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疫情時期的兒童心理防護,家長應該怎麽做

文章來自“科學大院”公眾號

作者:孟廣騰 李琦 劉勳

新年伊始,新冠病毒打亂了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在這場疫情面前,整個社會都進入了應激狀態。

各地中小學還沒有明確的開學時間,孩子在家已經度過一個超長的寒假。在做足病毒防護的同時,家長要特別關注孩子們的心理狀況,同時更要關注和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

為了孩子順利度過這一特殊時期,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做起:

講解科學的防疫知識

人們對於疾病的恐懼往往是由於對疾病的不可控造成的。事實上,國家衛健委持續更新的新冠肺炎診療方案已經為我們提供了比較細致科學的指導。孩子在家中可能不會主動關注相關的信息,家長應將疫情相關的科學知識講解給孩子,在認知上增強孩子的“免疫力”。

首先,根據已有的科學信息,向孩子介紹疫情的發生及進展情況,和孩子一起列出疫情期間的具體做法,例如,勤洗手、多喝水、進行室內運動、外出後消毒等,孩子在執行相應行動的同時也能夠意識到這些行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減少無謂的恐懼和焦慮情緒。

其次,除必要的醫學和生理知識以外,家長可以借此機會和他們探討有關價值觀的內容。孩子們需要認識到生命的無常,並且學會坦然面對,這是一生的功課;關注自己和家人的身體健康,沒有什麽比健康更重要,重視強健體魄;敬畏自然,生態、自然和環境的維護不僅關係到地球的命運,而且關係到我們自身的命運;學會珍惜與感恩,珍惜自己習以為常的幸福,好好愛自己、好好愛他人;了解全國上下齊心協力為抗擊疫情所做出的努力和犧牲,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樹立民族自豪感和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關注孩子的心理狀態

面對這場來勢洶洶的疫情、日益增加的數字,對於孩子來說,他們對不確定事件的敏感性高,心理調節機制不成熟,更容易出現焦慮、抑鬱情緒。在這樣一個特殊時期,孩子更需要家長幫助他們理解現在發生的事情,降低他們對未知變化的焦慮和恐懼。

家長應關注孩子認知、情緒和行為等三個方面的狀況。認知方面,孩子在家玩手機或平板時間變長,回到書桌前學習、寫作業時可能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情緒方面,孩子的言語或表情可能表達出害怕、恐慌、擔心、憤怒、煩躁等情緒;行為方面,兒童可能出現頻繁哭鬧,青少年可能出現做噩夢、睡眠差、行為衝動等。

輕度的應激反應屬於正常現象,不會影響孩子的日常生活;中度應激反應會引發身心反應症狀,比如失眠、脾氣暴躁、做噩夢等,一般一周內症狀會消失。如果孩子反應過度,幾周都鬱鬱寡歡,那麽家長要高度關注。必要時候可以去醫院尋求幫助。

一方面,孩子的能力有限,他們表達情緒的方式經常是本能的哭鬧和發脾氣。家長應盡量接納孩子的情緒,反覆耐心傾聽,引導正確的情緒表達,這有助於幫助孩子逐漸恢復平靜;如果父母不能耐心傾聽孩子,而是反駁甚至打罵孩子,往往只能升級孩子的負面情緒。

一方面,家長要調整好自身的情緒,避免在孩子面前過於緊張地談論疫情或表達憤怒不滿。家長在工作和陪伴孩子之餘,還應給自己抽出一部分時間進行休閑娛樂。

此外,與孩子在家中開展一些親子活動,通過電話、網絡與親朋好友進行聯繫,增強聯絡感;陪孩子做遊戲,培養一些室內進行的興趣愛好;陪孩子觀看具有教育意義的影視劇或紀錄片。

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隨著開學時間推遲,孩子在家的時間變得漫長起來。少了老師的監督、同學的陪伴、環境的感染,孩子的自我約束能力也會隨之下降。在這段時間裡,家長要做孩子的守護者、示範者、引領者,做好時間和學習規劃,做到“停課不停學”,培養孩子受益終身的好習慣。

孩子的自製力普遍不如成人。上學期間,學校有統一的課程表,孩子的學習生活相對規律。放假了,孩子陷入興奮之中,如果沒有任何計劃安排,很容易就玩起來毫無節製。

家長一方面要指導孩子製訂作息時間表,但時間表的細節應交由孩子自己決定,這樣有助於培養孩子的自立意識和責任意識,也更容易激發孩子遵守時間表的動力;另一方面,家長應負責督促孩子嚴格遵守時間表,在孩子做到嚴格遵守時還要及時表揚,孩子會逐漸體會到自我管理的快樂,促進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對於年紀較小的孩子,作息時間表還應圖文並茂,家長也可以選擇和孩子一起製作一張手繪作息時間表。否則孩子一旦脫離了家長的視線,很容易就“原形畢露”,難以養成好習慣。

希望度過了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家長和孩子都能夠成長!

科學大院是中科院官方科普微平台,由中科院科學傳播局主辦、中國科普博覽團隊運營,致力於最新科研成果的深度解讀、社會熱點事件的科學發聲。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