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木蘭”套殼,科研打假不妨引入人工智能

▲中科院計算所回應“木蘭”套殼事件:當事人存在科研不端 已停職。

近日,中科院計算所發布的國產編程語言“木蘭”被質疑套殼Python引發熱議。經中科院計算所初步調查,編程語言“木蘭”系所內員工劉雷創辦的中科智芯研發的集成化產品,其開發包中包含了Python開源編譯器,卻對外聲稱“完全自主”。該行為存在欺瞞與虛假陳述的科研不端問題。

對此,中科院計算所對劉雷的初步處理是停職檢查,編譯實驗室負責人也被責令作深刻檢討。此外,中科院計算所還將對這一問題進行深入調查,並在未來公布處理結果。

防止學術打假,可引入AI技術

科研或學術不端的原因多種多樣,急功近利、意欲早日出名獲利的心理動機,是個重要因素。在此心理的驅使下,有的人有意造假,有的人則是試探性造假。

但在如今信息互通互聯、“技術帝”遍布網絡的背景下,那些“貼牌”或“套殼”技術的翻車並不意外,而是必然。“你可以一時欺騙所有人,也可以永遠欺騙某些人,但不可能永遠欺騙所有人”,在互聯網時代也得以應驗。之前“漢芯1號”從產品發布到被曝光造假經過了4年;而今,木蘭從高調稱“完全自主”到被定性為“科研不端”,隻用了4天。

如今,中科院對這一學術不端行為進行了初步處理。而要讓類似事件絕跡,在學術打假上或許可採用更多手段。

前段時間,美國史丹佛大學博士伊麗莎白·比克曾在國外學術交流在線平台PubPeer上質疑我國學者多篇論文存在圖像造假問題。當時她提到,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來幫助“打假”。從效率上來看,在過去5年裡,比克已經花了將近5000個小時來“糾察”論文,但如果用打假的AI軟體,效率會提高很多。

全球最大的出版集團之一愛思唯爾,也積極研發和採用AI軟體來打假。2017年愛思唯爾就研發了一套名為Evise的軟體,來幫助進行論文的同行評審。總部位於瑞士洛桑的網絡期刊出版商“洛桑前沿之聲”,也推出了AI軟體AIRA來進行審稿。

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也正在嘗試利用AI系統來打假。原理是利用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抓取在線科學文獻數據庫和科學家的個人網頁,收集申請者和潛在申請者的出版物或研究項目的詳細信息,再綜合人工審核,以判斷申請人是否存在造假行為。如果“論導師崇高感”之類的文章,放到現在再重新過審,很可能會被AI的火眼金睛識別出異常。

而以“木蘭”為例,它雖然不是一篇學術文章而是一種編程語言。但這種語言有多大程度上是照搬Python語言,對於AI來說應該不是難事。

因此,從長遠來看,AI和人工相結合的審核方式,在“學術打假”過程中將大有可為。

處罰學術不端,可考慮建“黑名單”

另一方面,對學術不端的處理除了零容忍外,還需要對造假的打擊更為嚴厲。關於學術不端,美國有多種措施,而且處罰非常嚴重,值得借鑒。美國一旦對研究不端行為的指控被查證,學術不端者在一定年限內將不得參與任何由美國政府資助的研究項目(從18個月到10年不能獲得聯邦政府的研究經費),也不能在美國公眾與衛生服務部設立的任何谘詢委員會、評審委員會任職。

此外,學術不端者的身份信息將在研究誠信辦公室網站上公示,以供查詢,直到處罰時間到期,學術不端者的名字才會在網站上消失。當然,對於學術不端行為者還會有被開除公職甚至判刑的處罰,而後者是迄今最為嚴厲的懲罰。

比較起來,我國處理學術不端似乎偏輕。2017年1月1日實行的科學技術部《國家科技計劃實施中科研不端行為處理辦法(試行)》,考慮到不同的調查機構其處罰權限不同,規定了相應的處罰方式。

如項目承擔部門可以對科研不端行為人做出“記過”“降職”“辭退”等處罰;行業主管部門、地方科技部門可以采取“在一定範圍內通報批評”“禁止參加其主持的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的處罰;科技部可以“終止項目,收繳剩餘項目經費,追繳已撥付項目經費”,甚至“在一定期限內,不接受其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的申請”。對於某個科研不端行為,這些機構可以在各自職責範圍內分別做出處理決定。

但這些處罰不足以徹底震懾和打擊學術不端行為。針對“木蘭”造假事件,如今相關部門目前做出了“停職檢查”的處理。接下來,會否有進一步的處理,最終處理與造假蒙混過關後獲得的利益是否相稱,也值得觀察。

無論如何,為了防治學術造假,都有必要在事前審核與事後處理上多下些功夫,別讓急功近利者汙染了整個科研群體的形象。

□張田勘(專欄作者)

編輯 孟然 校對 郭利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