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大眾26億美元投資自動駕駛公司,可這行人才還在繼續流失

福特汽車總裁兼CEO韓愷特(左)、大眾汽車集團CEO迪斯博士

“通用+Cruise”組合吸引了軟銀和本田等機構72.5億美元投資,“福特+Argo AI”似乎也複製了這個模式的吸金能力。

7月12日晚間,大眾汽車集團宣布以26億美元投資福特旗下的自動駕駛公司Argo AI,後者估值達到70億美元。投資完成後,大眾汽車集團和福特汽車所持Argo AI公司的股比相同,兩家公司的持股總和將實現對Argo AI的控股。

這不是一次簡單的投資。大眾以70億美元估值對Argo AI 投資的同時,福特汽車將成為大眾汽車集團外,首個使用大眾旗下MEB電動汽車平台的車企。MEB是大眾汽車推出的模塊化電動汽車平台。

福特的承諾足夠吸引人,計劃在2023年的歐洲市場推出一款規模量產的純電動汽車,預計六年內向歐洲市場交付超過60萬輛基於MEB架構的汽車。

電動汽車普遍面臨盈利難題,將更多資源和精力押注一款平台,快速大量出貨,實現規模化盈利,是大眾汽車的嫻熟路徑。今年3月的日內瓦車展上,大眾宣布開放MEB純電動車平台,福特是這個路徑中的第一個盟友。

而回看對Argo AI的投資,大眾汽車集團實際拿出的資金也並不多。26億美元的投資額中,有價值16億美元的資產注入。這份資產是大眾汽車集團旗下的自動駕駛技術子公司AID,AID公司擁有員工200人。

隨著AID員工的加入,Argo.ai的全球員工人數將從500名增加到700多名。為維持這支團隊的運轉,大眾將在未來三年內先向Argo AI投資5億美元,福特汽車公司也將繼續履行此前對Argo AI承諾10億美元投資中剩餘的6億美元。

“通用+Cruise”的融資模式雖然被大眾、福特複製,但能夠明顯看出,Argo AI獲得資金押注遠不如Cruise。這與自動駕駛行業的落地不確定性和高風險性密切相關。

車企結盟,分散自動駕駛風險

巨頭之間在自動駕駛領域的結盟, 本身帶有分散風險的意味。通用汽車在2016年以10億美元估值收購自動駕駛初創公司Cruise Automation。2017年2月,福特也以同樣估值將Argo AI收入麾下,按照協議,10億美金在5年內分批支付。

即便通用、福特等擁有穩定的營收基礎,也需要借助外部力量來推動自動駕駛這項創新業務。

通用汽車2018年的年報顯示,自動駕駛子公司Cruise在3年內虧損了15億美元,2019年還要投入10億美元。福特旗下的Argo AI也同樣在2018年9月放出消息,計劃引入外部資金,尋求IPO。

2018年5月,通用Cruise首次開放融資,引進軟銀願景基金,後者以22.5億美元投資獲Cruise公司近20%股份,並獲得董事會席位,這也將Cruise 的估值從10億美元推高至115億美元。不到5個月,Cruise再一次引進本田的27.5億美金投資,相比於軟銀拿到的可轉換優先股,本田獲發的是E級普通股。

今年5月,Cruise再次宣布,將從日本軟銀、普信基金、本田及其母公司通用集團獲得11.5億美元投資,投後估值上升至約190億美元。

Cruise的一系列融資消息,讓Argo AI看到希望,恰逢大眾與自動駕駛公司Aurora、谷歌旗下Waymo都在資本合作中失敗,轉身投資福特旗下的Argo AI,也在情理之中。

不過,外部車企的投入可以讓自動駕駛公司的估值一路走高,但商業化進度仍然面臨挑戰。

谷歌旗下的Waymo在去年12月,推出自動駕駛商業化運營服務Waymo One,但Cruise的落地進度遲遲未公布。

在加州DMV公布的自動駕駛路測排行榜上,Cruise的測試裡程、接管頻率都是僅次於Waymo的自動駕駛公司,加州測試裡程達到447,621英裡,每1000英裡的脫離率從前一年的0.8下降至0.19(每1000英裡需要0.19次人工接管)。

即便是已經推出商業化服務的Waymo,也未能呈現出無人駕駛的商業化能力。

歐美地區高昂的人力成本,讓L4級自動駕駛更受追捧,不管是大眾、福特和Argo AI的聯盟,還是通用、Cruise和本田組合,都是希望通過無人駕駛技術提供共享出行和貨物運輸服務。

但是Waymo One的駕駛位上依然保留了人類安全員,昂貴的司機成本並未取消。何時拿掉安全員,Waymo尚未給出時間表。

在技術層面,自動駕駛的拓展性也面臨難題,Waymo能夠在四季少雨、晴朗無雲的亞利桑那州推出自動駕駛服務,卻難以快速複製到路況不同的其他地區。

漫長的落地周期,已經拖垮了吳恩達參與的自動駕駛明星公司Drive.ai,這家公司不久前宣布破產,被蘋果公司收購了部分人才。

而Drive.ai在向下滑落乃至倒下的過程中,給了矽谷的自動駕駛行業不少打擊。 36氪了解到,大量自動駕駛軟體人才在猶豫或者已經做決定,離開自動駕駛行業,重回IT行業。

國內自動駕駛,量產為先

美國的自動駕駛公司被車企巨頭收入麾下、結盟聯盟,獲取更多發展資源,但國內的自動駕駛初創公司則難以複製這條路徑。

一位車企自動駕駛部門負責人曾向36氪表示,“國內的車企大都是國資背景,收購自動駕駛公司,面臨著估值不穩定,帶來的資產流失風險,所以,全資收購高估值的自動駕駛難度很大。”

目前能看到國內車企投資自動駕駛公司的案例,僅有Auto X,這家公司在早期獲得了上汽集團投資,而在今年4月,獲得東風汽車領投的千萬美元元融資。

一位自動駕駛行業投資人表示,如果不是大規模部署車隊,當前國內定位在L4自動駕駛的頭部初創公司,都能生存2-3年,但何時商業化落地,需要等待政府和技術的進一步成熟。

而其余定位在Tier 1或者Tier 2(供應商)的自動駕駛公司,則顯然需要拿出量產方案,從車輛前裝市場尋找商業化機會。

估值超過10億美金的自動駕駛公司Momenta,已經接連推出L3級高速自動駕駛方案和自主泊車(AVP)Mpilot Parking方案,希望從汽車廠商處收獲訂單。

馭勢科技也與首汽集團旗下的Gofun出行,上汽通用五菱等合作,提供自主泊車功能。百度在7月初的開發者大會上,推出自主泊車AVP方案,並宣布了與威馬的商業化合作。

前裝量產方案不僅要兼顧車企的產品節奏,還要考慮成本敏感性和技術的普及性。以當前自動駕駛公司力推的自主泊車方案為例,百度的方案需要對停車場改造,馭勢科技的方案針對陌生停車場需要借助尚未普及的V2X技術。

Momenta日前推出的自主泊車方案雖然不依賴場端改造和複雜的定位技術,能通過視覺Slam建圖技術,實現地下車庫的定位和生成高精地圖,但也同樣需要在測試驗證階段,對大量停車場進行建圖。

量產的高門檻,讓自動駕駛技術沒有呈現出外界看到的熱捧狀態。一位投資人在對一家自動駕駛公司盡調之後發現,該公司跟車企的合約,幾乎沒有真正的商業量產訂單,大都是測試開發合作。而即便是百度當前拿到的商業訂單,也來自其投資項目威馬汽車。

定位在L4級別的自動駕駛公司開始借助聯盟資源,尋求商業化機會,而面向前裝量產市場的自動駕駛公司,則正在經歷嚴苛的製造業考驗。自動駕駛技術像任何新技術一樣,正在度過試金階段。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