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企業的那張資產負債表(上)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微信公眾號kopleader)專欄作家 劉曉春

  原發於21世紀經濟報導 

  與一些企業家聊天,都感歎錢難找。我問:“目前的資產負債情況如何?”對方答:“負債率高,一些債務要到期了。”我又問:“既然這樣,為什麽還要投資這、投資那呢?”答:“這個項目有優惠政策、那個項目技術含量高,未來前景好。”

  與一些企業家聊天,都感歎錢難找。

  我問:“目前的資產負債情況如何?”對方答:“負債率高,一些債務要到期了。”我又問:“既然這樣,為什麽還要投資這、投資那呢?”答:“這個項目有優惠政策、那個項目技術含量高,未來前景好。”再問:“目前已有的業務怎麽樣?”“你看,這個板塊很好,今後會有大的發展;那個項目技術領先,已經被用於國家重大項目;還有某某行業,未來也有大的發展太空。”我問:“為什麽不賣掉一些業務,盤活資金呢?”企業家說:“這些板塊和業務都很好,我好不容易弄到這個程度,只要再熬一熬,眼看就可以賺大錢了。”我說:“這些項目目前都沒有什麽現金流,幫不了眼前啊!”

  筆者幾十年來與企業打交道,感覺以前企業家基本不知道資產負債管理。他們認為資產負債表那是財務的事。這些年,一些企業家,特別是上市企業的企業家,逐漸知道了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這回事,也了解了其重要性。但他們真正關注的還是利潤。他們認為,自己是做決策的,關心的是投資、生產、銷售,圍繞這些去爭取優惠政策和籌集資金。那三張表,是財務會計核算的事情,只要表面做好了,能應付銀行、稅收和投資者就行。

  事實上,企業家們片面領會了長官者的定位。企業家不僅是一個決策者,更是一個經營者。要真正做好經營,就要會管理好資產負債表。尤其是現在,企業的組織架構越來越複雜,資產與負債的品種、來源、運用管道越來越多,資產負債管理在經營中的分量越來越重。

  對銀行來說,分析企業資產負債,不僅僅局限於資產負債率、流動比、速動比、成本收入比、資產利潤率、資本利潤率等幾個固定指標,而需要通過資產負債表分析更多的風險因素。

  改革開放初期,企業的架構相對簡單。即使是集團,相互之間就是上下級關係。銀行可以把集團當作一個整體進行風險評估,並且基本上可以把對集團的評估結果應用於分、子公司,對集團的總授信可以靈活地分配給各個分、子公司。

  現在的企業集團,許多是通過並購成為一個集團成員的,因此,集團邊界的變動往往是不可控的,內部的關係也多種多樣。有上下級、管理與被管理、合作、參股關係,甚至有純粹的商業關係。對有些分、子公司,集團幾乎沒有影響力;而對有些分、子公司,集團也並不打算承擔責任。

  集團,或者企業控制人,對不同集團成員的操作,也有不同的打算。比如,最簡單的架構,就是集團和上市企業,有的會為了上市公司有好的財務表現,把好資產都裝入上市企業,把壞資產、負債都留在集團。向銀行介紹上市公司的良好業績,申請貸款,卻以集團作為借款人。也有反過來操作的。複雜的架構,手段更多。有企業家要融資,介紹了集團的各個板塊。聽上去沒毛病,但仔細分析,那幾個好的板塊,雖然在集團名下,但它都指揮不了;而要融資的板塊,根本不敢給它融資。所以,目前銀行對企業集團的資產負債表分析,不能再像以前那樣籠統了。需要統一授信額度,但這個額度不能簡單地在集團成員間靈活通用。

  以前,企業的資金來源,除了股東(包括政府)的投入和積累、優惠政策補貼、其他管道借款、應付款外,絕大部分是銀行貸款。因此,資產負債管理的內容是比較簡單的,主要關注的是資產負債率、流動比、速動比等。

  現在,隨著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發展,企業的融資管道越來越豐富,資金來源的品種越來越多。但是,這些不同管道、品種的資金來源,有著不同的性質和運行規律。對許多企業家來說,融來的都是錢,花起來是一樣的。一些企業家雖然對股權和債權進行區分,但這種區分還很初級。這就在期限錯配之外,引出一個資金來源品種結構的錯配問題,這給企業帶來了巨大的流動性風險。這是企業資產負債管理的一個新課題,也是銀行管理信用風險的一個新課題。

  比如說負債中的債券。這兩年許多企業管理者和我說,現在不需要找銀行了,發債就行了。因為發債簡單,找到承銷商,簽訂協定,在監管部門登記備案一下就可以了。而且發債時不用擔保、不用抵押;債券的融資成本就是利息加上承銷費,也省去了與銀行談存款回報、中間業務回報等;此外,發債還有廣告的作用,整個資本市場都知道企業發債了,是什麽利率。如果發債利率比較低,企業則會感到很光榮。

  但企業或許忽視了一點,同樣是債務,貸款和債券,兩者的規律是不同的。當債券到期時,全市場都看到這個債券本金、利息能否兌付。如果企業出現臨時性的流動性困難,暫時不能歸還貸款,可以與銀行協商一下,或許還有補救余地。但發債可就不一樣了,債券違約了就確實違約了。如果債券持有人可以與發債企業坐下來商量,那已經是在談判違約事件的處理問題。這時,企業在資本市場上的信用風險已經徹底暴露了。

  (本文作者介紹:浙商銀行原行長)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