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貝爾面神經麻痹重症早期行神經減壓術利於恢復

貝爾面神經麻痹也稱貝爾面癱(Bell Palsy),又稱特發性面癱,簡稱稱面癱,是以顏面表情肌群的運動功能障礙為主要特徵的常見病,根據面神經麻痹引起的損害所發生的部位不同,可分為中樞性面神經麻痹和周圍性面神經麻痹兩種。病損在面神經核以上至大腦皮層中樞之間,即為一側皮質腦乾束受損時稱為中樞性或核上性面神經麻痹;面神經纖維發生病變所造成的面癱稱為周圍性(即核性或核下性)面神經麻痹。

由局部損傷或炎症所引起的面神經麻痹以及單純性面神經損害所造成的麻痹稱為貝爾氏(Bells)麻痹。貝爾氏麻痹是指臨床上不能肯定病因,不伴有明顯的其他體征或癥狀的單純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痹。發病突然,發病前一般無先兆癥狀,常在晨起時發現有面癱癥狀,多單側發生,個別為雙側發生。

近日,中國醫科大學航空總醫院神經外二科王林主任為一位貝爾面神經麻痹患者成功手術。患者左側貝爾面神經麻痹2個月,藥物治療及中醫針灸一直沒有好轉,經熟人介紹來到航空總醫院就醫,無法抬眉,眼瞼閉合不全,鼓腮漏氣。王林主任經檢查確診貝爾氏(Bells)麻痹,行面神減壓術,手術很順利,術中發現面神經水腫明顯,術中減壓充分,術後予以預防感染、脫水、擴血管、激術、營養神經等治療,術後癥狀較術前明顯改善,切口癒合良好,已出院。出院後遵醫囑繼續藥物治療和康復鍛煉。

貝爾面神經麻痹在腦神經疾病中較為多見,青壯年多發,部分病人發病前數日有同側下頜角、耳內、乳突區痛疼。發病前常有面部受涼、受風吹等誘因,多數病人於晨起洗漱時突然發現面頰動作不靈或歪斜,表情不自如,前額紋消失,眼裂開大、鼻唇溝平坦、口角下垂等。早期病理改變主要為面神經水腫和不同程度的髓鞘脫失,在莖乳孔內和面神經管內最明顯,嚴重者可表現為軸索變性。發病可能與面神經管解剖結構有關,面神經管是一狹長的骨性管道,如果岩骨發育異常,面神經管可能更為狹窄。當面神經因炎症發生水腫時營養神經的血管受到擠壓而導致血液循環不暢或受阻,面神經得不到足夠的營養而發生功能障礙。

貝爾面癱發病的外在原因未明。有人根據其早期病理變化主要為面神經水腫、髓鞘及軸空有不同程度的變性,推測可能因面部受冷風吹襲,面神經的營養微血管痙攣,引起局部組織缺血、缺氧所致。多數人認為,貝爾麻痹可能與病毒有關,如:帶狀皰疹病毒、I型單純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EB病病毒、柯薩奇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等。也有認為可能是一種免疫反應,機體免疫力降低、一過性免疫缺陷、自體免疫反應等引起。

貝爾面癱發病後進展迅速,可於數小時內或1-2日內達到面癱最大程度。而臨床表現取決於病變部位,如果病變在乳突孔附近,表現為完全性面癱;如果病變部位更高,在鼓索與鐙骨肌之間,除完全性面癱外,可有味覺異常或喪失以及涎腺分泌障礙。如果波及支配鐙骨肌的神經分支,可出現聽覺過敏。病變波及膝狀神經節,可出現外耳道皰疹,並有耳廓及外耳道感覺遲鈍及劇痛。如果病變波及經過膝狀神經節岩大神經,還可出現淚腺分泌障礙。如果病變在腦橋與膝狀神經節之間,感覺與分泌功能障礙一般較輕。如果波及聽神經,可有耳鳴眩暈。

早期治療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消除面神經的炎症和水腫,後期治療在於促進神經機能恢復。早期首選藥物治療,包括抗病毒藥物、擴血管藥物、激素類藥物、脫水劑、維生素B類藥物以及神經營養葯等,如果治療一周後沒有明顯改善,或癥狀逐漸加重,應抓緊時間進行面部肌電圖檢查,最佳檢查時間是面癱後21天左右。如果癥狀特別重,1-2周也可做面部肌電圖檢查,根據面部損傷程度,面癱一周內面神經變性超過90%以上者,通過藥物治療完全恢復的可能性較小,建議早期手術才能有利於面癱的恢復,減少併發症的發生。完全性面癱面神經電圖和面神經興奮實驗提示為不可逆病變者,應及時早期做面神經減壓術,在1-3月內行面神經減壓術面神經功能的恢復可達85%以上。發展到晚期,神經可能會受到嚴重損傷,手術往往效果不佳,恢復較慢。(東方紅星 文/李烈)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