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建議武漢“封城”,齊名鍾南山,73歲的李蘭娟比你想象中更厲害

2月5日,央視一條新聞躍上了熱搜#李蘭娟每天隻睡3小時#。

面對記者的採訪,急匆匆的李蘭娟說自己睡得好、身體好、沒問題,同行的湯靈玲副院長補充道:“她工作太忘我了呀,每天睡3個小時。”

當記者提醒她一天隻睡三個小時不行、要注意休息時,她還在持續不斷說著疫情防控目前最緊急的事兒。

短短不到三分鐘新聞視頻,卻一次又一次讓人鼻頭髮酸。

網友說:請李奶奶愛惜自己、保重身體;你是我們的驕傲,也是我們的希望

她是誰?讓網友牽腸掛肚的她,究竟做了什麽?

心底無私天地寬

每個醫生,都有一段傳奇。

李蘭娟,1947年生於浙江紹興,她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傳染病學專家。

打開她的簡介,自2008年至今她至少有19個頭銜,而每一個光環都是她腳踏實地一步步得來

在80年代,國內重型肝炎致死率為88.1%,佔據世界第一。

1986年,用三千元的科研經費,她帶領自己的團隊進行爆發性肝衰竭病人治療的課題研究。

她首先提出了“人工肝”替代原有患病肝的想法,卻遭到了眾多專家的質疑和打擊。

一個大膽的想法,一條曲折的道路。

因為研究途中難題太多,團隊中先後有人因看不到希望而離開,但這些絲毫沒有影響李蘭娟的決心,她想治愈更多的人。

她說:“碰到困難,我就像鑽牛角尖一樣鑽下去,一定要想辦法研究到底。

十年磨礪,終究成果。1996年,李蘭娟研究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獨特有效的人工肝系統,成功救治了四十多個病人。

這套人工肝支持系統治療重型肝炎,使得急性、亞急性重肝病死率從88.1%降低至21.1%,慢重肝從84.6%降至56.6%。

這個成果在醫學界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她卻沒有申請專利,而是將科研成果、治療方法毫無保留、無償傳授給更多的醫生。

心底無私天地寬,十年心血,她用一種特別的方式將成果貢獻給了這個她熱愛的世界。

為了進一步研究肝病,1994年,她開始了肝病腸道微生態的課題,這也是當時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研究。

很快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

李蘭娟在國際學術雜誌《自然》、《科學》向全世界宣布了研究成果,引起眾多科學家的矚目,獲得了國際上高度認可,她當選為國際微生態聯盟的主席。

《無問西東》裡有一句經典台詞:

這個時代缺的不是完美的人,缺的是從自己心底裡給出的,真心、正義、無畏和同情。

而這些恰恰是李蘭娟所具有的高貴品質。

為人抱薪者,被人民銘記

2003年,非典大規模爆發後,中國被世衛組織黃牌警告。

疫情來的太突然,讓所有人都措手不及,無法識別病毒、沒有特效藥、人民恐慌、經濟受創。

大面積的醫護人員被感染,每個使用激素治療的患者即使活了下來,嚴重的後遺症也會伴隨一生。

有人報告杭州市出現了三名疑似患者,時任浙江省衛生廳廳長、黨組書記的李蘭娟當晚組織專家會診,晚上十點即確診。

為了防止更多人感染,三名患者立即被隔離了起來。

李蘭娟的另一個決策讓所有人驚掉了下巴:

當晚由疾控中心聯合警察將1000多個與3名患者接觸過的人全部隔離了起來。

這一決定既需要力排眾議的勇氣,也需要承擔不良後果的擔當。

事實證明,這一舉措非常明智:有力地防止了非典第二代的傳播、提前作為,阻斷了醫務人員的感染,並創造了零後遺症的奇跡。

2013年,長三角地區爆發了不明原因的呼吸道傳染病。

因為之前在SARS中積累的經驗,李蘭娟帶領她的團隊,僅用了5天時間就鑒定出這是新型H7N9的流感病毒。

並很快就鎖定了這場流感的病毒來源是活禽市場的雞、禽,這為政府制定關閉活禽市場等緊急措施提供了準確的依據,將一場可能在全國大爆發的H7N9控制在了最小範圍內。

一時,各國專家紛至遝來,觀摩、學習他們的先進技術和經驗。

李蘭娟團隊自主研發的疫苗,填補了我國流感疫苗長期依賴國外提供的空白,將疫苗市場的主動權牢牢地掌握在了國人的手裡。

黑格爾說,一個民族有一些仰望星空的人,才會有希望。一個國家多一些為民族利益而忠誠守望的人,國家才有希望。

李蘭娟的成就,讓世界為之矚目、為中華矚目。

不是明星,卻是偶像

2月4日,一則#李蘭娟公布兩種抑製病毒藥物#的消息讓全國人民為之沸騰。

這讓因為這場疫情身心俱疲的國人,看到了一絲希望。

網友說:越來越覺得醫護、軍人、科學家這些人才應該成為被人們追捧的偶像。

而這已不是李蘭娟為這場疫情做的第一個貢獻。

吸取當年SARS的教訓,李蘭娟建議武漢“封城”,1月23日10時起,武漢果斷封城,阻止了疫情向全國的擴散。

疫情發生後,她申請去支援一線,得到批準後,她帶領自己的團隊和物資立即趕赴武漢。

凌晨4點下火車,吃過早餐就接著開會,與各個醫院的專家、基層管理者見面,分析研判疫情。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副院長江應安說:“70多歲的老人了,真的不分晝夜,這個老太太,真的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脊梁。

她穿梭於醫院、醫護、病人、實驗室之間,研判疫情、指導治療,同時還在解決宅在家裡人們的困惑。

有人問:“外出需不需要戴手套?”

李蘭娟說:“只有直接接觸汙染物的時候才需要戴手套,勤洗手就可以了。”

疫苗什麽時候能研製出來?疫情高峰期什麽時候過去?等等問題,她通過媒體向全國人民一一做了耐心的解釋。

所以,才出現了她一天隻睡3個小時的新聞。

所有不與人說的艱辛,全化作了托起生命的希望。

73歲,一個原本頤養天年、享受天倫之樂的年齡,當國家有難、人民需要之時,毅然挺身而出,拚自己全力,逆行在疫情的一線。

大醫精誠,國士無雙,這是對她最好的讚揚。

一家兩院士,情深德更高

這是李蘭娟出征前在家吃的最後一頓飯。

李蘭娟丈夫鄭樹森,曾被稱為“中國外科最好用的一把刀”,他是多器官聯合移植事業的開拓者,也是一位中國工程院院士。

雖然在同一家醫院工作,但早餐是兩人一天中唯一在一起吃的飯,聊天的內容最多的是關於學術和工作。

一家兩院士,情深德更高。

兩人在自己的領域都成了領軍人物,為了激勵更多的醫護人員,共同創立了“樹蘭醫學獎”。

其子鄭傑雖然學的是計算機專業,但在父母的影響下,也在醫療事業的大數據領域積極探索。

李蘭娟曾在《開講啦》中對青年們寄語道:

未來的醫學任重而道遠,請記住十六字箴言——嚴謹求實、開拓創新、勇攀高峰、造福人類

這讓我想起了《肖申克的救贖》一句經典台詞:

不要忘了,這個世界穿透一切高牆的東西,它就在我們的內心深處,他們無法到達,也接觸不到,那就是希望。

期待櫻花再次盛開的那天,早起的人們依舊吃著熱乾面,街道會再次人聲鼎沸,我們可以去想去的地方,可以去見自己想見的人。

84歲的鍾南山,73歲的李蘭娟,這些不懼艱難、擔憂人間疾苦的英雄們,正在前方保護著我們;

而我們每一個普通人,能做的就是為他們守護好後方的寧靜。

來源:卡娃微卡

ID:kawa01

-The end-

點亮“在看”,感謝所有

奮戰在前線的醫護人員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