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嘴上說著愛孩子,實際上你已經嫌棄孩子一萬次了

馬主任有話說

母愛其實一點也不偉大。

因為大多數人之所以成為母親,初衷只是為了成全自己的欲望和人生。

然而這個世界上有很多並不太偉大的母親,特別善於在風平浪靜,歲月靜好的時候,說自己愛孩子。

千萬別信她!

有本事在孩子迷茫、頹廢、失敗的時候還堅定的和孩子站在一起面對,一起承擔。

她要是做不到,就別相信她的母愛有多偉大。

馬主任:家長們口中的“婦女主任”馬迪,尹建莉父母學堂金牌講師。

如果問你:“你愛你的孩子嗎?”

相信每一個媽媽都會毫不猶豫地回答:“愛!”

如果再問你:“你會嫌棄你的孩子嗎?”

很多媽媽可能會遲疑一下:“怎麽會呢?”

真的不會嗎?

我想講兩個故事。

幾年前,我參加一家機構組織的親子活動,老師帶著十多個孩子做遊戲。孩子們雖然都是第一次見面,但很快就熟悉起來,玩得歡聲笑語。

但是,場外卻有一個女孩,依偎在媽媽身邊,遲遲不肯加入。

女孩看上去剛上小學的年紀,神情怯怯的,眼睛盯著場上的活動,身體卻緊緊地貼著媽媽,任幾位老師怎麽勸說,就是不離開媽媽半步。

很明顯,這個小女孩還沒有足夠的安全感離開媽媽,去探索外面的世界——雖然她已經上小學了。

這時,媽媽的反應很值得尋味。

一開始,她也是好言勸說,循循善誘。

勸了一會兒,她發現這個辦法不管用,而且全場就自己的孩子這麽“怯場”,還引來了老師和其他家長的關注,這位媽媽就有些煩躁。

她不停地躲開孩子,走到一邊,低聲呵斥:

“你別跟著我!你不想玩就自己呆著,我不想和膽小的孩子在一起!”

見媽媽這麽說,小女孩更是緊張,一邊無聲地哭,一邊緊緊地拽住媽媽的衣服。

媽媽見狀更是煩躁,把她的手扯開:“你別靠我這麽近!”

小女孩不敢靠近媽媽了,躲到媽媽身後,小手輕輕地拽著媽媽的背包。

此刻,她的眼裡根本沒有場上玩得正嗨的小朋友了,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媽媽身上,一步都不離開。

媽媽一臉無奈,半是數落孩子,半是向旁人解釋:“這孩子,從小就認生,也不知道隨誰。”

其實“旁人”看得清清楚楚:孩子認生,並不是隨誰,根源恰恰就在媽媽身上。

媽媽沒有意識到,孩子的膽怯認生,正是因為感受到了她的嫌棄——嫌棄的言語,嫌棄的表情,嫌棄的動作,讓孩子更不敢離開媽媽。

她必須緊緊貼著媽媽,以保證媽媽不會真的離她而去——可惜,這只會讓媽媽更加嫌棄她。

還有一種“嫌棄”,更為隱蔽。

一次親子沙龍,輪到一位50多歲的阿姨發言。

阿姨面目溫和,說話不緊不慢的。

她的女兒26歲了,從小就是別人家的孩子,聽話懂事,學習好,才藝好,各種比賽拿獎拿到手軟,畢業後又進了一個好部門。

按理說應該很讓父母省心,可是這幾年,媽媽卻越來越擔心女兒的變化。

女兒下了班就閉門不出,宅在自己房間裡追劇,性格越來越孤僻。很少和家人交流,說多了就吵。

談過幾個男朋友,覺得不合適,現在也不著急談了。還一心想辭職。問她辭職後做什麽,也說不出個所以然,就是不想上班了……

阿姨絮絮叨叨說了很多,老師幾番問話下來,多少明白問題出在哪裡了——這位媽媽對孩子管教得太嚴,隻不過是用了一種看似溫柔的方式。

“溫柔的絞殺”導致孩子生命力的萎縮,和盲目的叛逆。

老師試圖讓這位媽媽明白問題出在哪裡,一番話說得眾人點頭稱是。

這位媽媽聽完,卻依然說:我女兒從小鋼琴幾級,小提琴拿過什麽獎,從小特別懂事,不讓我們操心,部門也好……

老師換個角度再說,阿姨也換個角度繼續說女兒輝煌的過往。兩個人的話好像兩條平行線,永遠無法交匯。

讓人感覺:這位媽媽一直活在自己的頭腦裡,活在女兒曾經的輝煌裡。

她無法接受女兒的現狀,無法接受有這樣一個自閉、困頓、狀態不好的女兒。

她來親子沙龍,還是希望老師有辦法幫她改變女兒,絲毫沒有意識到,正是自己看似溫柔的強勢絞殺了女兒的生命力。

不能說,這位媽媽不愛女兒,看上去,她為女兒的事操碎了心。

但她更愛的,是她自己,是自己的面子。

女兒變成了這個樣子,她卻一直沉浸在女兒優秀的過往中,無法自拔。

她念念不忘的,是作為有一個優秀女兒的母親曾經的自豪,是旁人豔羨的目光,是自己的順心順意。

她根本不能接受有一個出狀況的女兒,因此也看不到女兒生命的困頓,更無法察覺自己的問題。

表面上是憂心忡忡的愛,背後隱藏的,是“你怎麽能這樣”的嫌棄。

當孩子表現好時,大多數媽媽可以做到溫柔耐心,母慈子孝。

可是,當孩子出現狀況,才是考驗媽媽們的時刻。

當孩子的表現不盡如人意時,才是最需要媽媽給予理解和支持的時刻。

然而,很多媽媽此時早已被巨大的“羞恥感”所淹沒,覺得孩子讓自己丟人了。下意識就會和孩子“劃清界限”——

要麽逃避,遠離孩子:你這種表現,我不願意搭理你,我和你不是一夥的。

要麽站到眾人一邊,訓斥孩子:向眾人表明,不是我不作為,我沒問題,是孩子自己的問題。

通過嫌棄孩子以證自己的清白。

有人會說,這是有些女人虛榮心作祟,是自私,所以才愛面子勝於愛孩子。

我倒覺得,是因為智慧不夠。

是這些媽媽的內心還沒有長大。

儘管已經有了孩子,但很多女人內心還住著一個沒有長大、需要呵護的小女孩。

這個小女孩缺乏足夠的力量,也缺乏足夠的自信,她非常在意別人的評價,渴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她支持自己還不夠,怎麽可能給到孩子支持呢?

她連自己都嫌棄。

內心不夠強大,就無法接納、把控各種變化。

所以最好外界的一切都順遂己意,否則就會張皇失措,怨天尤人。

內心的很多東西沒有理順,所以就會特別注重那些表面的東西,在乎外界的評價,以滿足小我的虛榮。

我們經常會看到報導,當孩子遇到危急情況,媽媽奮不顧身去救孩子。我們稱頌母愛的偉大和無私。

但是,在更多的平常日子,在一些不起眼的微小時刻,當孩子在無聲地呼救,我們是否能聽到孩子的“呼喚”,去“救”孩子?

正是媽媽一次次地“無動於衷”,甚至“落井下石”,讓孩子的內心體驗到了無望和被拋棄。

危急時刻施以援手,考驗的是勇氣。

平常日子,能看到孩子的困境,並施以援手,考驗的更是智慧。

當孩子出現狀況時,能站在孩子一邊,給他支持,提供幫助,和他一起面對。

如何擁有智慧?

方法無他,就是學習和成長。

通過學習,更多地了解孩子內在的需求,了解自己行為背後的深層動機。

如何成長?就是在一件件事上磨,多覺察,多反省,讓內在的能量暢通。

只有學習和成長,才能讓內心的小孩強大起來,有力量愛自己,也有力量愛孩子。

也才能讓愛變得更加深刻、厚重——愛孩子、愛自己,如其所是,而不是隻愛孩子表面的優秀,隻愛自己表面的榮耀。

那時,你就會發自內心地說出這句話:

孩子,無論你怎樣,我都在你身邊。

——這也是每一個孩子最希望聽到的話。

作者介紹

凌想,橙子媽媽,國家二級心理谘詢師,資深出版人,幫助千萬父母構建更好的親子關係。微信公眾號:凌想親子心理(ID: lingxiang127)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