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經常胸悶、心痛、短氣,看中醫如何應對!

胸痹心痛病相當於西醫的缺血性心臟病心絞痛,胸痹心痛重症即真心痛相當於西醫學的缺血性心臟病心肌梗死。

胸痹以胸悶、心痛、短氣為主要證候特徵。常由情志刺激、飲食過飽、感受寒冷、勞倦過度而誘發,亦可在安靜時或夜間無明顯誘因而發病。多伴有短氣乏力,自汗心悸,甚至喘促,脈結代。多數患者休息或除去誘因後癥狀可以緩解。由於本病有著複雜的臨床表現及病理變化,而中醫藥治療從整體出發,具有綜合作用的優勢,因而受到廣泛的關注。

治療原則

針對本病本虛標實,虛實夾雜,發作期以標實為主,緩解期以本虛為主的病機特點,其治療應補其不足,瀉其有餘。本虛宜補,權衡心之氣血陰陽之不足,有無兼見肝、脾、腎臟之虧虛,調陰陽補氣血,調整臟腑之偏衰,尤應重視補心氣、溫心陽;標實當瀉,針對氣滯、血瘀、寒凝、痰濁而理氣、活血、溫通、化痰,尤重活血通絡、理氣化痰。

分證論治

寒凝心脈

癥狀:卒然心痛如絞,或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感寒痛甚,心悸氣短,形寒肢冷,冷汗自出,苔薄白,脈沉緊或促。多因氣候驟冷或感寒而發病或加重。

治法:溫經散寒,活血通痹。

方葯:當歸四逆湯。

氣滯心胸

癥狀:心胸滿悶不適,隱痛陣發,痛無定處,時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時容易誘發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脹悶,得噯氣或矢氣則舒,苔薄或薄膩,脈細弦。

治法:疏調氣機,和血舒脈。

方葯:柴胡疏肝散。

痰濁閉阻

癥狀:胸悶重而心痛輕,形體肥胖,痰多氣短,遇陰雨天而易發作或加重,伴有倦怠乏力,納呆便溏,口粘,噁心,咯吐痰涎,苔白膩或白滑,脈滑。

治法:通陽泄濁,豁痰開結。

方葯:瓜蔞薤白半夏東加味。

瘀血痹阻

癥狀:心胸疼痛劇烈,如刺如絞,痛有定處,甚則心痛徹背,背痛徹心,或痛引肩背,伴有胸悶,日久不愈,可因暴怒而加重,舌質暗紅,或紫暗,有瘀斑,舌下瘀筋,苔薄,脈澀或結、代、促。

治法:活血化瘀,通脈止痛。

方葯:血府逐瘀湯。

心氣不足

癥狀:心胸陣陣隱痛,胸悶氣短,動則益甚,心中動悸,倦怠乏力,神疲懶言,面色觥白,或易出汗,舌質淡紅,舌體胖且邊有齒痕,苔薄白,脈細緩或結代。

治法補養心氣,鼓動心脈。

方葯保元湯。

心陰虧損

癥狀:心胸疼痛時作,或灼痛,或隱痛,心悸怔忡,五心煩熱,口燥咽乾,潮熱盜汗,古紅少澤,苔薄或剝,脈細數或結代。

治法:滋陰清熱,養心安神。

方葯:天王補心丹。

心陽不振

癥狀:胸悶或心痛較著,氣短,心悸怔仲,自汗,動則更甚,神倦怯寒,面色觥白,四肢欠溫或腫脹,舌質淡胖,苔白膩,脈沉細遲。

治法:補益陽氣,溫振心陽。

方葯:參附湯合桂枝甘草湯。

許幗光醫案

主訴:胸悶心慌乏力2年。

病史:患者2年以前常感胸悶心慌,面色無華,面目虛浮,神疲肢乏,夜間常因胸悶而驚醒,口乾便結,食慾不香。西醫診斷病態竇房結綜合症。

查體:BP130/80mmHg,心率白天48~52次/分,夜間40~45次/分,苔薄舌淡偏暗,脈沉緩時有結代。

辨證:心陽心陰兩虛。

治則:益心陽,補心陰。

取穴大椎、心俞、厥陰俞、內關、通裡、足三裡、三陰交、膻中、巨闕。隔日1次,10次一療程,療程間休3天。

處方炙麻黃6g,炙附子6g,細辛6g,黨參15g,生地10g,南沙參15g,丹參15g,炙遠志10g,焦山楂15,炙甘草6g。服藥40帖,心率逐漸增快,由48~52次/分,增快至60~68次/分,胸悶氣短心慌消除,夜寐安寧,納谷馨香,便潤脈平。

西醫診斷:冠心病、病態竇房結綜合症

中醫診斷:胸痹。

按:緩慢性心律失常為難治病症,大多表現為虛寒癥候,該患者陰陽俱虛,寒熱夾雜,故中藥以麻黃、附子、細辛溫心陽,振心氣,以黨參、丹參、沙參益心氣,養心陰,行心血,遠志寧心神,生地滋陰生津,甘草補中益氣,調和諸葯,可謂陰陽虛實,寒熱兼顧。取穴可雙向調整心臟功能,其中通裡穴為手少陰心經穴,針時向內關透刺可治療心動過緩。針葯並用,對緩慢性心律失常有較快提升心率的作用。療效是否鞏固,有待進一步隨訪再作結論。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