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南楊村記事

南楊村,與青浦金山相鄰。

在新浜,南楊村是個大村子,現在是美麗鄉村示範村。我對美麗鄉村的想像,是唐詩宋詞畫出來的美麗圖景:「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這些詩讓田園生活成為人類最理想的生活,而不是之一。嗯,到南楊村去尋詩中景象。

    

南楊村裡有個雅園,雅園現在有點火了,因為電視劇《我的前半生》在此取景。那是賀涵為子君的孩子舉行生日宴的地方。在電視鏡頭裡看到雅園的水榭上因為要給孩子辦生日宴而張燈結綵,更有別一種人間煙火氣,與原先看到的雅園不太一樣。但先不說雅園吧,

雅園的美其實和一般話桑麻的美是不同的,它是文人雅士或者吟風弄月,或者筆情墨趣,或者品茗撫琴的地方,院落別緻,迴廊曲折,荷塘竹影,天鵝戲水,各各都有講究,所以,雅園不適合話桑麻。南楊村境內還有牡丹園、荷花公社、桃園等想想就美麗的地方,那麼多花,當然是美麗的。

而我想,最美的應該是人的生活,那種唐詩宋詞裡的田園生活才讓人好生羨慕。    

出得雅園,在村子裡走一走。

現在的村子,也是水泥鋪地,村間小路可通轎車。村子的安靜確如想像,粉牆黛瓦的江南民居中也夾雜著農村常見的磚混二層小樓,鋁合金窗戶。或者可以說是磚混二層小樓的住房形式居多,其間夾雜著粉牆黛瓦的江南民居。

但不管是何種房子,或新或舊,只見家家門戶洞開,偶爾有一兩條狗出來看看你,離得人遠遠的,也不吠,顯然它們沒怎麼見過壞人,對外來者沒有警惕,唯有好奇,它走近幾步,又停下來,關注著你,眼神友好,不失時機地搖一搖尾巴。進了村子,緊張的心情頓然放下,

人和人,人和狗,誰都不用提防誰,不僅不需要提防,還可以敞開——敞開大門,也或者可以敞開心扉。

幾位大娘坐在面河的屋簷下,河水靜靜地,不發出一點響動。河岸上幾株楊柳,一排雜花……大娘們望向小河,坐著,彷彿時間是靜止的。看得出來,她們很樂意有我這個外來者在村子裡走動,她們正可以看看我。

我走過去問她們高壽,80多了,她們回答。不用乾活啦,好得很呢,現在政府給我們每人1700多元養老金呢,啥也不用乾啦,錢夠用呢。孩子也會回來看我們,也會給錢呢。我們能動,自己燒飯,不過沒什麼事情,就坐坐啦。看著大娘滿足的笑臉,我想,

住在村子裡,到底是與住在城市裡不同的,城裡,哪裡見得到這份滿足?

想起來剛才村乾部帶我看過的村委會,底層進門,一排四五個接待人員坐在電腦後面,村裡辦各種事情現在也是一站式呢,比城裡還便捷,路近,就在家門口,人少,根本不用排隊。村乾部還告訴我,村裡有多少老人自理有困難,他們情況如何,村乾部都清楚,子女照顧不到或者沒有子女的,會每天安排送餐,並有人定期去看望……老人的滿足也是因為有了保障吧,真沒有什麼可擔心的。

  

拐過去到另一家,也是敞開著大門,一位老者坐在客堂間的舊藤椅上看報紙,舉著放大鏡。在門口,我問,可以進來嗎?他說可以可以,放下報紙站了起來。他也不問問我是什麼人,來乾什麼。這時樓上下來一位大媽,說是老者的女兒,她告訴我,她父親90多歲啦。哪裡看得出年齡?明明耳聰目明思維敏捷。

我注意到他座椅旁邊的凳子上一大摞報紙,有《解放日報》和《文匯報》,怪不得,完全不落伍啊。

在村子裡走走看看,又有新發現了。反正每家的大門都開著,我就到處探頭探腦,這時看到這家廳堂的牆上掛著一幅字,再看,是家訓:

家庭和睦萬事興,鄰裡和睦百年福。用毛筆字寫了裝在鏡框裡,下面落款某某某書。鏡框左上沿,竟然有個燕窩!和燕子也和睦相處了。見我在門外停留,門內老先生招呼我,我問,掛著這個家訓,真能有用嗎?比如碰到家庭矛盾時,大家看看家訓,就沒矛盾了?他被我問愣了,想一想說,沒有吧,好像沒什麼矛盾。現在錢夠用,孩子也工作了,有什麼矛盾啊?他指著另一面牆上的一幅畫說,這是女兒畫的,她在上海工作。言語中滿是自豪。

  

村子的中心廣場,有戲檯子,據說秋收以後會上演連台好戲——怪不得剛剛在村民活動室看到有村民在排練滬劇,一位著樸素服裝的村婦有模有樣翹起蘭花指唱道:「

今日清明雨初晴,草上水珠濕衣裙。紅雲昨日報一信,說我夫在靈神廟裡暫蹲身,走過三裡桃花塢,行過四裡杏花村。羊腸小道匆忙過,行行來到小橋亭。站立橋堍用目看,」接著念白,「呀,好熟悉呀!」邊上一男士和她配戲,時而提點,聽說是鄰村請來的指導老師,

村婦繼續唱,「想起當年兒女情。9年前我與陳阿興,兩小無猜情誼深。他在橋上放風箏,我在橋下挖蘆根……」

是啊,要準備起來啦。

當然除了村民自己的演出,也會請專業劇團來表演,

村民自願出資,旁邊牆上張貼著出資人的姓名,某某村某某鎮,張三李四,有的幾百,有的幾千。名單長長的好幾貼。在智能手機時代,每個村子還都置戲台,且熱鬧活躍,這是頗有意味的。如果要做文化分析的話,大概可寫長長的一篇論文。

    

不過我認為最有意思的應該是集體煮臘八粥和吃臘八粥。

臘八這天,全村人會聚集到小廟食堂來,這家帶碗米,那家帶碗豆,每家每戶帶來不同的食材,用兩口大鍋煮上,煮粥的香味可以傳至四鄰八鄉。那一天熱熱鬧鬧,非同凡響,與平時的安靜恰可以做對比,一張一弛,是有節奏的日子。這樣的煮粥,也寓意著村民之間的水乳交融,和諧友愛。

如果有這樣的鄉居日子,安靜平和,不慍不躁,又時不時有點娛樂,也能和其他村民和睦相處,可不其樂也融融!

新浜真的勾起了我的鄉村夢。這種鄉村夢也是城市人的一種鄉愁吧。一種很久遠的文化鄉愁。記得我曾經羨慕葉落歸根的老人,他們可以回到所來之處,而生長在城市裡的人不能像大樹一樣深深紮下根去,水泥長不出任何生物,甚至也長不出思想,尋不到所來之路,更沒有可「去」之處,城市人的飄零感在原味的鄉村裡越發凸顯。 

回到南楊村真好,那是真正的返璞歸真,一簞食,一瓢飲,在鄉村,其樂陶陶。

(本文編輯朱蕊   圖片由作者提供)

    欄目主編:伍斌 文字編輯:朱蕊


    TAG: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