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在沒有疫苗的古代,中醫是這樣看病的!

自古至今中醫就存在很多爭議,有人認為中醫能治病,有人認為中醫沒有西醫效果好,其實,真正的醫學,有沒有這麽複雜呢?沒有。

我們中國老祖先很偉大,像藥王孫思邈、《本草綱目》的作者李時珍,他們具有功能。在功能態的狀態下,了解了藥的品性,了解了人體經絡,進而指導醫療。

我國古人在免疫方面的突出成就

我國古人在免疫方面的突出成就是在天花預防上。在《痘疹定論》裡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宋代真宗時的宰相王旦,生了幾個孩子都因患上天花而夭折,後來好不容易老來得子,十分寶貝這個孩子,非常擔心這個孩子也怕也步入前面幾個孩子的後塵,染上天花離他而去,所以遍訪名醫,尋找能夠幫他孩子預防的天花的方法。

最終在四川峨眉山尋得一位在民間聲望很高的醫生,這個神醫在一個藥瓶裡取出一點藥粉塗在孩子的鼻腔裡,7天后這個孩子開始發熱出痘,等到第12天,痘全部結痂,發燒也好了。

出過天花而能活下來的孩子終身不會再染上天花了,等於上了保險,因為天花而痛失過好幾個孩子的丞相自然明白這個道理,看到經歷過天花考驗而存活下來的兒子,他喜極而泣,對這個神醫給予厚謝。這就是中國接種天花最早的記載,可以看出,我國遠在十世紀就採用種痘的方式預防天花

推行“ 種痘”技術預防天花大爆發

到了明代,接種天花的逐漸增多,尤其是安徽某些地區(寧國府太平縣),這個地域的達到最多,明代萬歷、天啟年間的一些作品,都有種痘的記錄,比如程從周《茂先醫案》、周暉《金陵瑣事剩錄》中都有記載。

1681年(清·康熙20年),有一位叫朱純嘏(古)的中醫正式把這項技術介紹給國家,染過天花卻幸存下來的康熙皇帝深知天花的危害,他力排眾議,頒詔下令在全國推行種痘技術,使得這一技術在全國廣泛流傳,預防了天花大爆發。

“ 種痘”技術的發展與改進

經過數百年的臨床實踐和經驗總結,“種痘”這一技術也不斷發展和改進,接種方式由起初將天花患者的皰漿染到接種者的衣服上,到後來將患者痘痂陰乾成細末,用水調濕,將棉花蘸著塞入接種者的鼻腔內。隨著實踐經驗的總結,疫苗也不斷改進,最先用患者身上的皰漿又稱“生苗”,後來用經過幾次接種後痘痂製作的安全性更高的熟苗,並且有合理的解釋“火毒汰盡,精氣獨存”,即現代所說的“滅火減毒”。

後來隨著中西方交流增加,種痘術漸漸傳到日本、俄國、歐美等國家,英國琴納在人痘的基礎上,發明了安全性更高一級的牛痘,為人類戰勝天花病毒做出了重大貢獻。

疫苗的實質

疫苗的實質是什麽?疫苗其實就是滅活的病毒。在中醫看來,疫苗屬於病邪的範疇。現代醫學認為,通過注入體內極少量的病毒,從而刺激機體產生免疫力,這是疫苗的基本原理。

一般人若屬三陽體質,其人陽氣偏旺,即使少量的邪氣入體,亦能產生有效抵抗,從而產生抗體,這就有了防疫學上的意義。因此,接種疫苗當根據個體來推廣。平素陽氣旺盛者,可不拒絕疫苗。但若屬三陰體質,三陰陽氣偏虛的,或者正在感冒生病的,都不可濫接種疫苗。當然首要條件是疫苗必須是合格的

三陰體質對於疫苗所產生的反應,其實就是抵抗無力。表面上看好象也沒有什麽,但邪氣內伏三陰,隱藏為患。以後當正氣不足,體質下降,或者四時氣候變化劇烈,或者外感六淫時,內伏於三陰的邪氣會與外邪相引,透出為患。不病則已,病則不輕。況且,疫苗邪入少陰亦損傷心神。

疫苗屬於陰寒之毒,雖已經滅活,但其性質未變陽氣充足之人被注射疫苗後,正氣奮起抵抗,與邪氣相搏,欲祛邪外出,表現為發燒、頭痛、頭暈等反應,這是正氣抵抗邪氣的必然反應;若平素陽氣不足之人貿然注射疫苗,則正不勝邪,而邪氣內陷三陰,多為表現為面色變青,精神萎靡。若邪氣內陷,則為患最烈:陷入少陰,輕則精神不振,重則成胸悶、癲癇、神志昏迷,甚至休克、死亡;陷入太陰則脾陽不振,四肢不溫,或腹痛、嘔吐、咳嗽,甚則肌萎癱瘓,水濕內停則腹瀉、苔白;陷入厥陰則寒熱交作,或痙攣抽搐。

中醫免疫預防疾病

那在古代沒疫苗的情況下,如何免疫的?從中醫的角度來看,早在兩千多年前,《黃帝內經》中就明確提出“治未病”戰略思維,這其實就是免疫思想的萌芽,而且還提出了“正氣存內,邪不可乾”、“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的預防秘訣。其實這也是古代中醫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依舊生存的關鍵所在。中醫認為,只要人體正氣充足,那麽就會遠離疾病。

從這個角度來講,中醫裡的扶正法便是預防疾病的關鍵所在。中醫所講的扶正法,包含益氣、溫陽、養血、滋陰等法,主要是針對人體氣、血、陰、陽不足而進行施治的一種法則。在臨床中可以補脾、腎為縱軸,以氣、血、陰、陽扶助補益為橫軸,這樣就能起到良好的預防作用。

對於中醫而言,四君子湯、歸脾湯、六味地黃丸等具有補性的中藥,以毒攻毒治療腫瘤的方法,艾灸按摩足三裡、合谷等穴來養生保健的方法,都具有免疫思想的特性。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