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土味文化3年變遷:從殺馬特到國潮,經歷了怎樣的蛻變?

最近,土味國潮Supreme可是掙足了眼球,從抖音上的#萬物皆可Supreme,到與三星的迷之聯名,這個美國街頭潮牌的龍頭大哥,在中國活脫脫混成了土味文化代言人。

近年來,一線大牌走土味親民路線的例子實在是不少,從迪奧,到Burberry,再到Kenzo,這一方面是暴露了這些奢侈品品牌的流量焦慮,另一方面,土味文化的崛起也讓這些品牌看到了下沉市場的機遇。

在經歷了從短影片平台的野蠻生長,到走出亞文化圈層,到成為一種時尚潮流,土味文化到底是如何完成了蛻變?

野蠻生長期:低門檻催生的土味大雜燴

土味文化最初被主流文化關注,還是因為短影片。這種低門檻的內容形式,讓從一線城市白領,到十八線小鎮青年,都有了自由表達的機會。

工地小哥開始表演搬磚,農村大媽開始直播乾農活。但凡人都渴望得到關注,但當時的短影片行業直白而且原始,沒有那麽多神曲、特效輔助。很快,大家發現,想要博出位,你必須足夠奇葩,足夠吸睛。

與此同時,粗放的管理也漸漸將短影片引上了一條歪路。這段時間,我們見識了活埋、吞玻璃、吃病死豬、炸褲襠等各種自虐式的影片。2017年11月,一條14少女曬懷孕的短影片引發了輿論的軒然大波,人們對快手口誅筆伐,一時間,快手式的土味成了“低俗”、“腦殘”的代名詞。

土味真的就等於低俗、腦殘?快手在知乎上有一段很有代表性的回答,大意是:都市人眼中怪誕,不過是在鄉村環境中長大的青少年天然的審美。

但在當時的輿論環境中,公眾關注的更多是短影片平台的責任及道德底線。而土味文化,也處於非常稚嫩的時期,甚至沒有人提起這個詞,因為這時的土味文化,其真實、淳樸的一面,往往為粗俗、誇張的表達方式所埋沒。

輿論監督的壓力,使得包括快手在內的短影片平台逐漸走上正途。各種無底線、博眼球的內容被清除後,那些真正有才藝、有特色的鄉村內容生產者也開始嶄露頭角。

艱難轉型期:土味IP向主流文化靠攏

走過了野蠻生長的時代,一些土味IP開始在暗中醞釀:Giao哥、雄鷹高飛、華農兄弟、王剛……

這一時期,一些“土味搬運工”的出現,也推動了土味文化的傳播。最典型是微博大V“土味老爹”和“土味挖掘機”,他們從各平台搜集土味內容,土味網紅更是他們的常客。這些搬運號甚至會對網紅進行包裝,兩者互利共贏的同時,土味內容生產者的IP感也進一步加強。

IP的出現標誌著土味文化開始步入成熟期。土味內容不再只是發布者的一時興起或刷存在感,他們已經能夠通過商業手段,給內容生產者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

今年10月,以“100種理由吃竹鼠”走紅網絡的華農兄弟前往北京參加西瓜影片Play,期間參加了第一次粉絲見面會,還收獲一名老外網紅——郭傑瑞作為合作搭檔。此行後的華農兄弟明顯更有運營意識了,送禮、拉票、直播、合拍,儼然成熟的新媒體人。

不過在此之前,華農兄弟也曾在鏡頭前手足無措,每每遇到接受採訪、直播、粉絲見面會這種場合,“緊張”就成了他們影片文案中最常出現的字眼。經歷相似的還有土味說唱歌手Giao哥,參加《中國新說唱》,卻連海選都沒過,被眾人當成笑柄。

一段時間裡,土味網紅也曾在“賣醜”與“賣美”之間苦苦掙扎。

不過,我們也看到了土味文化向主流文化靠攏的種種努力。無論是影片內容的選題,還是拍攝剪輯,再到後期推廣,這屆土味網紅正在變得越來越專業,也更加符合主流文化的審美。

成熟期的開始:主流文化的主動擁抱

土味文化的自我改造,為這股土味國潮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蓋上鋼印,配上音樂和濾鏡,在Supreme看似簡單粗暴的行銷中,其實也包含了品牌的良苦用心:對土味文化進行包裝,讓其以一種“另類潮流”的姿態出現在眾人面前。

隨著土味文化走出鄉村,走出短影片平台,其概念本身也在不斷外延。現在我們常說的土味情話、土味歌詞,已經找不到任何鄉村元素,更多是指一種接地氣的表達或是情趣。例如周杰倫的《不愛我就拉倒》,一句“哥的胸肌”,被看作是土味歌詞的典型。

這種概念的外延,其實也可以看作主流文化的一種主動融合——把土味文化中能被普遍理解的元素提煉出來,消化成大眾更願意接受的形式。

從野蠻粗放,到成為國潮,土味文化及其背後的中國鄉村,在與移動互聯網的風雲際會中,經歷了諸多沉浮。初心不改或是順勢而為,都是與主流文化博弈結果。

回過頭來看,“土”原本是個貶義詞,但如今的“土味”卻也帶上了“實在”“本分”等等積極的意思。在這場城鄉文化的交融中,一些偏見被打破,一些問題被正視。土味文化的滲透,或許也是對文化包容性的又一次提升。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