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程實:加速而至的數字人民幣時代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程實、高欣弘

  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史無前例地提及“數字”十次,意味著建設數字中國已經成為中國經濟遠景規劃的重要目標。為打造數字經濟新優勢,我國經濟發展不僅需要關注數字化生產力的提升,還需推動生產關係的全面進化,而貨幣體系的革新即是一系列生產關係變化的起點。自2020年4月數字人民幣的首個試點應用場景落地,其推廣速度與廣度大幅超出市場預期,目前已累計向公眾發放1.5億元。我們認為,當前數字人民幣已進入衝刺階段,將在時間和空間多維度加速服務於數字中國的建設。第一,時間提前。數字人民幣成為今年兩會熱詞,並被列入多地政府工作目標。2月北京冬奧場景提前布局,某種程度上已滿足此前要求的“四地一場景”閉環測試,正式落地時間或近在咫尺。第二,物理空間壓縮。安全便攜是存放數字人民幣的首要考慮,數字人民幣在物理形式上將盡可能樸素務實,在符合中國金融理性的方向上全速推進,可視卡和可穿戴設備芯片錢包等或隻作為特定場景補充。第三,虛擬空間拓展。近日央行數研所基於我國首個自主可控的區塊鏈軟硬體技術體系“長安鏈”,加快推進數字人民幣的企業應用,體現出數字人民幣的功能定位將不止於替代M0,更旨在為企業間的互信支付與升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展望未來,數字人民幣全程可追溯的特性與區塊鏈耦合,可編程性則為5G、AI等數字化技術的運用與疊加拓展了空間,或將重構數字經濟世界的交換體系,激發數字經濟的新一代潛能。

  數字人民幣向內蓄力,“線上+線下”鋪設數字時代金融基礎設施。2020年4月,數字人民幣的首個應用場景在蘇州落地,以交通補貼的形式發放給蘇州相城區各區級機關、事業部門和直屬企業員工。經歷6年研發,數字人民幣終於迎來向全民推廣的落地階段。自2020年10月深圳羅湖首次開展數字人民幣紅包試點後,央行已在蘇州、北京、成都以及深圳福田、龍華區多地累計派發紅包達1.5億元。而2020年11月,數字人民幣再次新增上海、長沙、海南、青島、大連、西安六地試點,加速提升試點的地域廣度與試驗深度。其中,海南作為自由貿易港,具有金融開放與資金自由流動的獨特優勢,試點或將拓寬至跨境貿易的場景測試。我們認為,數字人民幣的推廣過程呈現出循序漸進、兼容並包的特徵,不僅在發行環節以“發紅包”形式提升市民參與感,在流通場景中也充分考慮數字時代的用戶需求。一方面,數字人民幣推廣從最初的加油站、超市等純線下場景逐步走向“線上+線下”融合。自蘇州“雙十二”試點引入電商場景後,數字人民幣線上推廣層次日益豐富,據不同銀行錢包的適配性,可在美團、滴滴、嗶哩嗶哩等多個互聯網場景使用,利用互聯網“導流”提升數字人民幣的用戶轉化率。另一方面,數字人民幣錢包形式多樣,可嫁接但不依賴於智能手機和網絡。從最早出現的手機內測應用軟體,到手機SIM卡、可視卡、可穿戴設備等硬體錢包,數字人民幣體現出“中心化發行,市場化流通”的思路,由央行和指定運營機構共同開發普惠的錢包生態平台。

  數字人民幣向外開放,區域性合作推動全球數字貨幣體系規則制定。相較在國內數字人民幣的穩步審慎推進,以覆蓋小額支付場景為先,在“外循環”中則將做出更大膽、更具挑戰性的嘗試,同時也考慮批髮型央行數字貨幣的試驗與應用。近日,人民銀行數研所發布了與香港金管局、泰國央行和阿聯酋央行共同發起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研究項目的聲明,提出“進一步研究分布式账本技術,實現央行數字貨幣對跨境交易全天候同步交收結算,便利跨境貿易場景下的本外幣兌換。”在央行數字貨幣橋中,由於各國可能采取不同的底層架構與技術路線,如何實現跨境支付的同步交收,除了技術上的適配問題,還將面臨法律法規、業務差異等多重挑戰。這也和我國“雙循環”的新時代內涵相吻合,數字人民幣在“內循環”中的推進中充分考慮我國實際國情,與我國傳統金融機構、商戶、互聯網平台深度合作,將發行環節與交易場景全面融合,激發數字內需的釋放。而在“外循環”中則更加包容開放,在謀求共識的基礎上與合作各方探索各種可能方案,推動全球金融基礎設施的更新換代,積極參與以CBDC為基礎的新型跨境支付體系的規則制定。

  數字人民幣衝刺進行時。隨著涉及專利的漸次公布和試點範圍的相應擴大,數字人民幣雛形已現,市場對其認知也隨之清晰。然而我們認為,相較諸如Libra、比特幣等其他類型的數字貨幣,數字人民幣是一項具有獨創型的試驗。在全球數字貨幣競爭日趨激烈的情境下,數字人民幣已進入衝刺階段,將在時間和空間多維度加速服務於數字中國的建設。第一,落地時間或將提前。去年央行官方表述提及,“數字人民幣將先行在深圳、蘇州、雄安、成都及未來的冬奧場景進行內部封閉試點測試,正式推出尚無時間表”。由此,市場普遍預期數字人民幣將在2022年冬奧期間或之後全面落地。然而,在今年年初的地方兩會中,數字人民幣被列入2021年的多地政府工作計劃。此外,2 月 6 日,北京圍繞冬奧消費全場景,主辦了“數字王府井,冰雪購物節”數字人民幣試點活動,某種程度上提前布局了冬奧的數字支付場景。因此從時間線上,數字人民幣的推出時間表可能大幅提前。第二,物理空間壓縮。在近期試點中數字人民幣硬錢包和可穿戴設備芯片錢包成為熱門話題,也引發市場對於數字人民幣推動硬軟設備更新換代的高期待。但我們需要認識到,可穿戴手環等硬體錢包只可作為數字人民幣在特定場景下的的補充,其主形式仍要以安全便攜為首要考慮,即在保證我國技術自主可控前提下與智能手機融合。目前,我國在手機內置安全芯片的研發實力仍相對不足,基於NFC生態的安全芯片實現國產化改造的難度較大,而我國5G超級SIM卡已能採用我國自主研發的金融級安全芯片。由此,數字人民幣在物理形式上將盡可能樸素務實,在符合中國金融理性的方向上加速推進,通過手機SIM卡實現“碰一碰”以及應用軟體在線支付或是最主流的數字人民幣交易形式。第三,虛擬空間拓展。央行將數字人民幣的主要功能定位為替代M0,覆蓋日常小額支付場景。但從長遠角度看,如何與區塊鏈全程可追溯的特性結合,從而解決企業之間的支付與互信問題也將成為數字人民幣的使命。 3 月 1 日,北京微芯區塊鏈與邊緣計算研究院與中國人民銀行數字貨幣研究所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基於我國首個自主可控的區塊鏈軟硬體技術體系“長安鏈”,推進數字人民幣企業應用。數字人民幣的推出並不止於對個體支付領域的改造,而更意在新型金融基礎設施的搭建,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數字經濟培育壯大新動能。

  數字人民幣時代的開啟標誌著數字化遷徙的起點,重點關注新優勢新業態。雖然計算機、智能手機以及網絡技術的普及已初步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與消費習慣,但數字經濟並非是單純的產業革命,它革新了價值創造的方式,再定義了價值分配的過程,因此與植根於傳統實體經濟的舊思想、舊秩序以及舊階層存在顯著矛盾。互聯網平台經濟是一項成功的數字化試驗,而如今人類社會要從物理世界向數字世界遷徙,則不僅需要生產力的提升,更需要生產關係的全面進化。今年兩會中,多位政協委員提交了“加強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提案,也意味著數字經濟已經由專注生產力提升進入生產關係重塑的階段。5G、AI、雲計算等數字化技術從連接人到連接萬物,帶動數字經濟全流程升維,區塊鏈則以其不可篡改性實現機制上的高度信任,成為數字化整體遷徙的制度保證。在數字化技術的革新下,我們將看到大量原生可追溯的數字資產誕生,而傳統信用貨幣體系卻並不具備對接交換的數字化能力。數字人民幣應運而生,其全程可追溯的特性與區塊鏈耦合,可編程性則為數字化技術的運用和疊加拓展了空間,或將重構數字經濟世界的交換體系,激發數字經濟的新一代潛能。

  (本文作者介紹:工銀國際研究部主管,首席經濟學家。研究領域為全球宏觀、中國宏觀和金融市場。)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