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時光在藝術中永存

堂會(油畫)讓·貝侯[法]

馬塞爾·普魯斯特(1871—1922)和他的長篇小說《追尋逝去的時光》在文學史上的崇高地位,是世人所公認的。正如法國作家安德烈·莫羅亞所說,普魯斯特發現並挖掘的不是“礦脈”,而是前人未曾發現過的新的“礦藏”。

普魯斯特是為文學而生的。他曾說:“人們敲遍所有的門,一無所獲。唯一那扇通向目標的門,人們找了一百年也沒有找到,卻在不經意中碰上了,於是它就自動開啟……”當這扇“唯一的”門開啟時,普魯斯特看到的就是這部以時光為主題的生活的“大書”。他後來在小說中寫道:“真正的生活,最終被發現並被闡明,因而是唯一完全真實的生活——就是文學。這種生活,從某種意義上說,每時每刻都不僅寓於作家身上,而且同樣寓於每個人身上。但是他們看不見它,因為他們缺乏闡明它的意識。因而他們的過去充斥著無數雜七雜八的底片,派不上用場,原因是智力根本無法將它們沖洗顯影。” 智力無法將這些底片(以往的生活)沖洗顯影。那麽,要靠什麽才能將它們沖洗顯影呢?他在第一卷《去斯萬家那邊》的“瑪德萊娜小蛋糕”那個著名段落中已經提出,只有不由自主的回憶,才能通過當時的感覺與某種記憶之間的偶合(無意識聯想),使我們的過去存活於我們現在感受到的事物之中。在第七卷《尋回的時光》中,他以聖盧小姐為例,說明“生活不停地在人與人、事與事之間編織這些神秘之線,讓它們穿梭交疊,愈織愈厚,直到過去生活中的任何一個點和所有其他的點之間,都存在一張密密匝匝的回憶之網”。而聖盧小姐出現在作者眼前,無異於在向他訴說這幾個字:逝去的時光。從她那兒輻射出來的路線(網線),在作者心目中是數不勝數的。加入時光這一重要的維度,平面的心理分析就成了太空的心理分析。而一旦在回憶之網中找到了一個個節點,所有往昔的歲月就都融合了起來。

對普魯斯特來說,寫作是他人生最重要的內容。他在小說的第七卷中吐露了他的心聲:“真正的作品不會誕生於明媚的陽光和閑談,它們應該是夜色和安靜的產物。”

巴黎的舞會(油畫)讓·貝侯[法]

然而,傑作的命運是坎坷的。1912年10月25日,普魯斯特給已完成的那部分書稿取名《心靈的間歇》,並寫信給友人安托萬·比貝斯科,表示希望在《新法蘭西評論》的出版社(由加利瑪和《新法蘭西評論》雜誌社同仁紀德、科博、施倫貝格等一起創立的出版社,日後的加利瑪出版社的前身)出書。11月2日普魯斯特與加利瑪洽談,9日將打字稿寄給加利瑪,並對後繼部分作了闡述。但當時主其事的科博儘管對在普魯斯特曾在《費加羅報》上發表的小說片段頗為讚賞,卻一口回絕出書要求,因為當時他和紀德他們對普魯斯特有一種先入為主的成見,覺得他只是個經常出入社交場的紈絝子弟,況且,這些作家向來主張少長句、去修飾的文風,普魯斯特綿延不盡的長句,在他們看來是“缺乏剪裁,文筆荒疏”。

10月26日,普魯斯特請斯特勞斯夫人提醒《費加羅報》主編卡爾梅特(第一卷就是題獻給他的),他曾答應代向法斯蓋爾出版社聯繫出版事宜。卡爾梅特26日當天即與出版社聯繫,28日回信給斯特勞斯夫人,說法斯蓋爾“欣然承諾”出版此書。於是普魯斯特送去了打字稿,並對此書的出版充滿期望。他在信中告訴法斯蓋爾,已交卷的第一卷擬改名為《逝去的時光》,其余的內容將寫成另一卷,準備取名為《尋回的時光》,總書名則為《心靈的間歇》。他在給好友路易·德·羅貝爾的信中寫道:“我真的覺得一本書就是我們身上掉下的一塊肉,它比我們自己更重要,所以我現在為了它,像父親為了孩子一樣四處求人,是再自然不過的。”但是,接下去卻杳無音訊。普魯斯特去找卡爾梅特,對方不接待。去看法斯蓋爾,也吃了閉門羹。

12月下旬普魯斯特分別收到加利瑪和法斯蓋爾的否定答覆,打字稿也都退了回來。

1913年1月初,普魯斯特托路易·德·羅貝爾聯繫奧朗道夫出版社,經他之手把一份打字稿轉交給出版社。2月中旬,奧朗道夫出版社總編恩布洛給羅貝爾發去退稿信。他在信中寫道:“我實在弄不明白,一位先生寫他睡不著,在床上翻過來又翻過去,怎麽居然能寫上三十頁。”

2月下旬,他請勒內·布呂姆看看年輕的出版商格拉塞是否有意用 à compte(賒購,即由作者預付出版費用)的方式出版此書。答覆是肯定的。於是雙方正式洽談。3月,普魯斯特與格拉塞簽訂的合約中寫明,作者先期出資1750法郎,以後再支付校樣修改等費用。第一批45印張校樣改完送交出版社時,普魯斯特就另行支付了595法郎“校樣重排費”。但這樣一來,普魯斯特反倒放開了手腳,他在校樣上大刀闊斧進行刪改,有時“二十行刪得剩下不到一行”。與此同時,從一校樣直到五校樣,他不斷地增補內容。刪減得多,增補得更多,所以單單一校樣,修改後篇幅就增加了一倍。最後,格拉塞覺得篇幅實在太大,非要普魯斯特作大幅度的刪節不可。出於無奈,普魯斯特把第三部一分為二,讓前一半留在第一卷裡,後一半日後放在第二卷中。

4月19日普魯斯特在音樂會上聽了弗朗克的《鋼琴與小提琴奏鳴曲》後,對小提琴家埃奈斯科充滿力度的演奏留下深刻印象。他因此反思了自己在音樂上的審美情趣,在校樣上對有關聖厄韋爾特府音樂會的段落作了修改,並安排了作曲家凡特伊留下一部遺作的情節,以便在小說後續內容中闡述自己新的音樂觀念。

5月23日普魯斯特將修改過的校樣送還格拉塞:經大量修改、裁剪、增添、挪動後,這幾乎是本新寫的書。此時,普魯斯特設想中的小說分為兩卷,第一卷叫《去斯萬家那邊》,第二卷叫《蓋爾芒特家那邊》,總的書名叫《追尋逝去的時光》。他在給格拉塞的信中解釋說,有個他討厭的作家剛出了本小說,書名叫《心律的失常》,他認為此人意在影射“心靈的間歇”是醫學術語。他不屑於與這種人為伍,“所以,以後不會再有什麽‘心靈的間歇’了。”

6月19日普魯斯特寄給路易·德·羅貝爾二校樣(三十張長條校樣),內容即第一卷中的第一部《貢布雷》。羅貝爾給他許多細節上的建議,包括勸他改掉“去斯萬家那邊”這個“令人討厭的”卷名。普魯斯特給羅貝爾回信,表示自己“想要的是一個簡簡單單的、毫不搶眼的書名。”幾天以後,他又去了一封信。裡面寫道:“既然這一卷整個都是以斯萬家那邊為背景的,我更覺得這個書名簡樸、實在、不華麗、不搶眼,就像詩意得以從中萌生的勞作本身一樣。”

7月底普魯斯特校畢第二批校樣,印刷廠從7月31日起打字謄清三校樣,8月28日完成。10月12日普魯斯特修改小說的終校樣。11月8日印刷完畢。11月14日起《去斯萬家那邊》在書店上架。

12月5日普魯斯特給記者、作家勒內·布呂姆(他幫助普魯斯特與格拉塞聯繫)寫信,談及這本書在他自己心中的地位。信中寫道:“我把自己的思想乃至生命中最好的部分,都傾注在這本書裡了。這是一本非常現實的書,不過,為了模擬不由自主的回憶,在一定程度上借用了回憶往事的形式,從而使它有了優雅的形態,有了莖梗作依托。”

1914年2月6日普魯斯特在給雅克·裡維埃的信中,明確表示這本書絕不僅僅是回憶。雅克·裡維埃是普魯斯特的知音,《去斯萬家那邊》出版後,他給普魯斯特寫信,表達了自己的“驚歎和激動”。普魯斯特在回信上稱他為“一位猜到了我的書是有明確信念、有完整結構的作品的讀者”。普魯斯特飽含感情地寫道:“不,倘若沒有理性的信念,倘若僅僅是想回憶,想靠回憶重溫過去的歲月,我是不會拖著病體費心勞神寫作的。我不想抽象地去分析一種思想的演變,我要重現它,讓它獲得生命。”

普魯斯特在他生命的最後十五年中,以獻身的精神完成了七卷長篇巨製《追尋逝去的時光》的寫作。“幸福的歲月是失去的歲月,人們期待著痛苦以便工作。”普魯斯特的這句話,有一種悲壯的美。

本文刊2018年5月25日《文匯報 筆會》,為《追尋逝去的時光》法文初版影印本序言。全書即將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