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邱玉勝:膠州灣水下考古,探得一戰茜茜公主巡洋艦蹤影

口述人:邱玉勝,青島市文物局文物處處長

青島是水下考古的富礦。上世紀80年代末,中國水下考古剛剛起步,中國歷史博物館與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合作舉辦的第一期水下考古人員補習班就開在了青島,共有11名學員,我是其中之一,當時山東就我一個。

在青島廣闊的海域中,膠州灣海域之下蘊藏著豐富的歷史珍存。這裡是對外文化交流、海上貿易的重要區域。隋唐時期,官方把膠州灣的海口作為海上交通要道,與朝鮮互有往來。宋代貿易興盛,與日本、朝鮮在經濟文化交往上更加頻繁。膠州在1000多年前曾經是商賈雲集的“密州板橋鎮”。北宋時期設立市舶司,板橋鎮發展成為全國五大商埠之一、長江以北唯一的通商口岸、海關重鎮,這裡在東方海上絲綢之路佔據了極其重要的位置。

到了近代,這裡又發生了不少重大事件。1914年,日德兩個帝國主義國家在中國戰場上廝殺,使青島成為一戰期間唯一的亞洲戰場,膠州灣海域的海戰就是這次日德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

《青島海港史》中記載,日本巡洋艦“高千惠”號、驅逐艦“白妙”號被擊沉;奧地利巡洋艦“凱撒·愛利·伊麗莎白”號、德國巡洋艦“克羅毛浪”號、炮艦“伊爾奇斯”號、“爾倫利克馬斯”號、“丟輪打特”號、“米卡爾及不遜”號、“亞格爾”號及水雷敷設船等30多艘軍用艦船在青島海域自沉,以防止軍備資敵,同時還起到了阻塞航道的作用。那以後,這些軍事遺存就靜靜躺在蔚藍的海底,成為歷史見證,等待重見天日的日子。

一戰前夕,奧地利軍隊作為德國的同盟軍,在遠東地區協助德國作戰,“伊麗莎白皇后”號就參加了德國對日“保衛”膠州灣殖民地的戰鬥。但這艘軍艦比較老了,船上的設備包括軍事炮等都卸到了陸地的炮台上,可以說已沒什麽戰鬥能力。1914年,日本封鎖海岸線後,“伊麗莎白皇后”號和德國其他幾條軍艦沉在了膠州灣口的航道上。後來日本佔領青島後也打撈出幾條軍艦,但一直沒有“伊麗莎白皇后”號的線索,相關記載也很少。

從影像上看,這艘沉船保存得不錯,它距岸邊一千米左右,技術人員判斷它是正方向坐落在海床上,一部分沉沒在沙底下,暴露出的長度有幾十米。因為它當年是自沉,不是後來打仗期間被炸毀的,再加上後來這片海域是主要航道,海洋部門檢測比較嚴格,船只得以保存得比較完整。

在不遠的位置,還有一艘形狀類似的沉艦,在其他海域我們也發現了幾處沉船遺址。要徹底揭開這些近代軍事文化遺產的神秘面紗,還需要進一步水下調查,我們計劃爭取在明後兩年開展更加詳細的調查,只有通過實際水下調查掌握確切資訊後,才能決定下一步的具體保護方式。對“伊麗莎白皇后”號等沉艦的不斷探索,不僅豐富了青島近代史研究的資料,也豐富了中國水下文化遺產中沉船遺存的類型。

作為中國水下考古“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回想這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可以說酸甜苦辣都有。1989年我國培訓第一期水下考古學員後,到第二期學員畢業已到1999年,中間相隔的十年間,水下考古工作主要是我們第一期學員在做。那時候設備比較簡陋,水下考古人員也少,船隻都是租用的,開展工作比較艱難。和陸地考古可以有民工參與不同,水下考古每個人得身兼數職,什麽活都要自己乾。

其實水下考古工作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麽神秘浪漫,大多數時間是枯燥和寂寞的。如果是遠海作業,到達遺址區域需要幾天時間,那可能整個工作季都要待在船上(一個工作季為1至3個月)。長期海上作業,飲食就是一個問題。時間長了,淡水變味,新鮮蔬果也早已吃完,剩下的時間我們就只能吃些南瓜、餅乾。

一旦因為氣象、水溫原因無法下水,幾十個人在船上會很無聊,我們就釣魚、打牌,自己找樂。以前在海上作業沒有通訊信號的時候,我們可能幾個月都不能和家裡聯繫。

在海中沉睡了幾百年的文物,飽水度非常高,一旦脫離原來環境,容易出現各種問題。比如金屬物、瓷器等,在海水中長期浸泡,以及海洋生物、海泥等鈣質物的長期作用,會膠結形成體積大小不一的堅硬凝結物,這些凝結物在外界溫濕度改變的情況下,會對其中的文物產生物理性的擠壓破壞。

為了防止文物在出水後產生不可挽回的危害,“中國考古01”號還配有完善的出水文物保護系統。在船尾甲板設定了海水和淡水龍頭,用於清潔出水文物和潛水裝備。實驗室設定稀釋池,可為出水文物提供一個安全的保護環境。船上還配有真空包裝機,供文物處理後脫水使用。樣品間有冷氣機裝置,滿足文物的儲存條件。

齊魯壹點版權稿件,未經許可不得擅自轉載,違者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