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複原3500年前先祖生活場景

位於武漢盤龍湖畔的盤龍城遺址,是長江流域已知布局最清楚、遺跡最豐富的一處商代早期城址,距今已有3500年歷史,被譽為武漢“城市之根”。

11月30日,作為遺址公園的探訪者,漫步在湖畔林中,鳥語長鳴,花香為伴。只見碎石路、木棧道、過水汀步將遺址公園內的各個區域串聯成一體,來訪觀眾可近距離領略3500年前的生活面貌,感受中華歷史的厚重與滄桑。

從盤龍城改寫中國史

1954年秋,武漢遭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威脅。取土築堤過程中,在盤龍城發現了青銅器碎片。退水後,湖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藍蔚先生來此調查,發現了盤龍城遺址。

1956年,盤龍城遺址成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部門。1988年,國務院公布盤龍城遺址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部門。從1963年第一次科學發掘開始,盤龍城人從未停下考古研究的腳步。1974年、1976年北京大學考古專業會同湖北省博物館在此進行了兩次大規模的科學發掘,發現了宮殿基址和李家嘴高等級貴族墓等,改寫了學界對盤龍城乃至長江流域青銅文明的認知。

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進入21世紀,盤龍城遺址考古工作邁入新台階,水下考古、遙感探測、岩相分析等技術相繼引入。2018年10月19日,由武漢大學、芝加哥大學、盤龍城遺址博物院等五家部門合作成立的盤龍城中美聯合考古隊,標誌著盤龍城考古擁有了更廣闊的國際視野。

今年10月,中國考古學大會在成都召開,盤龍城遺址2017年考古發掘成果獲評三等獎。中國考古學大會是國內規格最大、層級最高的國際性考古學術會議,由中國考古學會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主辦。這也是對盤龍城遺址考古工作的認可。

武漢大學的張昌平教授是近年盤龍城遺址考古領隊,在採訪中,他表示,盤龍城遺址發現以前,學術界對長江中遊地區商周以前的考古學文化一無所知。自盤龍城遺址的發現開始,大家開始關注這一地區商周以前的古代文化,一系列考古遺址不斷被發現,於是才有了今天對於湖北石器時代文化、商周文化等無數重要發現與成果。“在這個意義上,長江中遊地區的考古學研究,首先是從盤龍城遺址開始的。有賴於此,人們才真切認識到,長江和黃河一樣,都是中華民族古代文明的搖籃。”張昌平說。

盤龍城遺址獨特的歷史文化價值是武漢市文化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文物、藝術知識的教育場所。它對於增強民族凝聚力,提高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並將對本地區經濟文化發展和生態保護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武漢市民對盤龍城遺址高度關注,也常常詢問遺址公園何時才能開放。雖然催促開館的聲音很多,壓力很大,但是盤龍城遺址博物院萬琳院長表示,“遺址公園發掘和建設工程急不得,我們不希望多年後回想起來,有哪怕一點遺憾和後悔。”寧可交卷晚,不可有遺憾。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打造了業內有名的“盤龍城精神”。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大遺址與規劃部主任安磊透露,“今年我們的遺址公園聯盟聯席會選在盤龍城舉辦,正是因為去年遺址公園掛牌考察中,盤龍城各方面都很優秀,給專家和長官留下了深刻印象。”

各級政府形成合力保護盤龍城遺址

作為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被稱為“大遺址”,是因為它的體量特別大、文化底蘊特別豐厚,大遺址是中國文明史發展中的典型代表,是發展的主體。“在這種文化語境下,大遺址作為文化遺產擁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文化價值不可估量。通過對大遺址的保護利用去體現其文化價值,也是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悠久歷史。”萬琳說。

保護盤龍城遺址是一個系統工程。除了發揮專業保護機構的作用,更需要政府的決策支持。

2004年,武漢市成立盤龍城遺址保護工作長官小組;2006年,湖北省文物局成立“盤龍城遺址保護展示工作長官小組”。2013年,黃陂區成立“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指揮部”。省、市、區三級長官小組與建設指揮部的成立,使各級政府統一了認識,形成了合力,在盤龍城遺址保護展示與遺址公園建設工作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武漢市將盤龍城國家遺址公園建設目標列入政府工作報告狠抓落實;市委、市政府主要長官多次到現場督辦項目建設進度;重大事項由市政府召開專題會議統一調度。

“在武漢這樣一個寸土寸金的城市劃分出6.55平方公里的遺址保護區,能夠留下這樣一大片的文化綠洲,離不開各級政府的大力支持。”萬琳說。

3D列印出3500年前的盤龍城宮殿

據介紹,正在建設中的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面積4.86平方公里。目前已完成一期本體保護工程建設。

本體保護工程以保護遺址本體為目的,在最小乾預前提下,再現、解讀遺址。盤龍城遺址博物院聘請夏商周斷代工程首席專家李伯謙先生、商周考古著名專家劉緒先生,與省內知名專家胡美洲、陳振裕等擔任盤龍城遺址本體保護工程顧問,以學術水準要求工程建設。建設過程中,定期開展專家討論會,及時解決各項問題,最終呈現了學術性和觀賞性完美結合的複原成果,得到了國家文物局宋新潮副局長的充分肯定,“盤龍城遺址保護展示項目是目前國內做得最好的,尤其盤龍城遺址宮殿區複原展示效果,是全國大遺址保護展示中的優秀典型,在全國起到了積極的示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遺址的宮殿區域設計採用現代工藝材料,使用3D列印技術,先做出1:3模型,經專家反覆討論認可後製作出1:1的複原場景。宮殿旁還有模擬考古探方,以增強考古現場觀感。

今年7月24日,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和先進工作者表彰會於北京召開。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在此次表彰會上榮獲了“全國文物系統先進集體”稱號,這是全國文物系統的最高榮譽。盤龍城遺址博物院也是武漢市第一家獲此殊榮的部門。

盤龍城遺址邊發掘邊開放

目前,遺址公園對社會開放團體預約參觀,同時,考古人員仍在遺址進行考古工作。據了解,在目前獲批的36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中,僅有圓明園等少數公園采取了邊發掘邊開放的模式。

“遊客可以一邊領略考古學家所揭示的古代社會的真實面貌,一邊親身參與考古發掘工作。”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院長萬琳說。

從成立至今,盤龍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也充分發揮自身的館藏優勢和遺址資源,積極探索青少年教育活動新形式新主題,立足於考古遺址公園特色,學習來自金沙遺址、大明宮遺址的社教經驗,結合盤龍城遺址特色,開發了以考古學文化為核心的系列課程。

“我們有博物館也有專門建設的互動區,我們可以在館內開展基於館藏文物的社教課程,也可以在互動區開展模擬考古、陶器燒製等實踐性課程。小朋友在這裡參加所有活動,順利畢業,就是不折不扣的‘小考古學家’了”。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宣教部副主任宋若虹為我們介紹。

據了解,盤龍城遺址博物院在公園內專門劃區建設有古色古香的互動體驗區,內有可以體驗考古發掘的5×5標準考古探方,還有製陶工坊和商代生活體驗空間,公園正式開放後,將按系列推出相應課程。

除了社教活動的舉辦,盤龍城遺址博物院還不斷運用新的形式進行文化的開發和傳播。今年8月,博物院通過官方微信發布了官方吉祥物尨尨(máng),吉祥物的形象靈感來源於館內重要的安防力量——中華田園犬,這只可愛的小狗形象一下子引起了廣大市民的興趣,並不常見的“尨”字也成為熱議的話題。(圖片來源於長江日報)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網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 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