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給冷氣機一顆「強勁的心臟」

格力電器環境模擬實驗室。南方日報記者 吳偉洪 實習生 楊燁鋒 攝

打開格力電器環境模擬實驗室的大門,一陣寒風奪門而出,讓人不禁打了個冷戰。實驗室內白茫茫一片,冷氣機覆蓋著一層厚厚的雪,溫度顯示屏顯示:零下24℃。走進另一個房間又瞬間暖和舒適,室內溫度大約25℃。「通過模擬極端氣象,不斷實驗,完善冷氣機的製冷製熱能力。」格力電器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胡餘生介紹,單是這樣一個小太空投入便達上千萬元。

2015年,科技部公布第三批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名單,珠海格力電器位列其中,「冷氣機設備及系統運行節能國家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國重實驗室」)在我國製冷行業一枝獨秀。加上2008年和2009年獲批組建的國家企業技術中心和國家工程中心,從產業化到工程化再到底層基礎研究,格力建成覆蓋全產業鏈的創新技術平台。

以國家重點實驗室為平台,格力通過自主研發、產學研合作等,在冷氣機核心技術上逐一攻克關鍵領域的技術難題。

破解超低溫製熱難題

2018年1月,格力拿下美國水牛城溫德姆酒店項目,項目冷氣機總冷量約600冷噸,成功的關鍵是格力解決了極寒地區冷氣機無法制熱的問題。

「格力Ultra Heat系列超低溫製熱多聯機組,實現了在零下25℃的環境下仍可以保持100%製熱量。」胡餘生說,零下18℃是主流冷氣機製熱的分界線,部分冷氣機在零下18℃的室外環境溫度下製熱能力衰減超過50%,有些甚至因溫度過低而無法運行,「格力正好解決了這些問題」。

為何這一多聯機組可突破高寒地區冷氣機製熱的極限?「壓縮機是冷氣機的心臟。」胡餘生解釋,格力冷氣機強勁「戰鬥力」的關鍵在於自主研發的三缸雙級變容積比壓縮機。2017年,格力超低溫製熱多聯機獲得全球首張超低溫製熱證明。

這只是國重實驗室成果的冰山一角。2015年國重實驗室建立後,針對製冷冷氣機領域基礎研究薄弱、冷氣機系統整體能耗較高的問題,制定了冷氣機設備關鍵部件研究、中央冷氣機系統運行節能研究、冷氣機系統多能源綜合利用研究等研究方向。圍繞這些方向,國重實驗室實現多項技術突破。例如,2017年格力得標美國鳳凰世貿中心的光伏冷氣機,這是目前全美乃至全球最大的光伏冷氣機項目。

「國重實驗室圍繞冷氣機整體的各個部件進行更加全面的基礎研究。」胡餘生說,這些基礎性研究為創新產品的研發奠定了基礎。

搭建聯繫行業力量的橋樑

國重實驗室的主要任務是面向社會和行業未來發展的需求,開展基礎研究和共性技術研究。如何實現這一任務,格力在實驗室成立之初給出答案:計劃通過5年時間打造成為國際一流水準的研究機構,成為行業可持續創新發展的支撐平台。

「建設思路是集中行業優勢資源,突破基礎研究中的瓶頸。」胡餘生說,內部集中力量突破,外部聯合行業專家做基礎研究,這一模式已經成為常態,「國重實驗室成為聯繫企業、高校、研究機構的重要橋樑」。

格力注重自主研發,國重實驗室成立後,到2017年累計投入超3億元用於大型儀器設備購置和實驗室建設,建有研究院、技術開發室、技術中心,涵蓋暖通製冷、機電、流體機械等。在家用製冷產品、商用製冷產品、電機、壓縮機、電子元器件等領域均有高水準的學科帶頭人。

「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相比,研究基礎相對薄弱。」胡餘生表示,實驗室一方面建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後科研工作站等,另一方面,每年面向外界發布10—20個開放課題,以競選的方式聚合科研力量。

基礎研究決定企業走多遠

在半消聲實驗室內,胡餘生與其他研究人員圍著一台正在運行的三缸雙級變容壓縮機,通過人耳聽和感測器記錄結合的方式,進行減振、降噪實驗。

「基礎研究決定了企業的深度和底蘊,決定企業能走多遠。」胡餘生說,重大科技突破、產業變革一般從基礎研究起步,然後轉化為應用和產品。基礎研究落後,應用和產品也將落後,最終又在市場落後。

冷氣機行業最初的發展模式是組裝。2001年,格力試圖購買日本的多聯機技術,但遭到拒絕。正是這樣的尷尬讓格力逐步走上技術自主創新之路。

通過10多年的發展,格力組建了1.2萬餘名科研人員,開發出24項「國際領先」技術,累計申請專利38925項,獲得授權專利22975項,每年科研投入超過40億元。

面對新一輪改革開放,格力國重實驗室積極參與廣東經濟由高速發展向高品質發展的轉型進程。「基礎研究是轉型發展的關鍵。」胡餘生說,未來格力將繼續聚焦核心部件研發,將原有核心技術優勢輻射到智能裝備、新能源、新一代資訊技術等領域,在機床、機器人、晶元等國家戰略核心產業持續進行人才培養和技術深耕,力求攻克「卡脖子」的技術瓶頸。

南方日報見習記者 張子俊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