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矽谷有沒有“996”

全文共2075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華爾街的人會跟你說996算個屁,矽谷一半也加班並且沒有加班費”,當國內的互聯網公司因為“996,ICU”而站上了風口浪尖的時候,遠在大洋彼岸的矽谷工作者給出了這樣的回答。超高的福利,令人豔羨的工資,“天才大腦”的天堂,一直以來,矽谷都以這樣的形象示人,但在這些光環的背後,24小時待命、“work from home”的規則、年齡歧視的存在也證明,“996們”籠罩的或許並不只有國內的互聯網公司。

01

加班or不加班

“工作996,生病ICU”,當這種說法鋪天蓋地刷屏的時候,也驚動了對岸的業內大佬。4月7日,繼在推特上評論“996制度”違反人性之後,編程語言Python之父Guido van Rossum一篇名為《我們能為深陷996泥沼的中國程序員做些什麽》的帖子再次瞬間引發了熱議。

互聯網的領導者發出了這樣的倡導,在讓人感動於其“對程序員來說充滿尊敬與善意”的舉動的同時,也引發了一定的質疑:這種看似嚴酷的加班文化真的只存在於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嗎?事實或許比加班文化本身更加殘酷,矽谷的壓力同樣難以想象。

“在矽谷或者華爾街,‘996’不叫‘996’,叫‘工作壓力大’”,對於矽谷有沒有“996”的問題,目前生活在紐約,曾經在矽谷有過工作經歷的江先生簡直明了地用這樣一句話進行了概括。

根據他的描述,在矽谷,並沒有明文規定的所謂“996”,雙休是存在的,但你要在規定的時間點完成你的工作,很有可能是你5點下班,然後在家工作到半夜3點。而且程序員的工作性質決定,你的工作時長是不可能預期的,因為有時候要修複一個bug就需要很長時間,而且你無法預料bug什麽時候會出現。

在他眼裡,矽谷沒有“996”,但加班似乎已經成了一個所有矽谷人都默認的選項。更重要的是,“工作狂”甚至已經成了一種矽谷理想的生活方式,在這些牛仔褲、T恤的標配著裝上,你總是能看到印著的“夢想”、“超越他人”之類的標語。

根據《紐約時報》的報導,矽谷工作狂文化盛行,在 Twitter 上有150萬粉絲、還出版過暢銷書籍的企業家和天使投資人加裡·沃伊內楚克,曾告訴自己的粉絲,他們應該一天工作18個小時,而且應該每天都這樣,不能休假,不能約會,不能看電視。“想閃亮全場嗎?想買飛機嗎?”他在一場勵志演講中問道。“那就工作吧。工作才能讓你得到這一切。”

02

20歲or40歲

矽谷是互聯網的聖地,卻不是互聯網的仙境。“加班正常,有抵抗情緒也正常,但通常人們沒有什麽選擇。”江先生舉例稱,亞馬遜人員更新很快,如果你受不了加班文化而離開,那我就會去找剛畢業的大學生,“又便宜又老實,雖然他們工作一段時間就會離開”。

這仿佛揭開了矽谷的一條“傷疤”。早在幾年前,Facebook創始人馬克·祖克柏就在史丹佛舉行的一個活動上對觀眾說:“我想強調年輕和技術的重要性。年輕人要更聰明。”當時這句話因為“年齡歧視”被媒體大肆報導,但拿出的事實卻宛如鐵證。

Java之父James Gosling也在 Facebook上發表了他所遭遇的年齡歧視經歷:我曾在面試的時候被 HR 告知,“通常我們不招你這種年齡的程序員,但你的情況特殊,所以對你特殊考慮。”而在 Google 工作的時候,聽到幾個 30 多歲的人在討論要去整容變得年輕點。

彭博社的一篇文章曾講述了矽谷的40歲危機,其中提到,年過四旬後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在矽谷的求職過程中不再那麽順利。儘管美國勞動人口的年齡中位數是42歲,但是蘋果的雇員年齡中位數只有31歲,谷歌和特斯拉是30歲,臉書和領英只有29歲。

他們的邏輯似乎不難理解,年輕員工意味著對於新稅要求更低,且在時間上擁有更好的可塑性,這也意味著他們更加有能夠加班的條件。2014年,蘋果和Facebook甚至為女員工提供冷凍卵子的費用,而這樣的做法也旨在幫助那些有意把經歷放在工作上而又不想影響今後生育孩子的女性。

03

留下or淘汰

無論是比“996”有過之而無不及的工作時間還是年齡歧視的嚴重,似乎都指向了一個問題,他們為什麽會選擇留下?矽谷或者華爾街是個特殊的行業,像外界認識的那樣,在那裡工作是榮譽、成功的象徵,但也意味著在那裡就要自願付出,同時也會得到相應的報酬。但除此之外,或許還有些“不得不”的意味。

“有很多App,例如程序員專用的3D遊戲模型這類,幾乎每天更新一次,每次用都是最新版,而這也就意味著這背後有很多技術人員對他進行版本更新,這是人工上新。雖然用戶會很煩,但必須要保證更新,要保證自己不再行業中淘汰,要守住用戶,這背後就是無數小碼農在勤勤懇懇地搬磚”,江先生提到。

“在這裡你可以選擇不加班,但要有被裁員的心理準備,行業趨勢就是這樣,不能閑下來”。對於互聯網行業的“996”制度,江先生直言到。競爭仿佛是矽谷的宿命,論天誕生的企業全都昭示著這片土地的硝煙彌漫,但另一邊,這裡也是夢想的出生地。

著名科技評論家凱文?凱利曾經這樣概括在矽谷為世界創造出偉大發明的三類人:夢想者,企業家和投資人,工程師,中國的互聯網企業或許也一樣。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