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肺癌診治「上海標準」備受國內外關注 給腫瘤醫院胸外科點贊!

來源/視覺中國

新民晚報訊(記者 施捷)率先提出「女性、不吸煙人群也是中國肺癌高危人群」,改良肺部手術術前檢查項目,首次定義胸外科「全面微創治療3.0時代」理念,繪製非吸煙患者基因圖譜及可手術肺癌患者分子分型圖譜——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進入學科發展「快車道」十年,已建成集臨床診治與基礎研究為一體的復旦腫瘤肺癌微創診治體系,「上海標準」備受國內外同道關注。

據今天上午上海市衛生計生委舉辦的新聞通氣會透露,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胸外科目前每年肺癌手術量達到2千例,年門診量超過5萬人次。上海申康醫院發展研究中心統計數據顯示,腫瘤醫院胸外科多年來葯佔比低於20%,是市屬醫院中最低的一家醫院;同時,其肺癌患者術後五年生存率超過國際水準10%以上。而在引領建立肺癌診治「上海標準」方面,他們推廣了多項患者生存率和生活品質雙提升的原創性研究成果和診治標準,累計有13篇次論文的原創性科技成果被納入7項國際肺癌診治、分子檢測指南。

為明確我國肺癌的高危人群,提高篩查效率,腫瘤醫院胸外科於2008年加入「國際早期肺癌行動計劃」,並率先在國內開展基於社區的早期肺癌低劑量CT篩查。項目組以前期建立的肺癌高危人群庫為基礎,在本市市閔行區7個社區開展為期一年的自然居住人群肺癌初篩研究,篩查高危人群11332例。研究明確提示:女性、不吸煙人群也是中國肺癌高危人群。

依據國內外指南,肺癌患者術前應做包括胸部CT、支氣管鏡、頭顱MRI、骨掃描、腹部CT、全身PET-CT 和有創縱隔鏡淋巴結活檢術等檢查,以明確腫瘤的大小、位置、性質及分期。這些主要是基於中期和中晚期肺癌患者數據制定的術前檢查策略是否可以精簡?團隊基於大數據臨床的研究後明確提出「新標準」:患病年齡輕、有臨床癥狀、術前血清CEA含量明顯升高的患者,才需接受骨掃描檢查;經CT診斷為早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若腫塊中包含磨玻璃成分且支氣管鏡檢查後沒有異常者,術前就沒有必要接受支氣管鏡檢查。經此「瘦身」和「改良」,僅腫瘤醫院胸外科一年就可有近700例早期肺癌患者免去支氣管鏡和骨掃描檢查,直接減少檢查費用近126萬元。該成果自2012年起已在全國20餘家大型三甲醫院開展,每年受益患者逾萬人。

來源/視覺中國

針對肺癌腔鏡技術有一味追求「打洞數量少」的情況,2017年腫瘤醫院胸外科在被譽為外科學聖經的《外科學年鑒》上,首次定義「全面微創治療3.0時代」的理念,即以胸腔鏡技術為載體、由多學科共同參與,在手術中為患者選擇合適的術式、合適的切口,儘可能多保留正常肺組織、肺功能和淋巴結,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手術,平衡好切口、器官和系統損傷,使患者既獲得最佳療效,同時損傷最小。這一理念在全球肺癌學界引起極大反響。在臨床實踐中,針對浸潤前肺腺癌患者手術方式,腫瘤醫院團隊創新性地提出了根據術中冰凍病理結果指導個體化手術方案的選擇,決定手術的方式及淋巴結的清掃範圍,並首次在國際上第一個提出並劃定早期肺腺癌行亞肺葉切除的精確指征。

越來越多的女性肺癌患者是不吸煙的女性。她們為什麼會得癌?腫瘤醫院胸外科團隊把202例非吸煙肺腺癌患者樣本進行集中,就基因突變、基因融合進行了檢測以及臨床相關性分析,成功建立並繪製了非吸煙肺腺癌人群中關鍵的致癌基因突變譜,這是世界譜。研究團隊最後發現,不吸煙肺腺癌病人中近90%都存在已知驅動突變,是潛在靶向治療的獲益者。

在學科帶頭人陳海泉教授帶領下,腫瘤醫院胸外科採用「碼頭」「源頭」齊進的方式,做好醫療高地建設。所謂「碼頭」,就是重在發揮科室平台集聚效應,培養更多優秀人才,建成人才「大本營」和資源「集聚地」。抓「源頭」,則是重在原創性科研成果的產出,將臨床積累的病例基於循證醫學和大數據,形成原創性的研究成果和診療標準,同時不斷優化提高技術層面的診療策略,做好科研與臨床的有效轉化。

不斷優化的治療策略和理念,使腫瘤醫院肺癌IA期肺癌五年生存率高達93.6%,達到治癒效果,IB、IIA、IIB及IIIA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分別高達84.1%、77.5%、74%及45.8%,已處於國際領先水準,越來越多的肺癌患者在這裡獲得新生。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