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二簡字”為何僅存九年?專家:改動太多像日文,丟了漢字的精髓

引言

中國南朝時著名文學理論家劉勰曾在《文心雕龍》中表達了自己對於漢字運用的理解和看法:“是以綴字屬篇,必須練擇:一避詭異,二省聯邊,三權重出,四調單複。”他的意思是說:聯字作文,對使用的字必須選擇:第一要避免“詭異”,第二要減少“聯邊”,第三要權衡“重出”,第四要調配“單複”。他還記載:“夫文象列而結繩移,鳥跡明而書契作,斯乃言語之體貌,而文章之宅宇也。”他把漢字的作用拉到了很高,由此可見漢字在古人心目中神聖的地位,幸而漢字出現,我中華文明才能源遠流長。

“倉頡造之,鬼哭粟飛;黃帝用之,官治民察。”倉頡造字的時候,天地為之驚號,鬼神為之哭泣,黃帝用了倉頡造的文字,官府得以治理天下,百姓得以分清萬物。歷史的長河在不斷流淌,漢文字也在日積月累中變化,從甲骨文到金文,從大篆到小篆,從中國文字各異到大秦車同軌書同文,再從隸書延伸出楷書、行書、草書等等。秦始皇的書同文是第一次統一中國大地的文字,有意思的是,在我國剛剛成立之初,也曾有過這麽一次文字的革新,不過這種新文字僅存在短短九年就被廢棄了。今天,我們把這種廢棄的文字稱之為“二簡字”。

01

上世紀50年代,祖國也是建立初期,政通人和,百廢待興。就在這時,一批海外留學多年,受西方文化影響極深的青年回到祖國,支援祖國建設。他們在某一天,忽然發現社會上還是有很多保守、頑固的舊思想盤踞在各個角落,迫切想改變這一現狀的他們因為太過急功近利而走入了歧途,錯誤地把目標指向了無辜的漢字。他們那時候覺得,為什麽封建文化、封建思想這麽難改變、這麽難革除,其根源就是在文字,於是發起了一場“廢除漢字運動”,很正常,運動失敗了。

但有意思的是,這個失敗的運動卻在無形當中推動了漢字的革新之路。實際上,在封建社會,讀書上學一直是特權階級的專利,要麽有錢,要麽有權,真正出身貧農計程車大夫少之又少。這造成的直接後果是,“愚民政策”十分成功,百姓目不識丁,文盲遍地走。新中國建立後,百姓們的基礎素質教育亟需提高,綜合國民素養也亟需提升,因此,漢字簡化在當時看來,勢在必行。

1972年,在總理主持修訂,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操刀的情況下,歷經專業的討論和修改,“二簡字”誕生了。一誕生,教育部門和當局就馬上開始推廣,眾人努力之下,連最偏遠的山村都看到了這些“二簡字”。這些新字因為筆畫簡單,書寫方便,比之上一版本的簡體字更是脫胎換骨般的蛻變。在當時,“二簡字”的投入和使用是非常成功的。無數目不識丁的百姓很快掌握了這些新的內容,辦事效率有了顯著提高。然而,“二簡字”形勢如此之好的一次革新,為何會失敗呢?

02

原來,在“二簡字”不斷推廣的同時,無數的專家、學者在經過他們自己的研究和討論發現了很多問題。中華文化已經流傳了數千年之久,漢字作為眾多象形字中的一種,其本身的框架、結構早已經過前朝不知多少名士大家的修改和描摹。因此,到現在的漢字,它不僅僅是書寫朗讀,在某些時候,它更是一種藝術品,甚至帶有著濃厚的歷史氣息。這麽一簡化,很多專家學者就認為,不僅字形的美感消失了,甚至連漢字的本身精髓也在丟失。

而且在使用“二簡字”的過程中,人們也漸漸發現了越來越多的不方便。比方說因為簡化過多導致詞語意思不清晰;又或者新字和原來的舊字字形千差萬別,難以辨認;還有與我國隔海相望的日本,他們的片假名、平假名就是取自我國漢字的偏旁部首,而改動太多的“二簡字”反而更像是日文而不像中文了。因此,在使用9年之後,最終還是被國家廢除了這種新字。

結語

文字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基礎最根源的東西,輕易不可改動,畢竟牽動著千千萬萬國民的生計,也關係著中國幾千年的歷史與文化,因此,改動務必當心,文字不可輕變。

參考資料:

《漢字改革運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