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A-235反導系統及其53T6M攔截彈的新動向

據最近俄羅斯國防部宣布,8月30日在哈薩克某試驗場進行了一次53T6M反導飛彈的試射,試射取得了成功並擊落來襲目標。據稱,這是這種新型飛彈從2016年至今的第6次試射。也是今年第3次試射。俄軍如此頻繁試射這一攔截彈,引起國內外媒體和專家學者對俄A-235反導系統及其攔截彈的高度關注和熱議。

圖1 俄軍試射53T6M攔截彈照片

A-235戰略反導系統是個小而全的中段反導系統

俄羅斯A-235系統號稱戰略反導系統。而S-400/S-500則稱防空反導系統。A-235的昵稱是“奴多爾河”(也有譯作“弩刀兒”。俄軍對其防空系統大都有昵稱;如S-300-2稱“驕子”;S-400稱“凱旋”;S-500稱“普羅米修斯”等)。在由俄智庫編寫,普京總統批準的“空天防禦構想”檔案中規定,S400/S500負責在大氣層以下對來襲飛彈的末段防禦(包括末段低層和末段高層;俄對這二層分別稱為防空反導區和臨近太空反導區);對應美國的愛國者系統和薩德系統。而A-235則負責大氣層及其上面對來襲飛彈的中段防禦(俄稱防天反導區,高度從離地面100km直至2000km),類似美國GMD系統中的GMI攔截彈。大家知道美國GMD系統結構龐大,技術複雜;可攔截最大射程超過10000km、最大速度達到24倍音速的洲際飛彈,號稱當今世界上反導作戰能力最強的系統。它代表美國反導技術最高水準。因此A-235系統也應代表俄反導的最高水準。

實際上,A-235是由三層攔截飛彈構成。這是俄羅斯專家提出的“反導分層攔截”理念的具體體現。其中,第一層仍採用A-135系統原有的51T6的遠程攔截飛彈,可摧毀1500km高,800km遠的目標;採用核戰鬥部。第二層用58R6飛彈,攔截高度為1000km以內、距離120km以內的目標。最內一層則用53T6M彈,是A-135原有的53T6彈改進型。用於攔截高度350km以內、距離40—50km以內的目標。第二和第三層攔截彈都用常規彈頭。這三層中,應數53T6M技術最複雜。因為此時來襲飛彈重入大氣層,它會採用機動變軌,施放誘餌等突防技術。因此真正考驗了反導系統及其攔截彈的技術和實戰水準。

A-235系統比起原來的A-135,除了攔截空域,測距精度等有所提高外,最大亮點有下面三點:一是原A-135二種攔截彈51T6和53T6都是核戰鬥部(前者100萬當量;後者10萬當量);現在53T6M彈改用常規彈頭。二是除可地下井發射外,還可以車載機動發射;三是確保在大氣層外可以攔截低軌衛星。這三項都有重大意義。例如A-135用核彈頭,一直受到俄國內外的質疑。俄專家自己估計,攔截過程即使隻一枚核彈爆炸,莫斯科將有10%居民喪生,200m2土地被汙染。但是因為它的攔截成功率高,技術上難度又低。俄一直不願完全放棄使用核戰鬥部。現在A-235系統至少第二、三攔截層次已經改用常規彈頭。至於提高攔截低軌衛星的性能方面,俄專家對53T6M彈的推力矢量控制和姿態控制系統作了大量的試驗和改進。攔截彈本身速度也由原來3km/s提高到4km/s。

俄羅斯不用“中段反導”這一詞匯。因此過去有些國內媒體誤認為俄中段反導尚末進入實戰階段。2010年1月中國第一次反導試驗成功時,國內不少媒體宣稱:中國是繼美國之後第二個掌握中段反導的國家;(現在網上還能查到)。這是一個誤解。實際情況是,當時俄羅斯的中段反導系統A-135早已戰鬥值班15年。2014年我國第三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試驗成功時,俄羅斯的A-235系統曾用機動方式發射一枚攔截彈,成功攔截一顆低軌衛星。

從原蘇聯至今俄羅斯,一直重視反導的發展,並前後共開發三代中段反導系統,即A系統、A-35系統和A-135系統。1961年3月A系統作為世界首款試驗型反導系統,成功攔截了一枚飛行速度3000m/s的彈道飛彈彈頭。A-135系統是1995年開始戰鬥值班。由於美蘇1972年“反導防禦條約”的限制,該系統投入戰鬥值班時僅部署了100枚攔截彈。後來由於蘇聯解體,經濟不景氣等原因,它目前的中段反導系統明顯要比美國的GMD落後,但他有它的獨特的優勢,在主要性能方面基本上趕上美國水準,並在美俄不對稱對抗中力求取得平衡。

圖2 53T6攔截彈從發射井中射出的效果圖。遠處為頓河-2雷達

國外媒體對A-235和53T6M彈水準的猜測和評價

有讀者問,俄彈道飛彈防禦系統總體水準如何?與美國GMD系統相比,有那些軟肋?。作者認為它總體上雖較GMD落後,但基本上能保護俄歐洲部分尤其是莫斯科地區的空天免遭美國洲際飛彈從北極方向來的襲擊。

冷戰時期美歐爭霸。二家還訂有“反導條約”相互製約。蘇聯的彈道飛彈防禦技術雖次於美國,但在試驗規模上則有過之而無不及。如像美GMD中的早期雷達預警網(由BNEWS、丹麥眼鏡蛇等巨型雷達組成),陸基海基X波段相控陣雷達,天基衛星預警網等等蘇聯都列入他的規劃中。但蘇聯解體時隻完成A-135系統,其它計劃都落了空。新世紀以來俄經濟不景氣,而且遭到美國為首的北約的經濟製裁和軍事重壓,難以重振昔日雄風。但反導還是必需要發展的,因為強大的反導實力也是反製西方重壓的重要手段。從俄高層長官到飛彈系統總設計師,都清醒地認識到俄的基礎工業、經濟實力遠遜於美國,不能要求反導系統指標全面超過美國,俄沒有力量全面和美國拚比。但可以抓住主要指標,重點突破,解決主要矛盾,使主要指標世界一流。他們充分利用繼承的蘇聯飛彈防禦的經驗和技術,以及飛彈防禦的綜合能力和體系建設的經驗,首先是對A-135系統包括他的核心頓河雷達站以及攔截彈大力進行更新改造,為推出新一代的A-235作積極準備。

反導系統的核心是頓河-2N雷達站。它是工作於厘米波段的四面陣有源相控陣雷達。發射功率250MW,,雷達探測距離3700km。具體頻段國內手冊寫的是0.01m,即30GHz,接近毫米波;但這可能是筆誤(如航天情報所2010年編《世界防空反導飛彈手冊》等。但實際上目前30GHz大型雷達如俄的RUZA相控陣,最大發射功率不超過1Mw;更何況上世紀70年代)。從俄提供的圖片看來,實際波長應在5-10cm之間。它始建於上世紀70年代,1986年建成。經檢測它的測距精度100米,測角精度0.020;據說可以發現2000km以外5cm大小的金屬體,勝過美國著名的丹麥眼鏡蛇預警雷達。在美國X波段雷達出現前,它算是世界上精度最高的預警雷達。進入新世紀後,俄又再一次對它更新改造,並它採用了大量先進技術(見俄雜誌:Успех Современном Радиоэлектроники,2016 Декабре,以及《軍工信使》等.),如T/R模塊,微波太空饋電,高重複頻率體制等。並配置超級電腦,使一部雷達基本上完成預警,探測,目標識別,火力控制,製導攔截,效果評估等多項任務。可跟蹤120目標,製導20枚53T6M彈進行攔截。麻雀雖小五髒俱全,基本上能替代GMD系統中需要多台巨型相控陣雷達才能完成的任務。實踐證明,這種指導思想和實際準則是正確的。有值得我們借鑒之處。

西方對A-235印象最深的是2014年11月A-235系統以機動方式發射了新型的53T6M反導飛彈,成功攔截一枚衛星,而美國目前部署的GMD地基中段反導都是固定地下井發射。而從未進行過反衛星試驗。今年上半年俄宣稱A-235已開始戰鬥值班。但53T6M彈仍在頻繁進行試驗,而且沒有說明是否通過國家測試。因此西方有的專家認為俄科技人員還將繼續試驗,力求進一步提高一些關鍵性能指標,爭取進一步接近GMD系統中GBI彈的水準。(如GBI彈的飛行速度可達20-24Ma,而53T6M只有14Ma ;當然GBI採用直接碰撞殺傷,要求高速;53T6M採用定向破片殺傷,速度可低些)。

53T6M彈給大家第一個印象是彈體尺寸,重量都較大,明顯超過GMD中的GBI攔截彈。至於一些讀者關心它的殺傷方式,是定向破片殺傷方式還是直接碰撞殺傷?俄方沒有明確交代。多數文獻(如航天部手冊p.512)認為是前者。少數認為是後者,有的甚至認為二者兼能,即有些俄專家提出的所謂“動能撞擊殺傷/定向破片殺傷綜合攔截“理念。作者認為這一理念至少目前不科學,實行起來有難度。因為直接碰撞方式就不需要戰鬥部,可以減輕彈的重量,增加彈的機動性。而定向破片殺傷需要增大戰鬥部,增加破片數量,增大殺傷能力。如俄S-400(攔截彈採用定向破片殺傷)與美國薩德(採用直接碰撞)的性能大體相當。但前者彈的重量要比後者大一倍還多。所以“二者皆能”實際上是二者都不能。

圖3 定向破片殺傷示意

53T6M攔截彈採用定向破片殺傷方式(破片僅向有目標的一側飛散,見圖3),它殺傷威力,攔截概率要比舊全向破片殺傷方式高得多。但為什麽不採用更先進的直接碰撞殺傷方式呢?據俄羅斯技術人員說法,並非他們不掌握直接碰撞技術,而是定向破片殺傷的效果已經與後者很接近,但技術難度小,成本要低得多。俄羅斯的飛彈技術和發動機技術歷來佔領先地位,儘管脫靶量要大些,但由於發動機推力大,飛彈威力大,破片殺傷的總效果不比直接碰撞殺傷方式差。通過電腦模擬試驗也證明這一點。而且成本要低得多;;俄羅斯認為沒有必要在這方面和美國拚比。

俄媒體對A-235成功攔截衛星事曾大肆宣傳。而對是否能攔截中遠程和洲際飛彈卻報導甚少。有專家認為,用定向破片殺傷方式攔截衛星反而比攔截彈道飛彈更容易。一般衛星結構脆弱,只要被少量碎片擊中,就會解體。而攔截高速彈道飛彈,沒有足夠的破片和力量,就不能有效攔截。這裡附帶這一句,現在國外有些專家對攔截衛星不主張用直接碰撞殺傷方式,因為那有可能造成大量碎片,造成太空大量垃圾,對在太空其他正常運轉的衛星構成威脅。我國2007年第一次反衛星試驗就有這方面缺陷。當時用直接碰撞法撞碎一枚報廢的天氣衛星,造成大量碎片,形成太空垃圾(見美國航空周刊2007/1/17以及互聯網上其他文獻報導。當時造成5cm以上碎片2347片,1cm以上碎片15萬片。)。不過網上也有讀者的觀點正好與上述相反,應該用直接碰撞法去撞碎。作者認為是個誤解。當然最理想的殺傷方式是雷射,微波或用機械手將衛星抓獲。但機載、彈載和星載雷射武器因功率、體積問題目前尚達不到能用於實戰(作者:郭衍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