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虹藏不見:小雪時節與氣交論

小雪,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的第20個節氣,有「虹藏不見、氣象上升、閉塞成冬」三候。

進入這個節氣之後,我國的大部分地區的氣溫開始逐步下降,並開始有降雪現象。

各地的人們,也準備迎接嚴冬的到來。

1

虹藏不見

霓與虹(資料圖)

古人以為虹是吐水的神龍,所以有此造字。

虹,是雨後天上的一種帶有色彩的光圈,還有一種叫做「霓」,也是一種彩暈。「虹」與「霓」的色彩恰恰相反,所以「霓」又稱「副虹」。虹為陽,霓為陰。

天地之間(資料圖)

「氣象左旋下交於地,地氣右旋上騰於天。」「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

古人用陰陽理論解釋天地間的各種自然現象,《黃帝內經》提出「氣交」的概念:

「上下之位,氣交之中,人之居世。故曰:天樞之上,氣象主之;天樞之下,地氣主之;氣交之分,人氣從之,萬物由之。」

「氣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升已而降,降者謂天;降已而升,升者謂地。氣象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變作矣。」

所謂「一陰一陽之謂道」、「有天地,然後有萬物」。天之陽氣下降,地之陰氣上升,陰陽二氣交感,化生出萬物,天地相交才有虹。

小雪之後,陰氣下降,陽氣上升,則陰陽不相交,則虹就不會再產生了。在宋代,人們對虹這一現象的觀測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沈括的《夢溪筆談》中寫到:「虹乃雨中日影也,日照雨則有之。」用現代的科學語言來說,小雪之後雨水都化作雪,無法形成光的折射,所以虹就不見了。

2

飲雨而蟄

武當雪景(資料圖)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十月中,雨下而為寒氣所薄,故凝而為雪。小者未盛之辭。」今年立冬,全國的大部分地區都在下雨,更有些地方迎來了今冬的第一場雪。

武當山在立冬後,便迎來了今年的第一場雪。在其他低海拔的確或南方地區,普遍以降水為主。在古代,人們把農曆立冬後一直到小雪前所下的雨,稱作液雨,又稱葯雨。

冬藏(資料圖)

李時珍《本草綱目·水部·雨水》中有:「立冬後十日為入夜,至小雪為出液。得雨謂之液雨,亦曰葯雨。

《歲時廣記·冬·入液雨》裡中記載:「《瑣事錄》:『閩俗立冬後過壬日,謂之入液,至小雪出液,得雨謂之液雨;無雨則主來年旱……又謂之葯雨,百蟲飲此水而蟄。』」

意思是如果這段時間沒有雨,則來年就很可能乾旱。

昆蟲服用這些雨,就進入了冬天的蟄伏期,一直到來年,也就是冬藏。

臘肉(資料圖)

3

冬臘風醃

小雪之後,氣溫逐漸下降,便於食物的醃製。據《易經》載:「晞於陽而煬於火,曰臘肉。」意思是把肉在太陽或用火烘乾,是先民用於保存食物的方法。

先人打獵,需要長期儲存,以禦寒冬。烘乾的肉被稱作脯,現在還有果脯、肉脯等。

《神仙傳·麻姑》中有:「坐定,召進行廚,皆金盤玉杯,餚膳多是諸花果,而香氣達於內外。

擘脯行之如柏靈,雲是麟脯也。」「麟脯」就是乾的麒麟肉。

食鹽(資料圖)

提及臘肉的製作,不得不說鹽的重要性。鹽的作用,在醃製過程中,可以排除水分,還可以抑製微生物的繁殖。鹽的這個作用,被用在古代醫學之中。

葛洪以「煮令熱,內鹽一升,令溫溫熱,以漬創,膿血當出」的方法來對病人的傷口進行消毒,同時對破傷風也有「煎鹽令熱,以匙抄瀝取水,熱瀉瘡上,冷更著,一日許勿住」的治療方法。

鹽還有提鮮的作用,將香氣封存凝練,等到後期經烹飪再來釋放。

湖北臘鴨(資料圖)

臘肉,在我國大部地區都很受歡迎。從小雪到春節前的這段時間,尤其是在農曆的最後一個月——臘月期間,各家各戶都在做醃製的食物。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食物以及物產不一,所以形成特有的臘肉製作方式,也因食材不同而各具風味。如湖北的臘雞、臘魚、臘鴨,陝西的臘驢肉、臘羊肉,廣式臘肉等等。

形成各地的特色的飲食文化。很多遠離他鄉的人,吃上一口家鄉的臘肉,就是家的味道。

天地靈通萬物涼,雨凝霾霧雪飛揚」小雪時節過後天地轉冷,大家多注意保暖,保證充足的睡眠,注意飲食,以待嚴冬的到來。

(編輯:見石)

聲明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