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難以改造的夫妻老婆店

虎嗅華東報導 作者 | 范向東

國內大型零售業態的高速發展時代已經結束了。

近日中國連鎖經營協會發布的榜單及報告顯示,2018年,快消品零售的主力業態大型超市坪效平均下降8.0%,員工薪酬總額上漲13.0%,房租上漲10.6%,普遍陷入增長乏力的困局。

便利店行業的增長速度要明顯好於商超和百貨業,2018年,便利店百強企業銷售規模同比增長21.1%,門市數量增長18.0%,新增門市11944個。這也正對應當下年輕人效率優先的生活方式,以社區為服務半徑的零售、餐飲業態將成為未來零售的增長點。

不過,這份榜單主要聚焦現代連鎖便利店,沒有提到主力便利店業態——夫妻老婆店。全國有超過600萬家夫妻老婆店,這些小店面積不大,經營者大多都是中年人,但國內40%的快消品通過他們來到消費者手中,對國人消費的影響不可謂不重要。

相比現代化的便利店,傳統夫妻老婆店的痛點非常明顯:品牌商跟終端存多層級經銷,商品流通速度慢、成本高;小店經營者能力相對較弱,缺少提高銷售及服務能力的資金和辦法。小店想要改變,不只在經營者本身,更關鍵的是其背後快消品分銷體系。

商機便在其中,這是阿里、京東都垂涎三尺的億萬級市場,天貓小店、京東便利店看似搶佔終端,其實最終目的是快消B2B渠道的重構及終端數據的整合。因此快消B2B一度成為熱門賽道,創業者、傳統商超、電商平台甚至物流公司都來搶食這塊“舊城改造”的肥肉。

但回頭看,大部分快消B2B平台踏入了傳統通路的“陷阱”。

諸侯亂舞,生死兩茫

“我這有500多萬夫妻老婆店的煙草證資料。”說著汪強打開電腦,找到了筆者家鄉的一家小店的信息。這自然讓我驚歎一番,不過汪強卻高興不起來,他用不到這些數據了,因為他的快消B2B平台已在去年倒閉。

連如何賺錢都沒摸索出來,就已經撐不下去了。”汪強說的是自己,也是這個行業的通病。相比2017年,去年快消B2B行業的融資總額下降了75%,不少靠資本輸血維生的玩家再無力支撐,去年全國有一定規模的快消B2B平台大約有170家,約有40家關門大吉,另有一部分開始轉型。

跟汪強一起倒下的不乏行業頭部,如真格、經緯投資的店商互聯,融資失敗導致資金鏈斷裂,海航背景的掌合天下也於去年5月底停止運營。即使巨頭加持也不能幸免,惠下單去年拿了騰訊、平安海外兩輪投資,結果今年年初被爆融資失敗停止運營,行業的殘酷可見一斑。

當然,在優勝劣汰的商界法則中,依然會有一些不差錢的行業明星。一位投資人士就跟筆者表示看好易久批(原名易酒批),這家公司也在虎嗅·高街高參的文章裡出現過,主打酒類,跟美團B2B業務有合作。易久批2016年就被美團戰略投資,去年再次拿了美團、騰訊領投2億美元D輪投資,今年3月,易酒批又融到1億美元D+輪。

估計你也注意到了,惠下單、易酒批都有騰訊的投資。現代通路上的大連鎖在阿里、騰訊之間站好了隊,改造傳統通路的快消B2B平台也已陣營分明。

騰訊投資了惠下單和易久批,京東有新通路,去年戰略入股了掌合天下母公司供銷大集,美團除了投資易久批之外,旗下產業基金龍珠資本還投資了掌上暢銷。

再看阿里這邊,除了自己的零售通,去年阿里投資了主做農村市場的匯通達,加上百世店加、大潤發e路發,也匯集了四家頭部平台。

上述B2B平台,另有國資老大哥怡亞通,以及仍未站隊的中商惠民等,基本就是現在行業的頭部力量。

巨頭入場,快消B2B賽道難再獲資本青睞,行業集中度將會越來越高。基本上,虎嗅採訪的業內人士都認為今年會有更多快消B2B會倒下,致命因素還是“不盈利”。一位從業者有告訴筆者,快消B2B領域並購案極少,因為大多數玩家“沒有資產只有債”,根本沒有並購價值。

目前能盈利的快消B2B平台屈指可數,除了上市公司怡亞通,只有彩華商貿、易久批、新高橋等寥寥數個平台有盈利的消息,即便行業第一的零售通,也處於虧損狀態。

前段時間零售通進行內部調整,據多家媒體報導,零售通要求所有個人拍擋在4月1日前完成新協議的簽署。以前拍檔的收入主要來自產品銷售傭金,新協議給拍檔開了底薪,但因為產品傭金收入大幅下降,拍檔的收入普遍是下降的。

薪資構成反應了零售通對拍檔定位的變化。“拍檔不再是銷售體系而是服務體系。”零售通事業部總經理林小海對虎嗅表示:“目前拍檔的薪資構成是底薪+獎金形式,工資主要受服務質量影響,產品銷售傭金佔比已經很少了。”

而零售通拍檔的薪資調整,則是跟零售通停止平台補貼是同步的,不難看出零售通想要降低成本。此外,零售通目前已覆蓋全國130萬家零售小店,入駐品牌商及經銷商超過5000家,或許“跑馬圈地”將告一段落,把工作重心放到已覆蓋小店的精細化運營上。

總之,這個行業基本格局已定,但盈利難題還沒能有效解決。

暢銷B2B命短的“三大命門”

不得不說,通過整合傳統通路數據,建立高效的分銷平台,達到節約成本的商業邏輯是能說通的。但實際情況很殘酷,即便一家快消B2B平台一年拿下兩輪融資,仍活不下去。問題出在哪兒?是商業模式行不通,還是執行力不到位?

1. 拿貨,沒價格優勢

快消B2B平台基本都有一個“硬傷”:它們未必能直接從品牌商手裡拿到貨,即使拿到了,價格也不比傳統經銷商便宜。

表面上看,平台是去吞噬經銷商的市場,但在整個分銷體系中,決定商品定價的品牌是最強勢的一方, 也是經銷渠道最大受益者。最典型的是娃哈哈,宗慶後曾說娃哈哈“產品分量重,總價值低,電商也不太好做”,對馬雲的電商不“感冒”,其依仗的“聯銷體”模式,正是通過利益分配機制讓品牌商和經銷商成為利益共同體,讓品牌能有穩定的現金流蓄水池。

品牌的多級經銷體系,第一層是大區總代理,再往下分,就是城市經銷公司及個體批發商戶。不管什麽樣的體系設計,想獲得品牌的代理權,每年都要付出不菲的代理費用。品牌借助經銷商體系低成本廣鋪渠道,或許效率較低,但卻是握在自己手中,可以做一些主動決策,如新產品的投放。

因此品牌對快消B2B平台是有顧慮的。林小海也說品牌曾經有過排斥,但是品牌在看到增長後,逐漸樂意與零售通合作,只不過品牌商給貨的時候,價格就比較高,要補貼及精細化運營,價格才跟經銷商差不多。

隱約之中,能感覺到品牌方的態度:經銷商要維護,但品牌給快消B2B平台的出貨價更高,賺得能更多。“品牌商不想破壞原有的通路,也不拒絕增量的分銷。”汪強就稱品牌會成立一個新的通路部門或專門的團隊,用一套不同商品、價格體系給B2B平台的供貨

因此,不管是初期從經銷商拿貨,還是在積累一定規模後,直接跟品牌做生意,快消B2B平台拿到的商品價格都相對要高。B2B平台免不了補貼,用低價策略進入市場。低價能吸引小店主薅羊毛,但停掉補貼之後卻很難留存,走上這條路的B2B平台將進退兩難,融不到錢,結果可想而知。

2. 全品類越做越虧

對品牌而言,經銷商、快消B2B上都是自家生意,不過兩個渠道面對相同的消費群體,是很難調和的競爭的關係。

實物流通中,最基本的是倉配能力,這也是經銷商對品牌的價值所在。從模式看,快消B2B平台更有成本優勢,把基礎設施搭好之後,倉配及業務員等都能共享給所有品牌使用,節約行業成本。

但2B毛利非常低,前文也提到,快消品價格在行業內部是比較透明的,出廠價、終端價都受品牌商限制。在商品流通中,不管再高效地分倉與調度,倉儲、人員工資、車輛等都是硬成本,因此想靠有限的毛利率覆蓋成本,必須提高客單價。

不管是快消B2B還是餐飲B2B,都有一個概念叫“單車盈利”。易酒批創始人王朝成曾說過單車盈利的重要性,大致意思是2B的交付成本是固定的,一輛金杯送一次貨,成本要300塊,車上送的東西,決定這趟車能否盈利。如果是一車酒,貨值3萬毛利3%,那麽這趟車是賺的,如果是一車飲料貨值5千,那至少需要6%的毛利才能打平交付成本。

小店商品可以簡單分為兩類,一類是高頻、低利潤的走量商品,最典型的是小店有剛性需求的水飲;另一類則是較低頻但高利潤的商品,酒類、休食便在此列。快消B2B平台需要對一些商品進行補貼銷售保證小店的粘性,不過要能被賺錢的品類覆蓋掉。

“所有出問題的B2B平台,基本都是做全品類。”汪強表示這條路或許不適合創業者,“便利店能全品類,因為有鮮食及搭配銷售的活動。如果毛利連固定成本都不能覆蓋,那即使把訂單密度做起來,也是越做越虧。”

3. 合規成本高昂

即使B2B平台的業務跑通了,相比經銷商, 未來B2B平台還有一個繞不過去的“合規成本”。

“很少有人說這個。”汪強稱,“雖然有些誇張,但快消品都是在稅賦體系之外的。”經銷商、批發商賺錢,實際上有一部分是漏掉的稅,終端個體批發商拿貨,小店主進貨,不管是賒账或現結,基本都不會開票,也沒有所謂的進項票抵扣。國家很難一一去核查,他們自付盈虧,生意自己腦子就記得八九不離十,可能也是因此個體工商戶是定額定稅。

快消B2B平台的挑戰不只是商業模式,還有稅務關係。”汪強表示。快消B2B平台所有訂單和交易都會有記錄留存,未來上市肯定要合規運作。在當下的稅收環境,快消B2B平台的成本肯定是相對要高的。

何以續命?

“這些問題說了又說,但大部分B2B平台都還沒找到應對之法。”汪強感歎道。在一番走訪交流之後,虎嗅總結了幾點可能的突破方向:

1. 固定成本價值最大化

快消B2B,不管做交易賺商品差價,還是賺平台服務費用,都以商品流通效率作考量,對平台能力的要求是趨同的,比如最基礎的倉配能力,可以發展統倉統配業務。

做自營的快消B2B平台,也可以接入經銷商,像京東新通路,最初做自營,然後做POP(平台開放),把物流配送、倉儲、資金(供應鏈金融)等開放給經銷商使用,並推行代理、代配、代售等合作方式,通過共享把成本利用效率做高。

另外B2B天然適合做供應鏈金融,也被從業者認為是最可行的盈利途徑。第三方的訂單、交易、倉儲等經營性行為都在平台上,積累交易數據後,可以打造合適的供應鏈金融產品賣給上下遊客戶,或幫助銀行做風控放款。

2. 渠道反推品牌差異化定製

品類或許是見效最快的突破點。就比如酒,需求穩定,各品牌的產品差異化也做的比較明顯,本身客單價較高,貴個幾塊錢,消費者也不夠敏感,但水的話,一瓶就是兩塊錢,沒有農夫山泉,娃哈哈、怡寶也沒問題,因此一分利都要爭一爭。

林小海認為,B2B平台最核心的競爭力還是在商品上 。一般小店高頻銷售的SKU在300個左右,這些商品佔平台銷售的30%,零售通會提供最穩定的供應、價格及服務。

此外,零售通還要綜合市場容量、小店消費場景、品牌資源等因素,集一盤渠道特色商品,“比如衛生巾,典型小店消費商品;雨傘還沒有一個品牌能覆蓋全國,價格也不透明,毛利空間極大。”

B2B也可以做渠道定製,例如京東新通路就上線了京東自營品牌京選,打出的關鍵詞就是超高毛利。不過,如果快消品品牌沒有存在感,多半逃不過滯銷的命運。值得一提的是,電商品牌落地是很好的品類突破口,線上流量紅利過去後,線上品牌正尋求走向線下的途徑。

3. 賺品牌商市場投放的錢

品牌有觸達消費者,了解終端商品動銷的需求。從總量上看,國內快消品市場穩中有升,但商品的更迭越來越快,消費者洞察對品牌也愈加重要。經銷商的職能不僅是商品的流通,還應該包括商品推廣、品牌宣傳、促銷活動的落地,並把終端的商品動銷及市場情況傳達回品牌商。

在這方面,B2B平台是能夠取代經銷商的。通過技術手段,將門市、商品及行銷的數字化,讓品牌看到回流的數據,感知到每一分投入所產生的結果。事實上,越來越多的快消企業也都在做自己的DMP,並積極與第三方數據平台合作,期待更精準的全域行銷投放,讓流量、轉化、留存可視化幫助決策。

在美國,寶潔、聯合利華等不斷削減行銷預算,但在MarTech上的投入上保持著穩定的增長。如果B2B平台能用數字化的方式幫助品牌管理渠道,減少品牌投放的損耗,或者把直接把品牌投給經銷商買終端貨架的錢搶過來,賺品牌商的錢,這應該是可行的路徑。

4. 幫夫妻店進行便利店品牌化改造

一些快消B2B行業報告顯示超過70%小店使用B2B平台進貨,但通常一家小店還在裝修的時候,就會有本地經銷商、批發商找上門談生意了,小店主能從幾十個批發商裡比價,還差下幾個平台?而且滲透率也要看成色,線下零售最關鍵的是位置,倒下的惠下單也曾覆蓋達百萬家,因此單純看數量也是不靠譜的。

幾乎每個平台都在“翻牌”,品牌加盟是提高小店在平台上的採購量的可行方法。其實我們看便利店,一些非一線連鎖便利店/超市品牌的規模已經非常大,芙蓉興盛超過12000家,美宜佳超過16000家,他們輸出的門市比較粗糙,但是加盟門檻較低,小店主加盟品牌之後,自然將供應鏈配套接入。

阿里、京東也在輸出品牌,並提供了門檻更低的方案。林小海認為,夫妻老婆店便利店化是趨勢,“我們常開玩笑說,零售通要用10%的成本,實現便利店70%的服務能力,小店想要便利店化,是加盟便利店品牌還是選擇平台賦能呢?後者可能更切實際。”

從品牌切入或從供應鏈切入,最終可能是殊途同歸。不過便利店品牌的重要性,還體現在終端經營者身上,很多小店創業的年輕人,或者接過小店的“店二代”,沒有老一輩吃苦耐勞的拚勁兒,也希望能掛一個能引流的招牌,讓自己的小店更加體面。

小店主眼中的B2B平台

小店主如何看待B2B平台呢?虎嗅走訪了幾家小店,問及B2B平台時,大部分都表示用過、進貨方便,不過也頗有吐槽。一家小店給虎嗅·高街高參看了三把壞傘,表示某平台的雨傘質量不行。還有一家店主表示零售通上的冷藏鮮奶由第三方經銷商送貨,下單後配送沒有準點。

從小店經營者的視角,B2B平台一站式採購有優勢,但跟服務更個性化的經銷商相比,並被另眼相待。為了客觀呈現,虎嗅·高街高參回訪了一年前曾採訪過一家天貓小店。

在進貨方面。店主表示,除了零售通,日常還主要用易酒批、雲螞蟻。“跟之前一樣,還是三成在零售通進貨,主要是休閑零食,另外酒水飲料從易久批,日用雜貨從雲螞蟻。”他還表示,百世店加也來地推過,不過商品太少,還有一家叫拚便宜的平台,還要花時間去做玩法,直接放棄。

另外小店還有二十多個經銷商,主要是深度分銷品牌及冷鏈商品,店主表示像娃哈哈、農夫山泉、可口可樂等品牌都直接經銷商來人管理發貨。事實上,這些經銷商的優先級應該比B2B平台要高,“如果沒有經銷商直接對接,才會從平台上進貨。”言外之意,經銷商的價格和服務可能更具優勢。

並且小店也不願放棄陳列上的收入。最好的貨架要“擺煙擺酒擺檳榔”,陳列高毛利高周轉商品。跟一年前相比,門口多了兩個靠牆的小貨架,其中一個全部陳列了某保健飲料品牌商品,經銷商自然是花了錢的。

而單價較低的礦泉水,小店則不想陳列得太多。虎嗅·高街高參恰好遇到了某品牌經銷商人員來找店主抱怨“費用給的不少,為什麽自家礦泉水陳列不夠突出?”他想讓小店多擺一些,店主予以拒絕。從言語中能感受到小店主的精明,也暴露出經銷商對終端商品的管理仍不完善。

在數字化方面,B2B平台能幫助小店經營更高效嗎?沒想到收銀POS系統遭到了店主的吐槽。

“裝了人臉支付的機器,但支付機跟POS機沒有打通,等於形同虛設,仍需要在POS機上再操作一次,不能像7-11的機器掃商品再掃碼自助結账,沒有節省人力。盤點機也買了,但也沒跟POS機打通,來貨了還是得一個個往POS機裡錄,外賣也做得不多,跟POS機庫存沒打通,操作起來比較麻煩。”

這家店的情況跟第一次改造後相比變化不大,其實夫妻店的改變很難自我驅動。筆者去過一家經營25年的偏僻社區的小店,除了飲料大部分商品都要店主自己去批發市場進貨,每次進貨都要一上午時間。而另一家位置不錯的小店,虎嗅·高街高參在店裡待了半個多小時,見到了6個上門盤貨和維護陳列的經銷商人員,服務非常周到。雖然很殘酷,但位置不好的小店的開發價值確實有限。

此外,另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則是小店主本身,那些經營情況和面貌不錯的小店,通常店主的素養及經營意識都要會更好,傳統通路上,最大的商機應該來源於小店經營者的年輕化或經營意識的革新。

總之,零售傳統通路的蛋糕很大,而快消B2B平台也走在正確的方向上,卻難以逃脫傳統通路的“陷阱”,而這個“陷阱”的形成,則是因為品牌、經銷商以及小店群體以自身利益為出發博弈產物,讓快消B2B集體“踏空”。

注:本文採訪對象之一汪強為化名。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