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博物館策展人制度,我們與西方的差距有多大?

中西方博物館策展人制度淺析

作者:史明立

摘要:“Curator”時常翻譯為“策展人”,但兩者在自身的原生語境下的涵義有諸多不同。“Curator”是西方博物館管理體制中的重要一環,需要兼顧整個展覽的方方面面,既具備闡釋展品的專業能力,又具有同歡眾交流、選取展品、公共宣傳、文物收藏與保護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而“策展人”在制度層面仍然有待明確和完善,其發展有賴於博物館管理體制全面的、深入的改革。

在西方博物館的管理體制下,Curator是一個博物館界常用的詞匯。而對於國內博物館而言,這一詞匯的內涵卻不太清晰。如早期“Curator”被翻譯為“研究館員”,後又被譯為“業務主管”,亦有館長、部門主任等譯法。現在使用較多的譯法是“策展人”。

某一詞匯的內涵無法獨立存在,卻能通過它所在的語境進行理解。

本文嘗試厘清西方與中國語境下的“Curator”和“策展人”的內涵,並介紹與之相關的中西方博物館運行體制,為豐富國內博物館在展覽策劃方面的理念與實踐提供參考。

一、“Curator”的內涵

Curator來自拉丁語“curare”,意為“to take care”,在西方博物館界主要是指博物館內對某類藏品進行闡釋、研究的專家或權威。

但近年來,curator在西方語境中逐漸成為一個綜合性職位,其工作內容幾乎涵蓋了教育、陳列、保管、研究等內容,如美國藝術博物館策展人協會(Association of Art Museum Curators ,簡稱AAMC)對策展人的定義:策展人是藝術、藝術家、文化、機構的使者,他們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道德標準,服務、呈現、闡釋並保護藝術品。

二、西方博物館語境下的Curator

西方博物館語境下的Curator是其博物館管理體制中的重要一環。西方博物館管理層級一般為董事會或理事會(Board of Directors 或 Board of Trustees)、館長(Director)、副館長、各部門負責人、員工等。

其中董事會由政府人員、社會、觀眾組成,館長是董事會成員,副館長們列席。其職責主要是制定博物館的方針政策,核準財政預算,確保發展方向,並對整個博物館的運行進行指導和監督,但不參與博物館具體事務的管理。

館長(Director)直接面對博物館內的業務部門和博物館外的公眾,對董事會負責,確保博物館順利運行。博物館的館長、高層管理人員、各部門負責人基本上是有著專業水準的人士,且多為Curator出身。

隨著各政府和基金會對藝術事業的資助減少,部分博物館的副館長由對經濟和管理頗為熟悉的商界人士承擔,以加強對非業務性工作的日常管理。

如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設館長和總經理,其中總經理則主要負責籌措資金,並對非業務性的工作進行管理。

資金作為博物館的生命線,關係著各項工作的正常運行,因此成為博物館管理機構關注的焦點。

以美國博物館為例,美國聯邦政府對博物館的資助是十分有限的,而且其資金主要針對項目,而非日常管理,且申請資金存在一定的競爭力,這就使得博物館必須通過各種方式籌措社會資金,如美國博物館通過組建開發部爭取社會資助、擴大會員製、吸引公司資助、爭取地方政府擔負起對博物館的財政責任、設立基金、收取門票、開發文化創意產品等方式籌措資金。

英國博物館採用重新收取門票、縮短開館時間、裁員及引入無薪職位,甚至出售藏品等方式維持運營。

不論采取何種方式,展覽始終是博物館吸引多元資金的基礎。因為不論是美國聯邦政府、基金會還是其他社會資金,其資助的重點之一是展覽和研究項目。

而好的展覽不但會帶來較好的展覽收入,也會吸引更多的社會資金,又促進了博物館品牌化和長久影響力的形成。

資金的壓力促使博物館不斷提高展覽品質和服務水準。參觀人數和展覽收入亦成為衡量展覽成功的重要標準。另外,在西方展覽的評價標準中,“學術評論”也是很關鍵的一項。

各大媒體如《紐約時報》、《環球時報》的報導,藝術評論對博物館的宣傳和口碑的影響也非常大。為擴大影響,提高口碑和知名度,以更多地吸引觀眾,提高收入,博物館必須在展覽品質上下足功夫。

Curator則在博物館展覽中扮演者不可或缺的角色,而且由於其職位的綜合性,Curator需要根據展覽和時代的需要不斷變換角色,成為一個統籌者。在西方大型的研究性博物館中,Curator首先是某一類藏品研究的權威,在進入展覽流程之後,則成為策展團隊的核心和靈魂人物。

不同博物館的展覽策劃流程略有不同,但大致是由Curator起草展覽提案,逐級審批,直至董事會批準後,列入年度經費預算。

策展團隊由策展人(curator)、登記員(registrar)、宣傳員(educator)、設計師(exhibit designer)、文保員(conservator) 等人員組成。另有博物館還有釋展人(interpretive planner),負責將專業化、學術化的語言或文字轉變成為觀眾所理解的展覽語言。

由於觀眾關係到展覽開展後的參觀人數和收入,以及展覽開始前的籌資情況,現代博物館愈發強調公眾參與的重要性,Curator也需順應博物館發展的趨勢,關注公眾的需求。

美國博物館中的“Curator”負責製更體現了Curator在博物館中的重要性。他們不只關注展覽策劃領域,而且佔據著博物館各業務部門的要職,直接長官博物館的購藏、展覽、學術研究、教育等領域,構建起了整個博物館的業務體系,並擔負著開辟一個新的藝術門類收藏的使命。

他們貫徹董事會的意志,接受館長的監督和指導,又影響著董事會和館長的決策,甚至董事會、館長都是Curator角色的延續。

在新的形勢下,Curator不斷被賦予更多的使命。

“在不同的文化國度工作並需要充分創造力的處理不同文化衝突與競爭的國際藝術展的組織者,必須同時是以為審美創造者、外交家、經濟學家、批評家、歷史學家、政治家和藝術觀眾的培養者與引導者。他們不僅需要與藝術家溝通,還要和當地社區的行政負責人、商人、婦女及國家長官人打交道”。

從這一角度講,西方語境下的Curator並非只是單純的“專家”或“研究者”,他需要兼顧整個展覽的方方面面,既具備闡釋展品的專業能力,又具有同觀眾交流、選取展品、公共宣傳、文物收藏與保護等多方面的綜合能力。

三、中國博物館語境下的策展人

目前,中國博物館界對“curator”使用較多的譯名是“策展人”。但由於中國博物館的管理體制、資金來源、收入分配方式與西方博物館有諸多不同,因此在實踐操作中的“策展人”與西方的Curator有諸多不同。

首先,中國博物館界當前並未形成成熟的策展人制度,也沒有職業策展人,但在南京博物院、廣東省博物館中對此有一些較為成功的嘗試。

南京博物院在舉辦《法老·王》展覽的過程中,嘗試將其做成一個不使用財政資金、非營利的、低票價高品質的展覽,用門票收入彌補展覽成本,取得了較好的成果。

在這樣的策展嘗試中,策展人是研究人員,在進入展覽流程之後,成為策展團隊的項目負責人。他們在博物館長官的支持下,負責撰寫陳列大綱,並指導形式設計、展覽宣傳、文創產品開發、圖錄出版等。不過,策展人所負責的主要領域仍舊只是展覽策劃,在其他領域並不深度涉及,因此“策展”二字更能反映策展人在中文語境下的現狀。

其次,由於國內博物館的公益、非營利性質,政府資金的全額支持,收支兩條線,博物館基本無需考慮展覽的資金問題。與此同時,盈利也並非博物館展覽的目標。

一方面使得博物館無需承擔較重的資金負擔,能夠完全實現它的公益性;

另一方面,由於缺乏盈利的刺激,加之展覽評價標準的缺失,展覽品質較難保證。

在當前博物館管理體制下,《法老·王》展覽這樣的嘗試則主要基於博物館發揮自身的主動性。不使用政府資金這一目標,能夠促使策展人保證展覽的品質,宣傳部門提升宣傳成效等等。

再次,中國博物館管理體制中缺少理事會制度。中國博物館內部管理體制中原本並無理事會這一機構。為改善博物館的管理,政府正推動“理事會制度”在部分博物館內試行。如果通過博物館理事會制度的完善,國內博物館能夠提升自身的自主度,爭取到社會力量的參與,這不失為一次有益的探索。

最後,展覽評價體系缺失。西方策展的實施,不但有來自資金的壓力,也會受到展覽評價體系的評判。在國內博物館界普遍流行策展人制度的今天,策展理念和思路逐漸已走向規範化,而鮮有觀眾能夠理解展覽的策展思路和展品內涵,遑論對展覽進行評價了。

另一方面,眾多博物館都在努力提高展覽的品質和水準,但當前國內展覽多重宣傳,卻鮮有詳盡的闡釋和深入淺出、一針見血的評論。展覽評價體系的缺失使得普通觀眾對展覽的理解不足、印象不深、參與感缺失,進而影響到博物館的聲譽和影響力。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Hyperconnected museums: New approaches, new publics)。怎麽使用新的方式去滿足新的觀眾需求,顯然是博物館從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新公眾”有著更強的動力追求更深層次的博物館體驗,而非簡單的“遊覽”,而博物館除了做出高品質的展覽外,還需要思考如何將這一“高品質”的體驗傳遞給觀眾。

除了業內人士關起門來去評價“高品質”外,展覽好壞的評價權亦應歸於公眾。因此建立系統而規範的博物館展覽評價體系,

一方面詳盡闡釋展覽的策展思路和文物內涵,培養公眾深入理解展覽的能力,引導其以“外部群體”的身份對展覽進行評價。

另一方面博物館業界內對展覽的各方面進行綜合性的評價,則顯得尤為迫切了。規範、成熟的展覽評價體系將通過“外部聲音”和“內部聲音”聯動的形式推動博物館展覽品質的提高。

四、結語

Curator制度是西方博物館語境下的產物,是在西方博物館歷史條件、社會環境下發展起來的一種有利於博物館運行的管理制度。這一制度已相當成熟,並被廣泛應用在西方各大博物館中,對西方博物館順利運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失去策展人對博物館而言是極大的損失。

中文語境下的策展人則是我國博物館轉變展覽策劃方式的一種有益嘗試。雖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由於缺乏相應的管理制度、財政制度,效果有限。

加之,當前博物館“重文物輕策展”的觀念、專業策展人的缺失等,均使得“策展人”能否成為一種專門化的職業仍舊存在諸多疑問。深層次問題需要在博物館管理體制的全面的、深入的改革中推動解決。

作者:史明立,女,西漢南越王博物館,主要研究方向:博物館陳列、東周秦漢文物研究。

參考文獻:

1.甄朔南:《甄朔南博物館學文集》,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4年第1版。

2.段勇:《當代美國博物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第1版。

3.衛豔:《論美國博物館中“Curator負責製”——以方聞時期的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為例》,碩士學位論文,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藝術管理系,2009年,第11頁。

4. 美國藝術博物館策展人協會官網(略)

5.衛豔:《論美國博物館中“Curator負責製”——以方聞時期的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為例》,碩士學位論文,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藝術管理系,2009年,第22頁。

6.張文立:《關於美國聯邦政府對博物館資助的幾個問題》,《博物館研究》2007年第2期。

7.程存潔:《看美國博物館如何籌措資金》,《中國文物報》2000年11月23日,第7版。

8.張舜璽:《英國博物館如何應對資金緊缺》,《學習時報》2016年3月24日,第2版。

9.沈辰、毛穎:《西方博物館展覽策劃的理念與實踐:從策展人(Curator)談起——以皇家安大略博物館為例專訪沈辰先生》,《東南文化》2017年第2期。

10.沈辰、何鑒菲:《“釋展”和“釋展人”——博物館展覽的文化闡釋和公共體驗》,《博物院》2017年第3期。

11.衛豔:《論美國博物館中“Curator負責製”——以方聞時期的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為例》,碩士學位論文,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藝術管理系,2009年,第22-23頁。

12.衛豔:《論美國博物館中“Curator負責製”——以方聞時期的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亞洲藝術部為例》,碩士學位論文,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藝術管理系,2009年,第9頁。

13.龔良、毛穎:《中國博物館大型原創性特展之展覽策劃——以南京博物院為例專訪龔良院長》,《東南文化》2016年第6期。

14..叢林:《美國博物館首席策展人緊缺》,《中國文化報》2012年12月12日,第3版。

本文來自《中國博物館》雜誌|2018年第4期

訂閱2019年中國博物館雜誌,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