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嶽飛:英雄被質疑,“亂彈”歷史不能忍

中興諸將,誰是萬人英?身草莽,人雖死,氣填膺。尚如生。年少起河朔,弓兩石,劍三尺,定襄漢,開虢洛,洗洞庭。北望帝京。狡兔依然在,良犬先烹。過舊時營壘,荊鄂有遺民。憶故將軍。淚如傾。

這是南宋文學家劉過悼念嶽飛的詞——《六州歌頭·題嶽鄂王廟》的上闕,寥寥數語總括嶽飛一生,寫盡他的冤屈與哀榮,卻寫不盡南宋民眾對他的深深懷念。

中華千年,將星閃耀,有開疆拓土彪炳史冊者,有智勇雙全天下無敵者,有激流勇進力挽狂瀾者……但被尊為一代“武聖”的卻只有關羽和嶽飛。武者,武藝高強,能征善戰也;聖者,忠義兩全,品性高潔也。

然而,歷史的車輪駛入21世紀,網絡中卻升騰起重重迷霧,所謂“嶽飛秉性暴虐”“嶽飛北伐實為貪功冒進”“秦檜才是忠臣”等言論大行其道,真?偽?亂花漸欲迷人眼,英雄轉身變惡魔,這樣的“亂彈”歷史讓人憤怒,令人窒息。

下面我們來聊聊這位“被誤解”的英雄。

亂世出英雄”是一句很難駁斥的至理名言。一方面,在命若螻蟻的亂世裡,生存的目標總能激發人的巨大潛能,另一方面,失去了既有秩序的社會猶如一潭被迅速攪動的湖水,原本固化的階級(階層)在日益擴大的裂隙中加速流動,於是一些英雄或英才應運而生。

嶽飛誕生、成長的北宋末年,就是一個政治腐朽、災禍連綿的時代。雖然結束了前朝的分裂局面,但終其一朝,北宋始終面臨強敵環伺、戰亂頻仍、內外交困的威脅。嶽飛不幸,身處這樣一個亂世;亂世有幸,造就一個以保國護民為己任的軍中戰神。

嶽飛的曾祖父嶽成、祖父嶽立、父親嶽和,都以種田為生,屬於平民階層。嶽飛出生時,嶽和夫妻已近不惑之年,之前有過四個男孩,不幸都夭亡了,膝下只有一個五六歲大的女兒。在嶽飛之後,姚氏還生了一個男孩,取名嶽翻。一家數口僅靠嶽和一人耕田過活。

那個年月,官府賦稅沉重,豪強任意侵佔土地,再加上水災、旱災、蝗災等自然災害不斷,在天災人禍的雙重打擊下,農民的生活日益困苦,嶽和一家的生活也只能勉強維持。

英雄的“文”

嶽飛出身農家,除了父母最初的家教,他在少年時期有沒有受過系統、良好的文化教育?目前沒有權威史籍可以說明這個問題。

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嶽飛出身貧苦,少年時代缺乏入學讀書的條件,一切全憑自學,他的文化程度是在進入社會以後逐步提高的。

也可以認為,雖然嶽飛出身農家,但父親嶽和經常周濟別人,家庭經濟條件還不至於讓孩子讀不起書;宋代以文治國,教育發達,為平民子弟設有大量私塾、村塾、冬學等私學,嶽飛少時可能接受過某種私學教育。

不論事實究竟如何,無異議的是,嶽飛少時天資聰穎,勤奮好學。

通過堅持不懈的學習,嶽飛不僅奠定了未來治軍打仗初步的理論基礎,而且有了儒家思想的底蘊,重義輕利的素質、忠君愛國的品格開始形成。

在眾多的歷史人物中,他景仰崇拜的人很多,其中以關羽、張飛、諸葛亮和司馬光等人為最愛。關羽、張飛勇武忠義;諸葛亮“開誠心,布公道”,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生淡泊寧靜;司馬光倡導“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盡忠以事君”“德勝才謂之君子”……這些品質在成年後的嶽飛言行中都有鮮明的體 現。

英雄的“武”

年少的嶽飛勤學文化,更愛練武。河北西路因地處宋遼邊境,民間憂患意識強烈,民風尚武。嶽飛是個練武的好苗子,從八九歲起就參加田間勞動,體質優良。

尤為可歎的是,他天生神力。史載,嶽飛“未冠,能引弓三百斤,腰弩八石”

嶽飛的外祖父姚大翁十分欣賞這個外孫,認為他天賦異稟,將來必成大器。嶽飛11歲時,姚老先生出面請來本縣知名槍手陳廣,教授嶽飛武藝。嶽飛虛心求教,刻苦用功。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嶽飛槍法出師了,而且比師傅陳廣更勝一籌,一時打遍全縣無敵手。

英雄輝煌的一生

在宋金約定聯合攻遼(史稱“海上盟約”)後,宋廷忙於鎮壓起義,征遼也屢戰屢敗。就在宋軍二次進攻前後,也就是宣和三年,河北西路首府真定府新上任一位進士出身的知府,名叫劉韐。在得知宋軍再次失利的消息後,考慮到真定府臨近析津府,為防遼軍借機南侵,劉韐當機立斷下令臨時招募一批軍士,充當“敢戰士”,以備抵禦遼軍。

官府招募“敢戰士”的文告貼到了相州湯陰縣城。嶽飛此時正在家中為前途憂心,看到榜文後,心有所動,回家與父母家人商量。經過一番爭論,家人見其心意已決,便不再勸阻,只是鼓勵他安心投軍,為國盡忠,無須記掛家中瑣事。於是,嶽飛辭別家人,北上真定府投軍,邁出了軍旅生涯的第一步。

下面一起看看嶽飛一生中的“重要時刻”。

投軍抗金 初露崢嶸

建康元年,北宋已經走到了滅亡的前夜。金軍為了麻痹宋朝的君臣,一面佯裝議和退兵,一面繼續攻城奪地,迫使宋朝步步屈服。徽、欽二帝對金人一味卑躬屈膝,隻知跪求和議,卻不料妥協投降最終換來的竟是生不如死的“階下囚”命運。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一大批忠君愛國之士在國難之時挺身而出,形成了浩浩蕩蕩的抗金洪流。嶽飛也在此時第三次投軍從戎,奮勇殺敵,猶如一把利刃在抗金戰場上開始閃爍耀眼的光芒。

渡河北上 屢折不撓

康王趙構在南京應天府即皇帝位,改元建炎,南宋肇始。金國佔領區的宋人翹首南望,盼望新朝能夠救他們於水火,南渡的宋將希望新朝下令北上與金人決戰,早日收復故土。

然而,令他們大失所望的是,統治者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投降主義路線,北上抗金不過是他們掩飾自己苟安的幌子而已。年輕的嶽飛追隨抗金力量,一路披荊斬棘,屢立戰功,贏得了宗澤、張所等大將的青睞,卻也因為自己的“意氣用事”險些丟了性命。

收復建康 建功江南

建炎三年秋,金軍兵分數路分別從山東、陝西、江東、湖湘等地再度大舉南侵,妄圖一舉消滅南宋,統一中原。儘管宋高宗等南宋統治者畏金心理嚴重,隻知向南逃跑,但忠貞愛國的南宋將士始終堅守在江淮地區,大江南北人民不分貧富、無論貴賤紛紛起來反抗,金軍在江南逐漸陷入了“人民戰爭”的包圍。

在殘酷的抗金鬥爭中,嶽飛飛速地成長,戰法愈益成熟,意志愈益堅定,很快成為威震四方、獨當一面的嶽家軍統帥。

反對議和 功高震主

紹興七年,南宋的對金政策再次發生重大變化,這一變化不僅來自朝廷內部,而且也與金人改變對南宋的政策密切相關。

對於宋高宗進行的紹興和議,南宋統治集團迅速撕裂為水火不容的兩大陣營,主和者與金人暗通款曲,主戰者犯顏直諫,百般堅持。嶽飛與宋高宗,兩個政治信仰完全不同的人開始從“君臣同心”逐漸走向分裂。

北伐中原 功虧一簣

紹興十年,是宋金對決的關鍵一年,也是充滿戲劇性的一年。這一年,金人毀約南侵,直接導致了完顏宗弼與嶽飛之間的一次正面較量。嶽飛率嶽家軍主力,在郾城以及穎昌兩地與金國的完顏宗弼所率領的親軍展開決戰,金軍大敗。嶽飛英雄忠烈的一生以及他的軍事才能在這次北伐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現。

與此同時,宋軍在其他戰線上也捷報頻傳,在戰略態勢上逐漸由守勢轉為攻勢。完顏宗弼不禁哀歎“自我起北方以來,未有如今日之挫衄”。他率軍退縮至開封附近,一面做最後的抵抗,一面準備盡棄輜重,渡河北撤。

然而,轉眼之間風雲突變,一心求和的宋高宗連發十二道班師詔,命令嶽飛“措置班師”,中原收復在即的大好形勢就這樣輕易被葬送了。

千古奇冤 後世流芳

郾、穎大捷後,宋金戰場上出現了奇特的一幕,打了勝仗的宋軍不斷後退,收復的土地拱手相讓,而原本失敗的一方——金軍卻節節進逼,重新佔領一座座失去不久的城鎮。

戰場之外,完顏宗弼野心勃勃地厲兵秣馬,試圖進行最後的軍事冒險;高宗、秦檜君臣正在苦心孤詣地研究如何削奪大將們手中的兵權;駐守鄂州的嶽飛雖遭冷落卻須臾不敢忘憂國,仍然枕戈待旦,緊盯前線敵情,渾然不知自己已經身在他人的陰謀算計當中。

評價歷史人物需要將其還原於當時的歷史背景之下才算客觀。南宋與金國是兩個獨立的國家,金國對南宋的戰爭是赤裸裸的侵略,國難當頭,民族危亡,需要有人鐵肩擔起挽救民族命運的使命,而嶽飛無疑就是那個力挽狂瀾的英雄。

嶽飛之所以為後世景仰,是因為他的所作所為皆出於“公”,他所盡忠的是國家,他所踐行的是用自己的熱血和生命去收復故土、拯救民眾免遭屠戮。

與之相比,宋高宗、秦檜額頭上都刻著一個大大的“私”字,他們不惜出賣國土與尊嚴,不惜踐踏百姓的生命和財產,不惜冤殺大將編造歷史,說到底只是為了自己的那一點苟安和富貴。

時光荏苒,歷史走到今天,打開互聯網,嶽飛也像其他話題人物那樣重新被認識、被評價、被質疑、被褒揚。清者自清,濁者自濁,有人類的地方就有爭議,但總有一些亙古不變的東西,比如我們頭頂的星空和賴以生存的價值觀——忠誠、英勇、無私、仁愛。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