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王福強:“巨嬰”是怎樣養成的

2018年12月3日,《咬文嚼字》公布2018年十大流行語,其中,“巨嬰”一詞排到了第九位。可見,巨嬰現象,在中國實在太過常見。

有48歲的海歸碩士,回國後不肯工作,靠老母親給的生活費苟活。他母親已經82歲了,還患有尿毒症,苦苦哀勸兒子出去工作,兒子卻死活不肯。

有赴日留學5年的25歲青年,對前來接機的母親連刺9刀,致其生命垂危。原因僅僅因為他嫌棄母親不能滿足他的生活費需求,於是拔刀相向。

有16歲就成為博士的高材生,是別人眼中的天才,卻在畢業前強迫父母在北京為自己買套房。父母無力承擔北京的房價,他卻理直氣壯地說:“我是個博士生又有什麽用,我連一套房子都沒有,算什麽博士。”

中國老齡科研中心統計,在城市裡,我國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養小”現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給他出部分或全部的生活費。他們沒有自理能力、喜歡一味索取,最後成為不折不扣的巨嬰。

中國式巨嬰,把自己當成了宇宙的中心。他們不僅認為父母應該對自己百依百順,甚至認為整個世界都應該為他們服務。他們的心態總是:我弱我有理,別人幫我是天經地義。

“霸座男”、“霸座女”、“阻攔高鐵發車”、“搶公車司機方向盤”、“出國旅遊對航空公司不滿,不知道依據規則解決問題,而是喊話大使館”,這一系列“我要”、“我就要”的行徑大約都可以被稱作“巨嬰”現象。“巨嬰”並不單單指過度依賴父母的青少年,而是泛指一個奇葩的成年人群體,他們極度自私,只求索取,沒有奉獻,以自我為中心,所有人都要圍著他轉才行。他們沒有規則意識、沒有法律概念、沒有道德約束,把別人的幫助、贈予視為應該,沒有絲毫的感恩之心,感覺全世界都應該無條件地順從自己。

巨嬰產生的根源當然主要在家庭,有人總結了一個公式:“消失”的父親+“包辦”的母親=“沒有斷奶的巨嬰”。不無道理。家庭教育的缺位或畸形,導致孩子被父母過度嬌慣寵愛,變得脆弱、依賴、沒擔當、沒主見,沒有正確的價值觀、是非觀、正義感、責任心,這是“巨嬰”行為產生的主要原因。

但我們在這裡主要探討的是學校教育。我認為學校教育過分以知識教育為導向的辦學模式,要對“巨嬰”現象的形成負起不可推卸的責任。一個人,從小學到中學,再到大學,經歷了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三觀”形成時段,但這個時間段,他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圍繞著選拔考試的方向和要求,將最主要的精力,全部投入到幾門文化學科的學習之中。他們除了可能獲得的優良成績外,什麽獨立、自主、社會上的事務,根本沒有太多機會嘗試,“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隻讀考試書”。而整個社會對學校、對教師工作成果的評價,也定位在“升學率”這單一的點上。這樣的一個學校系統背景下,學生沒有學會責任、愛、厚道、感恩、回報,沒有學會交流溝通、合作、寬容、規則、禮讓,沒有學會自我認識、自我管理、自我規劃,也就不足為奇。

學生的人格不完整,何以擺脫巨嬰心理,完成“自然人”到“社會人”的轉變?網絡上不斷曝光的“巨嬰”案例,許多人都有著“高學歷”,有著耀眼的“知識光環”,這恰恰暴露出他們在漫長的教育周期中存在的“缺失”。學校並沒有把學生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據此提供相應的營養。相反,學生只是一個工具,或是為了實現光宗耀祖的家庭使命,或是為了滿足學校對社會地位的追求,於是,強調人比人,沒人味、沒人性的教育流行於世。這樣一個病態的系統本身,就成為了巨嬰形成的溫良的土壤。這必須引發我們對整個學校體系自身缺陷的警惕和反省。

因此,我們應學會超越繁瑣的學校事務,站在體系之外來打量我們的學校,並拋給自己一個問題:學校工作的第一要務到底是什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