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數字中國“數”說非遺——福州的1到10

首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在福州開幕啦!此刻,八方賓客雲集海峽會展中心,共享數字盛宴,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早在2000年,習近平同志在閩工作時,就著眼於搶佔資訊化戰略制高點,增創福建發展新優勢,作出了建設“數字福建”的重要決策,開啟了福建推進資訊化建設的進程,引領全國風氣之先。

發展指引我們走向何處,傳統文化則提醒我們來自何方。

在閩工作期間,習近平同樣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尤其是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提出了許多前瞻性的思想和觀點,推動了福州三坊七巷、三明萬壽岩等文化遺產的保護,為延續福建文化的“根”與“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福建是數字產業大省,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省會福州更是許多國家、省級重點非遺項目聚集地。站在數字化風口上,非遺文化的發展正呈現出百花齊放,歷久彌新的生命力。而這種生命力,又是現代創新發展的力量源泉與靈魂。

蒞臨數字峰會的四方賓客們,當你正站在發展的浪潮前沿時,也請允許我們,以1-10這十個最質樸的數字,為您串講福州非遺中,那些最精彩的故事。

閩菜“狀元” 佛跳牆名震四方

國家第二批、省級第二批非遺

閩菜中的第一代表菜,非佛跳牆莫屬;而佛跳牆中的翹楚,就在福州聚春園。

經過近一百五十年的沉澱,由第一代閩菜大師鄭春發所創至今,聚春園的佛跳牆製作技藝已經自成一套、相當成熟了。

傳統佛跳牆以蘿卜襯底,投以母雞、番鴨、豬蹄、豬肚、羊肘、上排,覆以魚翅、鮑魚、海參、魚唇、干貝、墨魚以及蹄筋、鴿蛋、雞胗、香菇、冬筍等,配以紹興酒、桂皮、茴香、老薑、八角等香料,再以荷葉封於酒壇中用炭火煨製。光是湯頭就需熬製八個小時。

在今天的福州聚春園裡,還有一個200平方米的專業廚房供烹飪佛跳牆使用,在聚春園掌杓10年以上的廚師才能參與烹飪這道菜。

"壇啟葷香飄四鄰,佛聞棄禪跳牆來。"如今的佛跳牆早已“飛入尋常百姓家”。每個來到福州的遊客,都不會忘記前去一品佛跳牆的鮮美滋味。

一雙筷子 融合千年漆、箸工藝

省級第二批非遺

一雙筷子小小兩根,卻蘊含著大乾坤。

7000多年歷史的漆文化與3000多年歷史的箸文化在兩根筷子上相遇、碰撞,成就了中國漆器工藝美術獨特的一隅——漆箸。

很多老福州對漆箸都不會感到陌生。它曾是福州人飯桌上的“常客”,有著2200多年的工藝歷史。曾經遍布福州倉山的漆筷廠,經歷起起浮浮,如今只剩下少數幾家民營企業仍在堅守陣地。

漆箸的製作工藝精巧絕倫,運用脫胎漆的髹蝕技法,以錫箔紋飾刻縷、髹漆、打磨、點綴結合,採用印花、貼花、琢花、火化鉛、仿景、錄藍等裝飾,漆筷上的圖案華麗鮮豔、晶瑩華貴。

年逾六旬的張國天是福州漆箸技藝的傳承人,他潛心研究改進傳統漆箸技藝多年,將現代的技術和傳統的福州脫胎技藝相結合,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與成品率。

一雙筷子,可以夾起無數福州人的舊時光。喜事用紅筷、喪事忌諱用白筷子……一雙筷子也表達著福州人含蓄的情感與愛。

三寶之翹楚 軟木畫盡見旖旎

國家第一批、省級第一批非遺

咫尺之間能瞻萬裡之遙,方寸之中可辨千里之峻。這就是福州三寶之一——軟木畫。

福州軟木畫有著“東方藝術珍品第一奇畫”的美譽,發明於上世紀二十年代,為福州人獨創。軟木畫手工藝流程嚴謹,分半立體掛框、立體透屏、實用結合品三大類。

雕刻藝人以刀代筆,應用散點透視等技法,在進口軟木上雕刻,於方寸或數平米的畫框之中表現各種題材,達到雕與畫完美結合的藝術境界。

一段素木之上,盡見旖旎花開。藝人妙筆之下,寫滿錦繡河山。一些簡單的軟木,雕與畫的完美結合,造就了匠人們刀尖下神奇的微觀世界,也見證了福州匠人們的聰明才智。

四大唱腔 凝聚閩劇聲樂魂

國家第一批、省級第一批非遺

福州人耳熟能詳的閩劇分洋歌、江湖調、逗腔和小調四大唱腔。

或粗獷激越、或通俗平暢、或典雅婉約、或清新活潑,閩劇藝術家們將福州市井生活的點點滴滴融進戲曲。

閩劇自明朝萬歷年間開始,沿襲鮮亮的時代底色,綜合福州民間音樂與昆曲等外來聲腔特色,流行於不同社會階層之間。數百年更迭,《煉印》、《衩頭鳳》、《荔枝換絳桃》、《漁船花燭》、《夫人城》等劇目依然經典。

在閩劇樂隊裡常常由一人擔任多個樂器的演奏,樂手們個個能吹會拉。閩劇的主要伴奏樂器有橫簫、嗩呐、頭管、二胡、椰胡等。打擊樂器有青鼓、戰鼓、大鑼、小鑼、大鈸、小鈸、磬等。

五道工序 五百年打磨一隻

洪塘篦梳

省級第三批非遺

破竹、破篦、刮青、製梳、烘焙篦這五道工序打磨出了傳承五百多年的洪塘篦梳。

福州是中國製梳業的三大產地之一,除了大名鼎鼎的牛角梳外,洪塘篦梳也是一絕。“洪塘篦梳”出自福州倉山區建新鎮洪塘村,製作篦梳所用的麻竹需要有五年以上的生長周期。

洪塘篦梳傳統手工技藝將福州製梳工藝的精湛和洪塘的地方特色相融合。料好工精、外表光滑、色澤鮮豔、經久耐用、美觀雅致,同時齒式尖圓、不會裂齒、梳發流利,既能搔發去垢,又不傷膚。

六種市井文化 道遍福州伬藝

國家第一批、省級第一批

福州伬藝源於唐宋,使用福州方言說唱,吸收了評話的道白、閩劇的表演,雅俗共賞。“伬”是中國古代記譜符號,在福州方言中,被引申為了演奏加唱曲賣藝的俗稱。

一曲伬藝千回百轉,其源源不斷的故事素材要歸功於散曲、小令、山歌、小調,傳唱戲文唱段和民間故事這六種市井文化。

伬藝表演最大的特色與難點當屬變聲變角色,要求表演者在說唱過程中不落痕跡地完成角色轉換。一個表演者往往要撐起劇中的所有角色。

福州話承載著福州伬藝與閩劇這兩朵姐妹花,福州兒女不論走到天涯海角,都忘不了這溫暖的鄉曲。

七字一聯 銅落成文

福州詩鍾顯才氣

省級第四批非遺

七字成一聯,一炷香燃盡銅錢落地,必須詩成。這就是令福州舊時文人樂此不彼的一種遊戲 ——詩鍾

詩人在集會寫作時利用特製工具焚香限時,在香上系線,下端綴以銅錢,香焚線斷,錢落入下面承接銅盤中,發聲如鍾,便立即收卷,這就是詩鍾名字的由來。

沈葆楨、林則徐、陳寶琛、林紓、嚴複都是詩鍾的忠實愛好者。最早的福州詩鍾,也正是在他們的組織下誕生的。

福州詩鍾代表性傳承人、福州三山詩社前社長郭道鑒老先生,今年已經92歲高齡。郭老說,每逢有重大節日,詩鍾社就會組織詩鍾活動,並且把詩作集結成冊。

詩鍾寫出來的詩,不僅能用來閱讀,還能用來吟唱,凡是對仗工整的詩詞,用方言吟唱,別具韻味。

八井拳術 暗藏神秘點穴功

省級第二批

八井拳誕生於羅源松山鎮的一個佘族傳統名村——八井村內。這套拳最初是為抵禦土匪入侵所創,已有數百年的歷史了。

相傳在明成化年間,雷家兩兄弟將祖傳的盤瓠拳術和南少林功夫融為一體,創造出了一套具有長拳短打特色的拳術及棍術。

八井拳與佘醫藥相伴而生。在八井村,流行一句俗話:會拳術的武者也會治病。八井拳中最為神秘的招數是點穴功,而佘醫藥也有相對應的解穴醫道。

一相抵九工壽山石雕的極致匠心

國家第一批、省級第一批

福州大名鼎鼎的壽山石雕十分注重依石塑型,因而有"一相抵九工"之說。

壽山石的歷史,目前最久遠的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傳統壽山石雕分五個步驟製作:相石、打坯、鑿坯、修光、磨光。

壽山石雕是通過削減原材料,循序漸進地將造型“挖掘”出來的,所以在雕刻下刀的時候要求慎之又慎,一旦失手錯刀,後果是無法彌補的。

時至今日,壽山石雕正迎來更大的發展機遇,青年雕刻師們也在思考:如何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沿著前輩開辟的路線走得更遠。

十全十美 高湖舞龍燈秀出盛世華彩

省級第三批

在福州,有很多鬧元宵的傳統活動,倉山高湖舞龍燈就是其中之一。表演舞龍燈時,一人舞龍珠,另9人各持龍燈一節,“九節一珠”有“十全十美”之意。

福州高湖舞龍燈,自唐代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福州高湖有六個自然村,村村都有俗稱“把社”的舞龍隊。

高湖舞龍燈的舞法,出自皇家派系,與各地民間龍隊的舞法有極大差異

在“把社”活動最盛時期,連七、八歲的孩童也以草繩扎成龍,學著大人舞龍嬉戲。場面十分熱鬧。

遠方的客人們,以上十個非遺的故事,是否讓你對本次數字峰會的主辦城市福州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呢?

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自古以來,文化與科技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核心資源之一,非遺文化的數字化建設,必將成為數字中國建設最重要和核心的內容之一,也是中華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重要舉措。

讓我們共同期待,在數字建設的這條路線上,全國各地的非遺文化能更加絢麗綻放,走得更遠,同時也離你更近,呼吸可聞,觸手可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