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先等等,攜號轉網有風險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寧宇

為落實國務院總理的指示,運營商加班加點,11月份就做好了向全網提供攜號轉網的準備,比預期計劃提前了一個月。通信行業認為這是繼提速降費之後又一項新的便民舉措,但和前者一樣,這項舉措推出後沒有得到多少讚揚之聲,有限的回復也多是"早該如此""坑了我們多少年"之類的吐槽。

關於攜號轉網我此前寫過不少文章,比如"電話號碼會變得不再重要"、"能幫你換運營商的,不止攜號轉網這一條路"、"話音時代的藥,能治互聯網時代的病嗎"不管怎麽說,歷經九年,攜號轉網終於從試點變成了全國實施,作為曾經參與這一項目的成員,我還是蠻開心的。

但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沒有,與此前幾次試點不同,從工信部發布的公告到運營商的實施細則,都在強調"向用戶做好風險告知"。難道申請攜號轉網還有什麽風險,難道這又是個坑?

常規性風險

有的風險和問題是全網試運行狀態下流程不暢,或者運營商工作人員對業務不熟悉導致的。

比如有的報導裡提到,在運營商交接過程中,用戶既不是原來運營商的客戶,也沒有在新運營商這邊注冊完成,可能會出現一段時間的通信中斷。

我覺得這種情況發生概率並不大,畢竟已經做了這麽多年的試點,對於這樣的問題應該有解決的辦法,或者說將影響降低到最小的技術方案。即便發生,也只是個案,不會是大範圍的現象。

退一步說,如果這個問題是普遍現象了,用戶的投訴和負面輿情會成為催熟的動力,推動相關各方盡快完善解決。

有的風險和問題則是攜號轉網之後的正常後果,因此運營商要明確告知客戶,讓客戶做好心理預期準備。

首先,攜號轉網相當於離網,完成手續之後客戶在原來運營商裡的權益會終止,比如積分,不但會全部清零,也不會在用戶重新轉入之後再恢復。再比如SIM卡會失效,裡面存儲的號碼和短信也不能再讀取出來。

其次,根據攜號轉網的業務規則,如果用戶還有與運營商約定期限的協議,只有在解除協議或者協議到期後,才算符合攜號轉網的條件。如果客戶此前參與了運營商的一些行銷活動,比如手機補貼、寬頻捆綁、預存話費返還等,而且還在活動的有效期內,就要由客戶與現在的運營商協商解決。至於協議能否解除/如何解除,這就要因人而異。

比如與手機號碼捆綁的家庭寬頻,就要先解綁再轉網,這就意味著轉網的客戶同時失去了現有的寬頻,需要安裝新的寬頻或者選擇獨立付費。

再比如使用運營商的手機補貼套餐的用戶、參加預存話費返還活動的用戶,解除協議的具體方式可能就複雜。有的要客戶補繳手機的補貼差價或者活動補貼再解綁,有的只能在活動結束之後再解除協議,對於很多客戶來說,可能等到合約期結束之後再轉網更劃算,沒必要這個時候花錢贖身。

第三,運營商的業務雖然趨同,但具體到一些客戶來說,使用還是有差別的。比如有的集團客戶辦理了VPMN(虛擬專網),企業內部用戶之間撥打可以用短號碼,資費也不同於與外部客戶的通話,這些業務特性和權益在轉網之後會同步取消。

第四,為避免用戶頻繁轉網,業務規則規定,用戶兩次攜號轉網相隔時間不得低於120天,也就是說,用戶轉網一次就等於放棄了120天內再次轉網的資格,在這段時間裡即便看到了運營商更好的促銷活動也無法參加。

總之,用戶攜號轉網可能會失去一些權益,甚至會產生一些損失,而這些權益的內容和損失的程度因人而異、因運營商而異。所以在攜號轉網之前用戶與運營商進行溝通確認非常重要,處理不好就可能引起誤解和糾紛。

需要關注的風險

除了前面分析的常規風險之外,其實攜號轉網業務的推廣面臨的最大風險,是:

運營商之外的信息服務提供者並不知道號碼歸屬於哪家運營商,這可能導致用戶無法使用運營商之外的信息服務。其中最常用的,就是在線充值繳費和接受短信。

攜號轉網的實現原理並不複雜。它是由信通院(工信部下屬的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建立攜號轉網的數據庫,然後各家運營商都和這個數據庫進行對接。

攜號轉網的受理和生效:每家運營商都把受理的攜號轉網申請發送給信通院,然後由信通院對申請進行核實,把號碼放到攜號轉網的數據柯瑞,數據生效後會同步給各家運營商。

攜號轉網用戶的通話:為支持攜號轉網,每一次通話的接續流程都發生了改變。每一個通話發起後,運營商要先在自己的網內判斷一下,看這個用戶是不是攜號轉網的用戶,這樣確認了用戶現在的運營商之後,再按照通信接續規則完成下一步接續。

這個判斷是全網都要做的,是每一次通話都要增加的動作,不判斷一下,怎麽知道用戶是不是攜號轉網用戶呢?這就意味著,整個通信網絡,所有的客戶,都會因為有了攜號轉網業務多做了動作。為了攜號轉網,電信運營商實際付出的,比大家看到的,要多很多。

如今都9102年了,為客戶提供信息服務的不僅僅是電信運營商,還有很多互聯網企業。互聯網企業以客戶的號碼為標識和索引,把信息服務提供給最終客戶。

先說說在線充值繳費。用戶在支付寶上付了錢,然後支付寶就會根據用戶的號碼把費用轉給相應的運營商。

可現在139的號碼可能不是移動了啊,支付寶把錢轉給移動,移動一查說我這裡沒有這個用戶,就把錢退回去了,充值不成功。

那如何才能讓支付寶能給攜號轉網的用戶充值?

一種方式,是運營商之間打通話費互轉的接口,讓移動收錢之後轉給用戶現在的運營商。目前看這事兒挺難操作的,運營商之間沒有這樣的業務流程和技術接口,重新定義需要花錢花時間;即便打通了接口和流程,運營中可能出現的糾紛和投訴還要有人去管;而對於運營商來說,做這些又有什麽意義呢?

另一種方式,是讓支付寶這樣的互聯網企業也建立和信通院的接口,像運營商一樣,在轉账之前先查詢一下,這個用戶現在是哪個運營商的,再把話費轉過去。這種方式有不少的改造量,而且需要持續的運營,不要說這麽麻煩的事兒互聯網公司願不願意做,就算是想做,也不是所有的企業都能做到的。

所以,攜號轉網的用戶很可能就無法使用非運營商提供的在線繳費或充值業務了。

類似的常用但可能受到影響的業務,就是用戶接收互聯網公司發送的短信,尤其是短信驗證碼。

兩年前我在《電話號碼會變得不再重要》一文中,提出了這樣的觀點:傳統的通信網裡,電話號碼的作用是讓號碼的主人能被找到;如今電話號碼另一個作用,就是成為用戶登錄網站和應用的ID。

電信運營商已經全面推行了實名製,而實名製又是國家對互聯網企業監管的明確要求,因此很多互聯網企業借助運營商的渠道來達成實名製的限制要求。用戶用手機號碼注冊,然後網站向運營商發送驗證請求,運營商以短信方式向用戶下發驗證碼,用戶填寫正確,就意味著用戶成功注冊。

除了涉及實名製的注冊,這個號碼也就成了用戶登錄網站或者應用的ID。當用戶再次登錄或者遺忘密碼的時候,都可以直接點擊發送驗證碼。由於這種方式非常便捷,所以不少人都不記密碼,需要用的時候直接用驗證碼登錄。

可是,和前面描述的充值繳費案例類似,對於攜號轉網的用戶,網站把向用戶發送的驗證信息發給運營商,可是這個用戶已經轉走了呀,所以運營商的信息發送不成功,用戶也就接不到短信驗證碼了。

解決辦法和也是類似的,或者在運營商之間建立短信轉發的機制,或者讓這些網站和APP具備識別用戶是否攜號轉網的能力,如果兩個都搞不定,那用戶就收不到短信了。

我舉的業務場景是最常用的支付和接收短信,實際上互聯網為客戶提供的信息服務五花八門,不可能讓所有的信息服務都實現運營商的轉接,而讓所有互聯網企業都和信通院的數據庫對接並進行判斷,似乎也不太現實。所以對於已經養成了移動互聯網使用習慣的客戶來說,很多互聯網公司提供的信息服務可能在攜號轉網之後無法使用,這才是最需要關注的風險。

總結一下攜號轉網的風險。

必然的影響:積分清零,120天內不能再轉網,SIM卡裡存儲的短信、電話號碼失效。

可能的影響/風險:通信時延、通信不暢、無法線上充值、不能正常接收短信(包括短信驗證碼)

以上是我個人的分析,具體的風險和解決方法以運營商的解釋口徑為準。

看完這些,你還會有攜號轉網想法麽?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