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是真的好,還是概念炒作?

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導言

說起「醫用護膚品」,我們得先說說「藥妝」。關注護膚的姑娘們,一定聽說過「藥妝」這個詞,它可是近兩年護膚界最熱的概念,風之大,甚至某些品牌直接起名叫「XX藥妝」。

好景不長,2019年1月10日,國家藥監局發布了《化妝品監督質量管理常見問題解答(一)》,明確指出我國在法規層面上不存在「藥妝品」的概念。換句話說,宣傳「藥妝」概念屬於違法行為。

現在在某寶上搜索「藥妝」,已經不顯示任何產品。

「藥妝」這一說辭為什麽被禁用?真的是行銷出來的偽概念嗎?

「醫用護膚品」是怎麽來的呢?

護膚品要屬歐盟、美國和日本最領先。去日本旅遊採購的姑娘們,除了去大商場專櫃,最願意去日本的Drug & Cosmetic店掃貨了,簡稱「藥妝」店。

在這裡購買的部分產品,瓶身背面會特殊標注「醫藥部外品」,這是日本《藥事法》對護膚品的分類,分為「化妝品」和「醫藥部外品」。

相比而言,醫藥部外品」更接近按藥品管理,所以安全標準更高,必須提供相關研究資料,才可以宣傳功效

但是美國和歐盟的法律卻沒做這樣的區分。

雖然民間也會有cosmeceuticals(化妝品+藥物的組合詞)這樣的概念,一些品牌也常在藥店銷售,但無論是普通護膚品,還是功效型護膚品,都按照化妝品統一管理

這些概念舶來到中國後,民間就把一些品牌貼上了「藥妝」的標簽,更多品牌開始努力往「藥妝」或「醫用護膚品」上貼近,誇大功效宣傳,非常混亂。

所以,不難理解藥監局的用意,肅清市場,避免消費者將化妝品和藥品的概念混淆,錯誤地認為其可以治療皮膚疾病。

無論什麽概念,他們都不是「藥」,而是「妝」。

而無論是「藥妝」,還是「醫用護膚品」,其實是一回事,都指與醫學沾邊兒但又不是藥的護膚品,只不過藥妝幾年前比較火,醫用護膚品近兩年比較火。

以下內容中,我們統一使用「醫用護膚品」來說事兒。

醫生眼中的「醫用護膚品」

在皮膚科醫生的心裡還是有一條分界線的,因此在選擇和推薦產品時也會有傾向性。

先舉個例子感受一下:

產品1:專櫃大品牌修護精華

此產品一共包含40種成分,10余種功效成分,包括了保濕、抗菌、抗氧化、抗炎、美白等功效。剩下的成分為表面活性劑、增稠劑、乳化劑、防曬劑、著色劑、香精和防腐劑。

這樣一款產品,帶來了廣撒網式的功效,順滑的質地,好吸收的膚感,高級的顏色和味道。

但因為某些成分的存在,孕婦和兒童不推薦使用,因為會更容易導致過敏。

產品2:某「醫用護膚品」品牌修護乳

此產品共含16種成分,半數以上為保濕成分,剩下的是抑菌劑、增稠劑、乳化劑、柔順劑,因為使用了真空壓泵的設計而不需要添加防腐劑。

這款產品專注於保濕效果,相對而言更安全,過敏的概率也大大減少,但是犧牲了一部分使用感受。

如果你是醫生,更看重安全性,會喜歡哪個產品?

在皮膚科醫生看來,護膚品的主要功能就是保濕,如果能在皮膚健康、非敏感狀態的基礎上,去嘗試美白、抗氧化、抑製皺紋當然更好。

同時,要避免某些刺激性強的成分,避免成分過於複雜的護膚品,盡可能不給皮膚「添亂」。

所以,我們更偏好作用目的明確、配方精簡、少或不含色素、香精、防腐劑的產品。有效成分種類不求多,但求能夠發揮效用。

要知道,護膚品行業發展這麽多年,科學研究證明有效,並且安全、穩定、能被皮膚利用的成分有限,就別花錢當小白鼠了。

那些為問題皮膚人群設計的產品線也令人好感大增,比如為敏感皮膚設計的產品通常成分精簡、加強保濕、減輕泛紅;為痤瘡皮膚設計的產品,通常含有酸類物質,可以改善角化、減少粉刺,甚至抑製炎症。

在醫生看來,這類就屬於所謂的「醫用護膚品」,只是這個叫法不太妥當(暫時魔鏡也沒有摸索到更合適的稱呼了)。

哪類人群適合選擇「醫用護膚品」?

皮膚有問題的人才能用「醫用護膚品」嗎?

當然不是,和其他護膚品一樣,這類護膚品適合各種類型的皮膚使用。魔鏡的皮膚狀態穩定,但清潔、保濕、防曬都選用的是「醫用護膚品」。

我不追求奢華的使用感受,更在意產品的安全性和不致敏,也不偏好某個品牌。

但是,過於精簡的成分,失去了香料和色素的調劑,用的時間久了難免會「索然無味」。犧牲掉了一部分「使用感」,因此這也看個人的選擇了。

不過,有以下問題的人群,魔鏡還是希望你們能選擇「醫用護膚品」。

皮膚敏感

稍有風吹草動就瘙癢、刺痛、泛紅、發熱的姑娘們一定要慎重選擇護膚品;皮膚屏障脆弱或者存在神經敏感性增強的情況,也要謹慎選擇護膚品,避免不必要的刺激。

像雅漾、理膚泉、貝德瑪、珂潤、薇諾娜這些品牌,都有專為敏感皮膚設計的產品線。

粉刺和痤瘡

減少油脂分泌、加速粉刺剝脫是這類仙女的首要任務,各種「酸」類成分是最合適的,比如果酸和水楊酸。

除了以上提到的品牌,寶拉珍選、博樂達更專注於酸類產品。但注意酸類成分請不要高頻使用,角質過度剝脫反而會導致皮膚菲薄、問題疊加。

盲目購買護膚品

我們都知道,護膚品的效果跟其有效成分的濃度、原料純度、配方工藝相關(包括但不僅限於美白、抗氧化、祛皺等功效性產品)。因此很多小仙女就開始盲目選購含有高濃度有效成分的產品。

但魔鏡是不建議你們一味追求高濃度的。更高的濃度往往意味著更大的刺激,而且也不與效果密切相關。所以一般精華類產品為了平衡效果、安全和使用感受,會多加幾種成分,每一種濃度都不高。

最後,借用藥監局的消費提醒:

圖片來源:網絡

溫馨提示:當皮膚已經產生了問題,不是偶爾泛紅或者零星幾個痘痘,請一定去皮膚科就診,系統用藥治療,護膚品只能起到輔助的作用。

去哪裡購買「醫用護膚品」?

「醫用護膚品」這個概念給消費者造成「應該在藥店或醫院購買」的誤區。

實際上,國內的藥店和醫院不一定售賣護膚品,即使有,品牌選擇有限、產品線不全、價格也可能比較高。

其實,這類護膚品購買渠道非常廣泛,商店、超市有部分品牌,某寶/某東官方旗艦店的選擇多樣,渠道安心,遇上活動的話價格也比較合理。

這裡需要提醒一下大家,現在「醫用護膚品」也出現了不少假貨,選擇代購和非官方渠道一定要謹慎。

「醫用護膚品」有坑嗎?

當然有,有的還很大,這裡就給大家簡單講幾個。

「械字號」護膚品

行銷概念此消彼長,最近又刮起了一陣「械字號」護膚品的風,「械字號」是可以不按化妝品審批,作為醫療器械上市的產品。

乍一聽,醫療器械,很厲害啊,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

圖片來源:網絡

圖片來源:小X書

醫療器械和化妝品審批流程和重點都不同。前者對生物安全性、滅菌和消毒工藝、動物實驗等要求嚴格,但成分不受國家化妝品原料的約束

而化妝品的原料必須在我國法律要求的範圍內,對配方和人體安全都有相關標準。

另外,即便是生產要求更嚴格的「械字號」護膚品,也不具有治療功能,沒有不可替代性

這類產品大多是國產品牌面膜,經常在醫院、美容院用來做醫美術後修複,也很容易在網上買到。

能夠進入醫療機構的產品,在安全性上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魔鏡希望姑娘們不要被新的概念迷惑,在市場不成熟、監管不嚴格時,繼續持觀望態度。

人寡肽1(EGF)和寡肽-1

同樣在去年刮起一陣大風,又被食藥監局禁用的是一種護膚品成分——人寡肽1。這種成分存在潛在安全風險,同時又經常容易和寡肽-1混淆概念。

人寡肽1又名表皮生長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 EGF),是一種大分子多肽,醫療上用在燒傷、創傷、植皮、慢性潰瘍表面,促進肉芽組織再生,加速傷口修複。

寡肽-1又是什麽呢?

它是由甘氨酸、組氨酸和賴氨酸組成的合成肽,收錄於我國《已使用化妝品原料名稱目錄》(2015年版),作為皮膚調理劑使用

皮膚調理劑是一個很寬泛的概念,可以理解為對皮膚有一定益處,但是具體有什麽益處不確切

人寡肽1和寡肽-1之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根本不是一回事兒。

某寶上已經搜不到任何關於EGF的產品,但對於寡肽的宣傳看著十分眼熟,「促進修複」「淡化痘印」,這不都是以前EGF的說辭嗎?

但是魔鏡卻沒有查到關於寡肽-1促進皮膚修複的文獻研究......所以相信大家心裡應該早有定論了。

這就是典型靠「醫用」做幌子的「貼牌」護膚品。

美容院的「醫用」級護膚品

聽魔鏡一句話,可拉倒吧。

把美容護膚品做好了難道不好嗎,能把「美容」級護膚品用到極致難道不比「醫用」級護膚品厲害多少倍?

誰都想分一杯羹的產品,要麽是被神話了,要麽是其他產品太弱了。

協和的矽霜、標婷維E乳呢?

它們屬於「醫用護膚品」嗎?

這些護膚品的生產和銷售,可能與醫院沾了邊,但本質上就是護膚品,可能在某些手部濕疹皮炎方面,有輔助修複作用,但並不作為治療用途。

如果按照魔鏡上文的標準,那麽它們還算「醫用護膚品」,不過如果都按國家標準一起統稱,它們哪個都不算了。

總結

1、「醫用護膚品」是非官方的、比較模糊的概念,目前國家已經不建議這樣宣傳了。

2、它們通常是一些成分精簡、安全性更高的護膚品。不具有治療功能,不能替代藥物。

3、有敏感、痤瘡等皮膚問題的人可以選擇此類護膚品,來輔助治療。

4、對突然被熱捧的概念要保持客觀理性的態度,比如「械字號」,比如「寡肽」。

5、希望大家理性護膚、合理消費,都能選擇到適合自己的產品。

好啦, 以上就是今天要分享的內容了。

如果你覺得文章還不錯,可以動動手指點點在看哦~

早安,我愛這個世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