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盾構機:從外國壟斷到全球2/3市場,中國隻用了20年

隻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國產盾構機從最初的低端模仿,一不小心整出了全球領先的技術。

作者:正解局

華為事件警示我們,不怕上“黑名單”,就怕被“卡脖子”。

對中國製造來說,被“卡脖子”的例子實在太多了。就拿國產盾構機來說,同樣經歷過國際上大品牌的壟斷:一台進口盾構機要花3億元,外商就連維修也要拉警戒線,中方人員不得入內。

就是這麽難,國產盾構機硬是從當初的一張圖紙都沒有,到今天穩佔90%的國內市場份額,2/3的國際市場。

國產盾構機的奇跡之路,藏著中國製造崛起的秘密。

國產盾構機有多牛?

全球2/3都是中國造

今年2月份,日本一家建設公司,簽收了兩台中國產的盾構機。這2台機器,將被運到新加坡去修地鐵。

要知道,日本可是與德美並駕齊驅的盾構機制造傳統強國,怎麽反過來買中國的盾構機?

這事日本人想不通,新加坡的人民也想不通,“為什麽我們造不出盾構機?我們不才是發達國家嗎?”

(新加坡網友留言)

有數據顯示,中國盾構機制造六大巨頭中,僅中鐵裝備一家,盾構機的訂單就有868台。2017年和2018年,中鐵裝備的盾構機產銷量都是世界第一。

不光是產銷量巨大,全世界首台馬蹄形盾構、全球最大的矩形盾構……這些先進技術和產品都來自中國。隻用了十幾年的時間,國產盾構機從最初的低端模仿,一不小心整出了全球領先的技術。

盾構機的用法也在中國推陳出新。老舊小區想建地下停車場,過去簡直不敢想,如今用矩形盾構機,開個很小的作業口就能搞定。修建地下管廊,馬蹄形盾構機上場,前面挖過去,後面的綜合管廊就已經分好了層。

今年4月份的德國寶馬展上,中鐵裝備帶著自家2台全球最先進的盾構機參加這個“工程機械界的奧運會”。和國產盾構機一起成為焦點的,還有和設備配套的施工技術和理念。要知道,會生產設備並不可怕,能制定標準和規則,才是厲害的角色。

一直以來,國際上的盾構機分為三個流派:美國擅長硬岩挖掘、德國貨適用性好,日本的則是做工精巧。

盾構機現在怎麽成了中國製造的天下?

原因簡單粗暴:中國造的盾構機,集三大流派之長處,而且價格還低很多。

便宜又好用,不瘋狂熱賣才怪。

如今,中國產的盾構機佔到全球市場份額的2/3,國內市場90%以上,還捎帶著把國外產品的價格拉低了40%。

天價進口盾構機和“中國人不得入內”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

誰能想到,就在20多年前,偌大的中國居然沒有一台自己生產的先進盾構機。

更讓人覺得憋屈的是,花了3億元“天價”進口的盾構機,出了故障只能停工,等外國工程師來修,除了要付給他們每人每天3000美元的薪水,維修現場還拉著警戒線:中國人不得入內。

盾構機的高效好用讓中國嘗到了甜頭,這屈辱的經歷,也刺激了中國人的神經。

真正讓中國人開始下定決心搞盾構機,除了面子上,還有更深層次的憂慮。

從新千年開始的“西部大開發”,鐵路、公路開始向中國的西部地區延伸。那裡地質複雜、施工難度大,盾構機正好能大展拳腳。可那裡是中國腹地,使用外國盾構機,可能會洩露敏感的地理信息。特別是國防工程,如果信息外泄,那將是致命的威脅。

一方面是盾構機的巨大市場和應用空間,一方面是對自身安全和經濟的考量,“造中國人自己的盾構機”成了從情感到理智都必須要完成的目標。

從0到90%市場佔有率

國產盾構機的逆襲之路

知易行難。連張圖紙都沒有,怎麽造中國人自己的盾構機?

集中力量辦大事,這是我們的優勢。

2002年,就在3億元進口盾構機施工的西康鐵路完工不到一年,國產盾構機的研製正式列入了“863計劃”。

國企扮演了衝鋒隊的角色。2002年,中鐵隧道集團成立了盾構機研發項目組。與許多“國之重器”誕生之初的情景類似,這個只有18人的項目組,大部分是剛畢業沒幾年的大學生。他們中的很多人,別說研發盾構機了,很多人連盾構機啥樣都沒見過。

之前曾經為“洋盾構”把脈的國內各高校科研人員,也加入了進來。有了國家意志提供的財力和智力支持,再加上國內完整的工業體系支撐,習慣了“小步快跑”的中國人,從最常用的地鐵盾構為突破口,開始發力追趕——

2004年,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先行者”地鐵盾構面世;

2006年,“先行者2號”下線,國內地鐵盾構開始批量生產;

2008年,第一台擁有部分自主知識產權的國產複合盾構機橫空出世;

2009年,國產11.22米直徑的“進越號”打通了上海的打浦路隧道。

2009年,是國產盾構機從起步到逆轉的分水嶺。在這之前,國內盾構機市場幾乎一水的國外品牌,而從2009年之後,這個數字開始發生了變化,到今天國內市場已經基本上沒有純進口的盾構機。

十幾年時間,從0到90%,這不能不說是個奇跡。

天時地利人和

國產盾構機奇跡之謎

中國人常把成功歸結於“天時地利人和”,國產盾構機今天的成功,也佔全了這三個要素。

我們先來說“天時”。

截至2017年末,中國內地(不含港澳台地區)有56個城市開建城市軌道交通, 2017年,內地城軌交通完成建設投資4762億元,在建線路長度6246公里。

自2002年立項起,科研人員恰恰是選擇先易後難,從地鐵盾構入手,才得以在2009年之後的10年間,趕上全國各地的地鐵建設熱潮。

中國盾構機在國內市場反饋的信息中,不斷技術升級改造,逐漸積累了經驗,掌握了技術話語權,這才有了今天走向海外市場的局面。

技術創新的井噴,則出現在2015年國家開始試點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之後。2016新建地下綜合管廊公里1791公里,2017地下綜合管廊在建裡程6575公里。國產盾構機在巨大的市場和應用空間的支撐下,不斷地進行技術創新,不僅機器越造越好,與之相配套的施工法和技術指標也隨之而來。

再說“地利”。

2017 年,國內有超過45家盾構機企業,這些企業中既有傳統的裝備製造企業,也有中外合資或外資企業。最特別的一類,就是有施工總包能力的企業轉型組建的裝備製造公司。

像中鐵、中隧這類企業,它們原本就是有盾構機需求,掌握著盾構機的市場,而自己造盾構機,則對技術創新方面有著天然的原生動力。用自家造的機器修自家的工程,如何多快好省自然是首要任務。

盾構機又是需要根據不同的地質特徵“定製”的機器,在中國不斷“解鎖”新的地質類型施工的同時,國產盾構機也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適用性的問題。在華夏大地上“見過大世面”的盾構機,拿到海外面對任何的地質構造,都有現成的經驗可尋,簡直是“小菜一碟”。

最後是“人和”。

現在談創新,常常陷入過度追求“零組件國產化率”的誤區,似乎不實現100%的國產化,就不能稱之為創新。

實際上,在全球協作的時代,合作往往是比競爭更重要的。特別是,中國企業要走出去,沒有廣結的朋友和共同的利益,會走得很辛苦。諸如光刻機、芯片等產品,中國要想實現100%的國產化,是不可能也是不現實的。

比100%國產化更重要的是,中國要有一到兩家技術實力與國際話語權兼具的企業,在開放共贏中拉動、整合整個產業鏈。

國產盾構機正是在國際合作中不斷吸收消化國際先進技術、升級完善。

從中鐵裝備2008年研製第一台盾構機樣機時,就對零組件的選型謹慎考慮,直到今天,還和德國的供應商保持著合作。

2014年,中鐵裝備收購了德國的維爾特公司。德國人之所以青睞中鐵裝備,是因為中鐵裝備有技術、有雄心,能夠把維爾特的掘進機品牌繼承並發揚光大。

不過,這並不代表著隻買不造。中國企業在盾構機的核心部件上,也一直在打造自己的“備胎”。2013年,國內企業自主研發了首台國產盾構主驅動減速機;盾構機的心髒——主機軸承,2018年之前全部依賴進口,而今天國產的主軸承已經裝在了盾構機上,連續工作了1300小時,工藝絲毫不遜色國外的產品。

(新聞報導)

回頭看中國盾構機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追趕到超越這一路的歷程,我們會發現,國產盾構機的成功並不複雜,也揭示了中國製造崛起的秘密——

我們有國內大市場這個前提,有產業鏈這個基礎,只要有自立、創新的堅定決心與不懈努力,就能夠取得技術突破,打破國際壟斷。

當你的“脖子”足夠粗壯,就不怕別人“卡脖子”了。

本文授權轉載自:正解局(ID:zhengjieclub)。正解局,一個有見識、有深度、有誠意的時勢財經大號,華爾街見聞、雪球、螞蟻金服、世界經理人等10多家主流財經社區特邀入駐。每天全網閱讀超過100萬人次,在這裡,穿透信息的迷霧,在這裡,發現真實的中國。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