。用滿盒子像爆米條一樣的泡沫,去搭建彼此擁抱的橋梁,只有那一刻,我們的孩子才能真正地感覺到安全。

希望我們都能內心柔軟而有原則,身披鎧甲而有溫度,這便是溫和而堅定的力量!

資|源|推|薦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