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宋朝人過端午,不賽龍舟,不飲雄黃

宋朝人過端午,不賽龍舟,不飲雄黃,卻另有一番熱鬧景象。市民無論貧富,都在家門口種植艾草、蒲葦、蜀葵,在這些植物上懸掛糖果、粽子和五色紙錢,搞得跟聖誕樹似的,活活把一個端午節過成了聖誕節。

一說端午節,我們都會想到吃粽子、賽龍舟、飲雄黃酒。好像這些習俗根深蒂固,歷史悠久,自從屈原死後,就是端午節標配似的。

吃粽子的歷史確實悠久,至少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以前。但是,賽龍舟和飲雄黃都談不上悠久,都是最近幾百年來才冒出的“新風尚”。假如我們回到宋朝過端午,絕對見不到龍舟比賽,也不太可能喝得到雄黃酒。

朋友們可能會提意見了:不對啊,白娘子第一次在許仙面前現原形,把許仙嚇得休克,不就是因為端午節誤飲了雄黃酒嗎?白娘子和許仙的故事不就是發生在宋朝嗎?

沒錯,戲曲《白蛇傳》和經典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裡確實有端午飲雄黃這麽一個橋段,但這個橋段在宋朝話本裡可沒有出現。大家可以翻翻南宋後期成型的話本《西湖三塔記》,那白娘子簡直就是一女流氓,跟許仙(本名“奚宣讚”)剛見第一面,就把前一個情人剖腹剜心,後來玩膩了許仙,又想把許仙殺掉,整個故事裡根本沒提端午節,更沒提雄黃酒。為啥不提雄黃酒呢?因為宋朝還沒有嘛!

宋朝人過端午,不賽龍舟,不飲雄黃,卻另有一番熱鬧景象。

首先,宮裡非常重視端午節,從五月初一開始,太監和宮女們就開始準備粽子、糖果、鮮花、艾草、菖蒲,用這些東西裝飾后宮。那時候的粽子並不僅有三角粽、四角粽、竹筒粽這些常見造型,還能裹成或者拚成小船、寶塔、龍鳳、獅子、老虎等樣子,樣式巧妙,時稱“巧粽”。巧粽下鍋煮熟,還要掛到石榴樹上,掛到假山上,掛到用艾草、竹子和鐵絲扎成的飛禽走獸上,成行成列地擺在宮殿前面和禦花園走廊裡,時稱“插食盤架”。

宋朝慣例,每年五月初一起,翰林學士和在京城居住的命婦都要給后宮撰寫“端午帖子”,到端午節那天,張貼或者懸掛在皇宮各處。這些帖子通常是一首詩,可以五言,也可以七言,文辭華美,寓意吉祥。南宋初年,李清照在杭州居住,曾經為宋高宗的皇后寫過一首五言的端午帖子:“意帖初宜夏,金駒已過蠶。至尊千萬壽,行見百斯男。”她的意思是說,端午佳節已到,養蠶時令已過,恭祝皇上萬壽無疆,恭祝皇后多給皇上生兒子。你看,都是吉祥話。

端午帖子遞上去,皇帝不能白收,要給大臣和命婦賞賜禮物。都賞賜些什麽禮物呢?“細葛、香羅、蒲絲、艾朵、彩團、巧粽之賜。”(《武林舊事》卷3《端午》,下同)細密的葛布、芳香的絲綢、用蒲草剖的纖維、用艾草扎的花朵、五彩繽紛的米團,以及造型精巧的粽子。總而言之,都是應時應令的端午禮品。

宋朝老百姓過端午,比宮裡還熱鬧,比宮裡還好玩。“市人門首,雜植艾、蒲、葵花,上掛五色紙錢、排飣果粽,雖貧者亦然。”市民無論貧富,都在家門口種植艾草、蒲葦、蜀葵,在這些植物上懸掛糖果、粽子和五色紙錢,搞得跟聖誕樹似的,活活把一個端午節過成了聖誕節。

如果住處逼仄,門口沒有空地種植艾草和蒲葦,那就“鋪陳於門首”,“釘艾人於門上”,“以粽子、五色水團、茶酒供養。”(《東京夢華錄》卷8《端午》,下同)把艾草和蒲葦扎成的小人斜插在門環上,然後在門口擺一張供桌,用粽子、米團、香茶、美酒作為供品,祈禱上天賜予吉祥,下半年風調雨順,沒病沒災。

北宋開封人過端午,親戚鄰居之間還要互送禮品,“香糖、果子、粽子、白團、紫蘇、菖蒲、木瓜,並皆茸切,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謂之端午節物。”準備糖果、乾果、水果、粽子、糯米團、紫蘇、菖蒲、木瓜,全部切碎,拌上香料,用梅紅色的小木盒裝起來,作為節禮。

現在江南農村過端午,門環上必插一束艾草,有的再摻一些蒲葦和桃枝。宋朝江南則習慣用鐵絲把艾草扎成老虎形狀,時稱“艾虎”,放在大門外,虎頭對著街巷。我們知道,在中國傳統文化裡,艾草能祛病,老虎能辟邪,有這隻艾虎鎮守家門,百毒不侵,百邪不入。

宋朝市面上還出售一種小飾品,是用碎布拚成的小香包,外面繡著蜈蚣、蚰蜒、小蛇、蠍子、蜘蛛等五種毒蟲,裡麵包著一片艾葉,用簪子串起來,插在發髻上,行動之間,有如百神護佑。

查北宋風俗文獻《歲時雜記》,宋朝小朋友端午節上街,更是全副武裝:頭上插艾,臂上纏索,腰系道理袋。臂上纏索,纏的是“合歡索”,用彩色絲線編成,纏在胳膊上;腰系道理袋,那“道理袋”是用紅線摻白線編的小荷包,荷包裡裝上一小把稻子和一顆李子,有稻有李,諧音“道理”。腰帶上幹嘛要系道理袋呢?為的是一年都交好運氣,時時處處都能碰到講道理的人,不至於被蠻不講理的笨蛋加混蛋氣壞身體。

宋朝人過端午是要喝酒的,男女老少都喝,但那酒不是雄黃酒,而是菖蒲酒。把菖蒲的種籽曬乾,磨成粉,泡到黃酒裡,味道酸澀,並不好喝。但再不好喝,也比雄黃酒強得多。

我們知道,雄黃是一種礦物,主要成分是二硫化二砷,在開採和提煉的過程中,還會混入其它成分,包括汞和砒霜。砒霜有劇毒,汞有毒,二硫化二砷有微毒,它們三者組成的天然礦物雄黃不可能沒有毒。也正因為它有毒,所以才能以毒攻毒,嚇跑傷口上的細菌、潰瘍中的病毒、家門口和床底下肆虐的蚊蟲和毒蛇。

明清時期,人們發現雄黃有止癢、消腫和驅蟲的功效,而端午節恰逢氣象炎熱、毒蟲盛行,所以開始用雄黃泡酒,喝一口,抹兩口,洗洗手,泡泡腳,希望用這一招兒來祛病消災。實際上,雄黃以毒攻毒的藥性很不明顯,副作用卻非常大,宋朝雄黃酒尚未流行,值得慶幸。

至於我們現代人,為了健康,請遠離雄黃酒,不要用雄黃酒洗手泡腳,更不要用這種有毒的粉劑在孩子小臉上畫老虎或者寫“王”字。

李開周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