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西北,地球上最不像地球小鎮,死者的墓碑都朝向東方

點 擊 了 不 起 頻 道 星 標 我 們

《周末秘境》 VOL.14

本期秘境,帶你走進青海冷湖

NASA預計,人類有望在2040年登陸火星。

聽到這個消息,柴達木的石油人笑了。

他們1954年來到冷湖,這裡的風貌和火星表面看上去並無二樣。

.1.

從無人區到石油重鎮

在青海柴達木盆地腹地,海拔2700多米之上有一個小鎮,叫冷湖。因境內呼通諾爾湖(蒙古語:異常冰冷的湖泊)而得名。

東經德令哈至西寧,西過茫崖達新疆,南下格爾木通西藏,北出當金山口至甘肅敦煌,數條公路在此匯集。

《三體》的作者劉慈欣說,第一次到冷湖時,毫無懷疑自己是隻身火星的環境之中。

的確,這裡滿眼雅丹戈壁,缺少植被覆蓋,地質上有河流、湖泊乾涸的沉積物,物質成分方面有大量的硫酸鹽、高氯酸鹽等水流乾涸後的遺留物。

除此之外,這裡還是全亞洲日照最多的地方,日照率超過80%,在全世界排名第三,蒸騰的烈日足以叫人眩暈。

冷湖降水極少,晝夜溫差18至20攝氏度,空氣中的含氧量僅為沿海平川的60%,水燒到80度就開。

1954年之前,這裡還是一片無人之境。

自1954年,地質勘探隊在這裡發現了石油,這片荒漠戈壁忽然迎來了千萬年最熱鬧的時分——鼎盛時期,曾有近六萬人在此工作生活。

當鑽頭鑽至650米深時,發生異常猛烈的井噴,連續暢噴3天3夜。日噴原油800噸。噴油的消息傳出後,全國油田為之振動。

由此,冷湖油田成為我國當時四大油田(玉門、克拉瑪依、四川、冷湖)之一。

它的存在,為青海、西藏地區的發展,和我國的國防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

.2.

400多座墳墓的四號公墓

又至清明,有些人的祭奠之路卻不在家鄉,而在遠方的戈壁。

阿爾金山南麓的戈壁灘上,冷湖四號公墓,400多座墳墓。

這裡安葬著在青海油田勘探開發過程中,去世的職工和他們的家屬。

烈日下的墓地整個泛著白光,原先的木頭墓碑倒在地上,墳墓前豎起了新的石碑,被沙土半埋起來的花圈只剩了幾圈環形鐵絲。

他們曾是這裡的開拓者,從天南地北,為著同一個目的趕到這裡。

他們曾被這裡鬼斧神工的美景,雪山、戈壁、鹽湖所震撼,帶著理想在此忍耐缺水、乾燥與漫長的無聊,和生離死別。

1968年,遲文政從北京石油學院畢業,來到青海油田工作。

20年裡,他大部分時間都與還在黑龍江省肇源的妻子和孩子兩地分居。直到1988年,他被提拔為青海油田鑽井公司副經理。

擔負了更大的責任,他也知道自己幾乎沒有再調走的可能性了。

他說服愛人來青海工作,如他所願,愛人帶著孩子,乘火車來到柳園站。他坐車接站,但返回途中,在冷大公路203公里處,與對面大型車相撞。

遲文政和12歲的女兒、9歲的兒子當場死亡,愛人受重傷。

如今,這一家人和葬在公墓裡。

還有陳自維和張秀珍夫婦,在1950年油田剛勘探時,就來到油田。多年後,妻子張秀珍因病離世,被埋葬在沙漠裡。

丈夫陳自維回到內地生活,終老後,要求孩子一定要將自己的骨灰送回柴達木盆地。後來,他如願與妻子合葬在冷湖沙漠中。

因為長眠在這裡的人,大都是從東部來的,這400多個墓碑,背襯著祁連山,全部,都朝向東方的方向。

那是家鄉的方向。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後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裡面

為什麽我的眼裡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3.

戈壁的風沙吹過他們的歲月

有人說:在這大漠上,西去的漫漫長路把開拓、渴望和追求延伸得很長很長,長到將生命的年輪重疊在一起。

而浩瀚的戈壁又將人生的體驗壓得很窄很窄,窄到變成一方小小的天地,生與死挨得很近,近到轉眼即交換位置。

只有風沙記得當年,每有新職工到來時,都是大家開心的日子。

他們帶來了戈壁裡所不知打的時事新聞和祖國各地發生的新鮮事兒,新來的人還會給大家糾正辣子炒肉與青椒炒肉的不同內涵。

在這裡,四季風沙烈日,判斷季節的方式便唯有翻日歷。

墨鏡和口罩,是人們最常見的時尚。(倒是和現在的明星相似)

貴州的、東北的、福建的、廣西的......山河湖海的兒女匯集在這裡,到處都是不一樣的口音。

在這裡要品嚐新鮮蔬菜並不容易,這裡的娛樂也很少,對酒當歌是當時人們的消遣之一。

這裡由老基地、四號、五號三個基地組成,各自相距十幾公里,四號居中,東邊是五號,老基地居西北方,總面積比上海還大。每天有多趟交通車往返行駛。

每個基地都配有醫院、學校、電影院、商店、書店、糧站、郵局、電視台等設施。

影劇院的觀眾已經離席。當年開會和看電影都在這裡。

禮堂是如今殘存最高的建築,當年可能也是。

1959年2月20日,柴達木盆地原油首次外運。

地質勘探隊員在鹽湖中涉水而行。

女子收油隊正在乾活兒。

孩子們也來了。人們在戈壁灘建起了醫院、學校、幼兒園。

看似熱鬧,其實偌大的一個城鎮,除了人以外的生靈極少,連隻昆蟲都沒有。

.3.

告別,冷湖

90年代開始,石油作業區移至西距冷湖300公里的茫崖。隨著國家石油發展戰略東移和油田原油產量逐年遞減,冷湖油田陷入開發低谷。

2000年前後,冷湖石油的枯竭,新的找油效果未得到證實,冷湖油田的工作正式告一段落。

而青海石油管理局機關及近3萬名職工家屬,都被整體搬遷至250公里外的甘肅省敦煌市七裡鎮。

現在的冷湖鎮只有數千人在此,分為油田的和做生意的兩類。

最熱鬧的地方就是長途客運站,每天從冷湖到敦煌、德令哈、茫崖都有班車。客運站旁邊的小館子和蔬菜肉類水果批發店生意最好。

老青海油田許多人的子女都出生在冷湖。

現在,走在花土溝或是敦煌,年齡在三四十歲的“油二代”“油三代”都會告訴你,“我生在冷湖,很小就隨父母進了花土溝。”

或是“我生在冷湖,上小學時,隨基地搬遷到了敦煌。”

或者還有“我生在冷湖,出生不久就到了花土溝,後來基地搬至了敦煌,父母還在花土溝工作,不得已到爺爺奶奶家住了幾年。”

在冷湖出生的於先生回憶:“最有吸引力的是4毛錢一盒的蜜餞,現在還能回味起咬一口甜在心的美美滋味。”

李先生還記得當年這裡有一位漂亮的售貨員,情竇初開的他曾向她買過牙膏,其實只為多看她一眼,結果家裡牙膏多得一年用不完。

貿易商店就是當時的幸福聚集地,如今已化作廢墟。

所有的建築都被拆除了屋頂、門窗,拆除了一切值錢的東西。

基地廢墟死一樣的寂靜。

這是誰的鞋子?麻繩作鞋帶,還沒有腐爛。

這隻勞保鞋曾為它的主人抵抗荒漠的嚴寒。

他們曾在這裡刷牙,曾在這裡飲酒。

從貿易公司窗口望去,山還是那座山。

外牆標語是“向雷鋒同志學習”。

毛主席的話寫在牆上,當年人人要記在心上。

殘院中有一顆枯死的樹,當年它曾綠過。

寶瓶門,長圍牆,曾有多少故事在這裡上演。

當年冷湖出來的石油子弟,為尋找石油奔走四方。如今遠在冀東油田的他們,還特地從渤海灣回到冷湖懷舊。

走近這片遺址,你會覺得這裡就像是人類撤離後的地球。

.4.

冷湖,下一個科幻基地

未來,冷湖發展面臨的主要課題就是產業轉型。

“冷湖火星小鎮計劃”於2017年8月正式啟動——這裡終年寒冷日曬多風,少雨乾旱,發育有大量雅丹地貌,擁有以俄博梁,水鴨子墩彩色雅丹與小雅丹等為主體的地質遺跡景觀資源和青海油田冷湖老基地遺址人文景觀,擁有發展特色旅遊業的優質條件。

據規劃,這裡未來將打造成為集科研、科普、科幻、文創、體育、旅遊、遊戲等為一體的多業態“火星基地”。

2018年初,在當地政府協助下,國家天文台選址團隊在此進行選址工作。通過分析一年多的監測數據,他們發現,賽什騰視寧度為0.7角秒的天數佔監測總天數的比例超過50%,天文晴夜佔比超過60%,風和沙塵影響幾無。“這意味著,冷湖具備開展光學天文觀測的優越條件。”

目前已確定在冷湖落地的有國家天文台的SONG項目、西華師范大學50厘米雙筒望遠鏡、國家天文台的太陽紅外光譜儀項目、光電籬笆項目以及中國科技大學和紫金山天文台合作的2.5米巡天望遠鏡項目。

除此之外,還有一群科幻作家從全國四面八方趕來,他們要在柴達木盆地點燃一簇盛大的幻想之火,圍著它跳起思維的舞蹈。

他們發起了一場以冷湖為名的科幻文學大賽,為中國的科幻舞台儲備新鮮血液。(據我所知今年的“冷湖獎”征文還沒有結束,有興趣參加的同學可以自行百度。)

至此,沉寂了多年的無人區終於又迎來了探索者的腳步。

編輯 / 包大人

圖片 / 全部來源於網絡

— END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