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性化焦慮:打破性別刻板印象

近日,著名編輯汪海林先生(曾創作《能言善道銅牙紀曉嵐3》,《愛國者》,《楚漢傳奇》等優秀作品)發表了一番關於“小鮮肉”的言論,可以說是極富爭議性。在採訪的影片裡,汪海林先生說道:

“如果我們國家的主要的男演員,就是最紅的男演員是一些不男不女的人,是對於我們國家審美上造成審美安全的威脅。”

汪先生對比了歐美強力國家的男演員,認為他們更具有雄性特徵,甚至是國家意志的體現。而中國的當紅“小鮮肉”可以作為補充審美,卻不能鼓勵年輕人朝著這個趨勢繼續發展。

類似的言論,其實之前早有耳聞。因為《戰狼2》火爆一時的吳京在採訪中公然表示:創作《戰狼》的原因就是社會上娘炮太多。在綜藝節目《大牌駕到》中也毫不忌諱地回答,“如果兒子長大以後是娘炮,一定大嘴巴抽他。”

這些言論之所以會成為輿論的焦點,引起廣泛的討論在於觸動了一個由來已久的問題:中性化焦慮。引用李銀河老師在《如何看待中性化焦慮》中的定義,中性化焦慮即是擔心人們會變得男人不像男人,女人不像女人的一種焦慮。

這種焦慮正在被娛樂影視行業不斷放大,畢竟類似的爭議性人物不斷出現在人們的視野裡:從最早由《超級女聲》出道的“春哥”李宇春,到如今活躍在熒屏中“安能辨我是雄雌”的男演員們。

很多人都開始或多或少地認為,女性化的男性或是男性化的女性是兩性發展過程中一種畸形的產物。其實無論是汪海林還是吳京,都因為自己的世界觀或多或少對於“男性氣質”有一些刻板印象。

在他們的印象裡,是男性就應該完全地表現為:強壯的軀體,理智的頭腦,富於攻擊性,甚至多少是有些不修邊幅的。而那些情感敏感,外形有些羸弱,注重個人外在形象的男性則被簡單地歸結為“不男不女”的“娘炮”。這種刻板印象廣泛存在,與個人的經歷和審美息息相關。

例如在父輩的眼裡,最為欣賞的男性角色必然是《亮劍》裡面的李雲龍那樣:勇敢,剛毅,不懼困難;而面對如今被稱為“小綿羊”的演員張藝興那樣精致,美麗,不具任何攻擊性的面孔,顯然是和父輩印象裡的“典型男性形象”格格不入的。

聯繫到他們的人生經歷,不難發現,在他們那個時代,社會需要那樣身體強健,意志堅定的男性。而如今活躍在大眾視野中,對於那些依靠顏值“圈粉”的小鮮肉,父輩們必然是不屑一顧的。

毋庸置疑,關於兩性氣質的刻板印象著實存在。可是這種刻板印象導致的中性化焦慮是否真的值得我們擔憂呢?

或許並不需要小題大做,這種中性化焦慮不過是在面對變化時,產生的一種恐懼心理,這種恐懼來自於對原有印象的顛覆。一旦接受了這種設定,便不會再誇大,甚至妖魔化“中性化”這一趨勢。刻板印象來自何處?

首先,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並非生來有之,而是來自社會和文化的定義。西蒙娜·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曾寫下這樣一句話:“一個認知為女人,與其說是‘天生的,不如說是形成的;’沒有任何生理上,心理上或經濟上的定命,能決斷女人在社會中的地位,而是人類文化之整體,產生出這居間於男性於無性中的所謂‘女性’”。

長髮飄飄,身段窈窕的不一定就是女性,也可能是會跳舞的男藝術家。

其次,刻板印象是用於維持原有秩序的有力工具。例如“女博士”一詞,便是性別刻板印象的“功勞”。人們總以為理性地思考,研究課題是男性的專利,所以“博士”本身就暗示了這一職業應該由男人充當。

然而,當現實生活中出現越來越多美麗,睿智,理性的女博士時,人們開始恐慌崩潰:這和原有的設定不一樣啊。

於是便開始嘲諷,乃至貶低女博士的價值:學歷高有什麽用,誰敢娶一個女博士呢?他們是原有秩序的捍衛者,於是便誤以為某種性別就應該是印象中的樣子,不應該有更多的自由選擇。

可是誰規定博士就一定是男人的專利?難道向來如此就是對的嗎?既然兩性區別僅僅是後天培養的意識,而非生來就有的差別,那麽被中性化焦慮所影響的人們其實不必執著於改變“中性化”的趨勢,而是應該專注於自己內心的聲音。

首先我們要知道,男性和女性從來都不是絕對對立的兩個群體。將一切事物切分作“二元對立”本來就是既簡單又粗暴,伴隨多年的共同生活,男性和女性早就已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男性氣質和女性氣質複雜地交融在一起,組成了今天的兩性人群。

如果一個男性能夠在勇敢,果斷的同時,增加一些溫柔,細心之類的品質。、,對於身邊人而言,這位男性必然擁有極高價值,並具有魅力。可是如果你只看到他身上敏感,細膩的部分,難免會認為他不夠“爺們”。

可見,評價一個人的時候應該將TA視作一個整體,而非僅僅著眼於TA身上的某一個特質大做文章。更何況,很多時候,人們評價一個男性太過“娘炮”,僅僅是因為看到他耳朵上的耳洞,彩色的褲子甚至是中長款的髮型就急於扣上了“娘娘腔”的帽子。

其次,中性化其實是無性化的先驅。中性化是不斷地向對立性別趨近,集中了兩性的特點,當兩性氣質完全融合的時候,便無所謂性別本身的枷鎖。這樣的人群更能適應當今的時代,單純柔弱,細膩的女性或者僅僅理智,強健的男性已經被他們自身的“性別氣質”牢牢束縛。

換言之,太過純粹的男性氣質或是女性氣質會給自己添加很多不必要的規則,受累於規則的人們,早已沒有勇氣突破自己頭頂的“透明天花板”。

反之,無性化的人們集兩性優勢。在工作和生活中既能表現得果斷,理智又不乏敏銳和細致。在充滿變化的今天,這樣的人能夠更加迅速地熟悉環境,並做出相應的調整。

不把自己單純地歸結為強壯的男性或是柔弱的女性,而是擁有了全能視角,在生活的打怪遊戲裡更加遊刃有余地處理著不同的任務。

在最近的一期《中國好聲音》裡面,作為導師的謝霆鋒表示“我很討厭韓流文化,不是說人家不好,只是男生就應該有男生的樣子,找回自己的荷爾蒙。”此言一出,立即引起軒然大波,畢竟什麽才是“男生該有的樣子”,我們誰又有資格做出一個公平客觀的規定呢?

對於性別氣質的刻板印象無處不在,中性化焦慮也從未熄火。瞬間解決那些焦慮是不可能的,作為一個理性的個體,能夠看到中性化趨勢背後的東西才是關鍵。

人們應該意識到,中性化焦慮隻不過是性別刻板印象下的產物。中性化趨勢並非是洪水猛獸,“世界因參差多態而美麗”,我們要做的只是以動態的視角,接受這些變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