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沒有愛情傳奇,音樂劇《泰坦尼克號》為什麽還能有號召力

音樂劇《泰坦尼克》劇照。

7月11日,上汽·上海文化廣場迎來上汽集團冠名三周年。同一天,文化廣場揭開了年末大戲的面紗,來自百老匯和倫敦西區的《泰坦尼克號》《瑪蒂爾達》《追夢女郎》,將以三種風格和氣質,搶佔年末檔。

11月,《泰坦尼克》將打響演出頭炮。

電影《泰坦尼克》問世於1997年,可能是全世界知名度最高的電影,音樂劇《泰坦尼克》非常巧,和電影誕生於同一年,它在百老匯也引起了很大反響,然而因為電影名氣太大,音樂劇的鋒芒被掩蓋了。

和電影把船當背景主講浪漫愛情不同,音樂劇沒有寫傑克和露絲的愛情傳奇,而是還原了真實的沉船事件。

一百多年前,泰坦尼克號代表了人類精神、物質、科技的集大成,載著近2300名乘客,從英國南安普頓啟航前往美國,代表了欣欣向榮的美國夢。因為撞上冰山,船沉了,美國夢也碎了。

音樂劇再現了歐洲人一百多年前的眾生相。無論你是坐頭等艙、一等艙、二等艙,還是最普通的位置,在船難的這一刻,大家的命運都是一樣的,面臨的是同樣的生死抉擇。也因此,這是一部多主角的群戲,會有25位演員扮演126個大小人物。

1997年,《泰坦尼克號》獲得5項托尼獎提名,最終將所有獎項收入囊中,包括最佳音樂劇獎、最佳音樂獎等分量最重的獎項。

演員馬修·克羅在劇中扮演電報員哈羅德·布萊德,在他看來,這部劇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在於,它講述了真實的人性。

“舞台上其實很難呈現一座巨大的冰山,或者說世界上最大的輪船到底是怎麽沉沒的,編劇非常聰明,他用以小見大的手法去剖析一個個人物的故事、一對對人物的關係,從三等艙、二等艙到一等艙,從船長到燒鍋爐的小哥、輪船的建造者,每個人物的故事都有所出現,都對船上人的最終命運產生了一定影響。”

馬修·克羅說,演出最後會呈現一幅畫卷,上面陳列了泰坦尼克號沉船後700多位死難者的名字,“這是很讓人動容的,就是這種真實,對人非常有吸引力。”

《瑪蒂爾達》劇照。

12月,《瑪蒂爾達》將接過演出棒。

這部劇的主角是小女孩瑪蒂爾達。她的父母粗俗、吝嗇,從不關心孩子,但很奇怪,他們生了一個特別愛讀書的女兒。在學校,小女孩又遇到苛刻、殘忍的校長。在這樣糟糕的環境裡,瑪蒂爾達通過她的勇敢和智慧,反抗扭曲的成人世界,完成了人生逆襲。

《瑪蒂爾達》2011年首演以來,曾被媒體譽為最近十年的最佳音樂劇,獲得過86個獎項,包括17個最佳音樂劇獎。不管是在百老匯還是倫敦西區,下至兒童上至老嫗,這部劇都圈足了粉。

小演員索菲亞·波斯頓5歲時因為《音樂之聲》愛上表演,去年,這個毫不怯場的姑娘開始主演《瑪蒂爾達》。她說,瑪蒂爾達既安靜又調皮,難度最大的地方在於台詞,怎麽記住那麽多複雜台詞並在每一次演出時用最好的狀態詮釋它們,是挑戰之一。

《追夢女郎》劇照。

《追夢女郎》將於明年1月上演。

這是一部非常標準的百老匯歌舞片,以勁歌熱舞複刻了1960年代的美國流行樂壇。那時候的美國樂壇欣欣向榮,很多年輕人希望出人頭地,於是有了那麽多“dream girls”。女孩們抱著夢想而來,但成名道路不易,充滿心酸、挫折、糾葛,過於真實的故事常常讓心懷夢想的年輕人心有戚戚焉。

1981年在百老匯首演以來,這部劇連演了1522場,斬獲了6項托尼獎。2006年,《追夢女郎》被改編為同名電影,由碧昂絲·諾爾斯、詹妮弗·哈德森等主演。

和電影版相比,音樂劇版對觀眾的吸引力在哪?“追夢女郎”之一貝蘭德·米盧斯說,音樂劇裡的歌曲比電影多的多,對主演的唱功要求很高,另外,“現場表演要求演員一氣呵成,你可以看到很真實的細節,不管是我們跳舞的時候出汗,還是偶爾出小差錯,這些都是你在電影院裡看不到的。”

“《泰坦尼克》是災難中見人心,《瑪蒂爾達》是校園中顯天性,《追夢女郎》是歌舞中釋真情。”

文化廣場副總經理費元洪認為,三部年末大戲的接力是從莊嚴走向熱烈的過程,“《泰坦尼克》講述了船難,面對生死抉擇時,所有人的身份已經不存在了。《瑪蒂爾達》宣揚了反抗精神,很符合當代女性的價值觀,雖然瑪蒂爾達是小女孩,但這也是一部女人的戲。《追夢女郎》的歌舞特別棒,很容易感染人,很適合在春節前放鬆一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