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任澤平:新基建該不該乾?怎麽乾?誰來乾?

  文/新浪財經意見領袖專欄作家 任澤平

  該不該乾的問題,大家還是有共識的,認為應該在這個時候發力新基建,分歧主要是誰來乾,怎麽乾。

  2018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加大製造業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強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但是2019年初,中國經濟“小陽春”,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2020年初中國經濟受疫情和全球經濟衰退的衝擊,2月23日中央指出,“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宏觀政策重在逆周期調節,節奏和力度要能夠對衝疫情影響,防止經濟運行滑出合理區間,防止短期衝擊演變成趨勢性變化。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加積極有為。” 3月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明確強調,“加快5G網絡、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進度。要注重調動民間投資積極性。” 近期20多個省市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及加大新基建投資力度。

  No.1

  該不該乾?

  當前的宏觀形勢需要發力新基建

  從長期來看,“新基建”的必要性很明顯,投資潛力巨大,經濟社會效益顯著,貢獻高質量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

  但是,在最近新基建之所以引起這麽大的討論和關注,跟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有關。新冠疫情爆發導致深度的全球經濟衰退和金融危機。

  目前,中國在抗擊疫情和恢復生產方面走在全球前面,一些主要的指標,比如發電量、返城率都在快速恢復。但是代價非常沉重,勝利來之不易。根據公布的中國經濟數據,1-2月份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13.5%,城鎮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同比-2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20.5%;這些數據遠超2008年金融危機對我們的影響。

  我們自己的疫情得到了控制,經濟生產在恢復,但是現在面臨新的挑戰,疫情全球大流行和金融海嘯,以及歐美主要經濟體經濟的深度衰退。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很難獨善其身。截至3月24日,疫情已經蔓延至全球150多個國家個地區,總計超過40萬人感染。美股四次熔斷,歐美主要股市進入技術性熊市,油價從去年底的60美元每桶跌至20多美元每桶。簡單地看一下疫情數據,美國3.2億人口中有5萬多病例;意大利6000萬人口中有7萬病例,而且病死率很高,大約將近10%;德國、西班牙、法國、伊朗,這些經濟體都成為重災區。

  為什麽疫情引發了歐美股市崩盤和債市大幅拋售?很大的一個原因是,過去長期的量化寬鬆和低利率,導致美國面臨股市泡沫、企業高債務杠杆。在華爾街,利用長期的低利率和量寬,企業通過發債回購股票和分紅推高美國股價,我們可以看到,美股創造歷史性11年的牛市,估值非常高。

  2008年金融危機是居民部門加杠杆,2008年以後是美國非金融企業部門的杠杆率在快速上升,企業通過發債回購股票,推升股市泡沫。2008-2018年,美國企業債券餘額從2.2兆擴大到5.7兆美元,其中BBB級,垃圾債級別的企業債增加近2兆,佔比從36.4%上升至47.4%。常識告訴我們,高杠杆是風險資源,對流動性變得非常脆弱。

  疫情作為導火索引發了美國股市、債市的拋售。在過去一個月時間,美國主要股指跌幅超過30%,美國信用利差的大幅擴大也表明了債券在拋售。美元指數為什麽大幅上升?因為爆發了流動性危機,這也可以解釋美聯儲為什麽開放式、無上限地供應流動性。

  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很難獨善其身,通過貿易、外需、出口、產業鏈、資本流動、匯率等方方面面都會對中國進行傳導。有的已經出現苗頭,有的存在傳導時滯。大家可能印象比較深刻,2007年中期,美國的次貸危機已經爆發,直到2008年對中國產生了重大衝擊。但是2008年上半年我國央行還在加息,當然也有客觀情況, 2008年上半年還在豬周期,CPI、PPI比較高。隨後奧運會開完,金融市場就雪崩了,股市暴跌到1600點,出口訂單大幅萎縮。所以我們還要做好相關的準備,不可能獨善其身。

  比如說我們看一些數據,2019年中國出口佔比中,歐盟、美國的佔比都很高,排在前兩位。最近公布的數據,歐美製造業PMI指數創歷史新低,波羅的海乾散貨指數(BDI)也是在創新低,中國出口1-2月份-10%以上的增長,二季度大概率繼續較大的負增長。

  現在政府要求企業復工複產,但是當外需快速下降、收縮,外需訂單被大量取消的情況下,要求企業快速地復工複產,只會增加企業的困難。我們現在已經看到企業的庫存在大幅地上升,比如鋼材、化工等。

  No.2

  新基建:

  該不該乾?誰來乾?怎麽乾?

  我們前一段時間發布了《是該啟動“新”一輪基建了》(2月28日)和《中國新基建研究報告》,引發了市場比較大的討論。主要是想表達一個觀點,在這樣宏觀背景下,無論是長期實現中國高質量發展,還是短期應對疫情和經濟下行,新基建都是一個比較有效的抓手。新基建短期有利於擴大有效需求,穩增長、穩就業,長期有利於增加有效供給,釋放中國經濟增長潛力,推動改革創新,改善民生福利。

  現在大家對於經濟形勢是不是危機還有一定的爭議。對經濟金融危機的定義主要是兩個維度:一個是深度,一個是長度。深度上,對中國經濟增速衝擊幅度超過08年。長度上,一般認為對經濟嚴重衝擊超過兩個季度基本就可以界定為經濟危機。目前來看,今年一季度GDP增速估計是在-5%至-10%之間。2008年四季度和2009年一季度的經濟增速是6.2%和6.3%,幅度遠超08年國際金融危機。原來市場普遍的預測是二季度中國經濟會快速地恢復,客觀情況是什麽?確實在快速地恢復,但海外疫情大流行和全球經濟衰退拉長了中國經濟下行的時間。二季度會有所恢復,但是從目前的數據來看,恢復到正增長,哪怕是小幅的正增長,還是相當的困難。很有可能到二季度,我們處在降幅收窄、小幅負增長的區間。如果說一直蔓延到二季度,基本可以確認是經濟危機,深度經濟衰退。

  面對長期要高質量發展和轉型創新,短期要應對疫情衝擊和全球經濟衰退,該怎麽辦?我們是像美國一樣無上限地搞量化寬鬆,還是搞新基建和減稅?我們的建議是應該搞新基建。

  經濟學常識的邏輯是,當經濟增長已經顯著低於潛在增長率,就需要加強逆周期調節,幫助企業渡過難關,這時候不應該再把逆周期調節和機構轉型對立,現在不是拉高經濟增速,而是回歸到它正常的水準,是救急。如果不擴大有效內需,一味讓企業加快復工複產,只會更加增加企業困難,因為外需訂單消失以後,生產就會變成庫存。

  如果說我們能在該不該乾問題上達成共識,那麽後面的問題就是怎麽乾?誰來乾?

  新基建是有時代烙印的。過去中國製造業強大,互聯網經濟繁榮發展,我們是超前基礎設施建設的受益者。包括我們今天疫情時期能夠在線上辦公、線上開會、線上購物,生產生活效率的提升、成本的下降、民生的改善,包括互聯網金融發達帶來的便利,都受益於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我們不能一方面享受新基建帶來的便利,而又反對新基建,這是不合理的,葉公好龍。未來20年,支撐中國經濟社會繁榮發展的新基建是5G、人工智能、數據中心、互聯網等科技創新領域基礎設施,以及教育、醫療、社保等民生消費升級領域的基礎設施。

  啟動“新”一輪基建,關鍵在“新”,不是四兆重來,重走老路。未來“新”一 輪基建主要應有五“新”:

  一是新的領域,這就涉及到怎麽乾。調整投資領域,在補齊鐵路、公路、軌道交通等傳統基建的基礎上大力發展5G、特高壓、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智慧城市、城際高速鐵路和城際軌道交通、大數據中心、新能源汽車充電樁、教育、醫療等新型基建。以改革創新穩增長,發展創新型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

  二是新的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最終是為人口和產業服務的,我們要最大化經濟社會效益。未來城鎮化的人口將更多聚集到城市群都市圈,比如長三角、粵港澳、京津冀等,未來上述地區的軌道交通、城際鐵路、教育、醫療、5G等基礎設施將面臨嚴重短缺 ,在上述地區進行適度超前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夠最大化經濟社會效益。對人口流入地區,要適當放鬆地方債務要求,不搞終身追責製,以推進大規模基建;但對人口流出地區,要區別對待,避免因大規模基建造成明顯浪費。

  三是新的方式。新基建需要新的配套和制度變革,因為它更多的是新產業、新技術、新經濟。我相信它應該跟傳統基建的財政、金融、產業政策是不一樣的。比如說財政政策應該更多地支持企業降低稅負,研發費用加計扣除。金融政策應該給比如說專項貸款、並購、IPO、發債、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支持,包括規範的PPP。產業政策方面應該納入到國家的戰略和各地的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當中。

  四是新的主體,也就是誰來乾。因為新經濟、新技術、新產業所涉及的基礎設施不確定性比較大。如果說都由政府來乾問題是比較大的。事實上,大家知道,在過去像華為、騰訊、阿里,他們已經在加大新基建。我們的建議,對於新基建,應該區分基礎設施和商業應用。對於基礎設施更多的是由政府和市場一起來乾,或者政府支持市場企業來乾。對於商業應用更多的依靠市場和企業來乾。政府、市場和企業相互地配合支持,共同發揮作用。市場能乾的盡可能交給市場,更有效率,政府提供財稅、金融、產業等基礎支持。

  五是新的內涵。除了硬的新基建,還有包括軟的新基建。比如補齊醫療短板、改革醫療體制、加大汽車金融電信電力等基礎行業市場化開放、加大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改善營商環境、大幅減稅降費尤其社保繳費費率和企業所得稅、落實競爭中性、發展多層次資 本市場、建立新激勵機制調動地方政府和企業家積極性等。

  當前也存在幾點爭議:

  一是有觀點認為,新基建是“四兆重來”、“重走老路”、“新瓶裝舊酒”。大家已經討論得比較清楚了,這個觀點是混淆了內涵。新基建的做法有1998年溫和刺激模式和2008年強刺激模式,我個人比較讚同1998年的溫和刺激,比如當時連續4年1000億的國債項目來搞基建項目,類似這種溫和的。中國本身就是超前基礎設施的受益者,沒有超前的基礎設施就不可能有中國製造的強大,沒有互聯網經濟的發達,就沒有中國獨角獸能夠和美國PK的今天。客觀地講,新基建不僅是拉動投資,也是擴大消費。沒有4G,沒有互聯網這些基礎設施建設,我們的新零售是根本不可能起來的,這不僅涉及到國家競爭力,還涉及到民生生活。

  二是有觀點認為,減稅和新基建將增加地方債務的負擔。大家經常問,地方沒錢怎麽搞新基建?這涉及到對財政基本理念的認識。我們究竟是保財政平衡,還是保增長?究竟是要平衡財政,還是要功能財政和公共財政?財政不應該是會計和出納,它應該是承擔更多的公共財政功能。

  三是有觀點認為,基建投資、財政政策對民間投資有擠出效應。我覺得還要考慮到它的帶動效應和乘數效應。根據我們過去的經驗,基礎設施投資帶動效應和乘數效應更為明顯,尤其是私人需求不足的時候,更需要擴大公共支出。

  四是有觀點認為,新基建應該依靠企業投資。基礎設施具有外部性和公共產品屬性,經典理論,比如說“搭便車”、“公地的悲劇”。新基建的公共部分,應該是政府支持市場和企業一起來建設。

  五是有觀點認為,新基建投資佔比小,對穩增長貢獻不大,挑不起大梁。我的看法是新基建作為新經濟、新技術、新產業,成長快,潛力巨大,如果說新基建、新經濟、新產業挑不了大梁,就意味著中國經濟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的希望就很渺茫了,那就對中國太悲觀了。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轉型創新就是要靠新經濟、新基建挑大梁。

  不能泛泛而談,我們可以做一些科學的論證和測算。目前中國基建存量居世界第一,但是我們的人均水準和質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是非常明顯的,潛力巨大。中國現在人均GDP只有1萬美元,美國是6萬美元。我們現在跟美國的差距是巨大的。比如說我們在能源、通訊、交通、水利、科技、衛生、文化、教育、體育、養老、環保領域的基礎設施短板非常明顯。比如說,全世界100所最好的大學,中國是5所,美國是43所。中美研發支出,中國應用性研發非常發達,但是在基礎性研發處處是短板,包括營商環境。

  我們的新基建能不能挑大梁?它的潛力究竟有多大?可以看看5G。大家知道,通信基礎設施是信息互聯網時代的“高速公路”,為數字經濟提供了基礎設施的底層支撐,是世界各國發展高科技和保障戰略安全的必爭之地。1G-4G是歐美主導,到2010年美國率先開啟4G商用,隨後帶動了一批移動互聯網應用的快速發展。大家都感同身受。4G的領先地位累計為美國帶動了1兆美元的產出,每年為美國貢獻GDP 4750美元,鞏固了美國科技霸主地位。我們現在使用的在線辦公、在線會議、新零售、互聯網金融,都受益於通信設施的基礎設施建設。

  根據測算,未來全球5G的建設將帶動兆美元級的投資,拉動上下遊經濟的價值是超過十幾兆級,成為大國競爭的關鍵,各國將在此決戰新一代信息技術。

  中國的移動通信行業經歷了1G空白、2G落後、3G追隨、4G同步發展的歷程。今天,我們終於走在了5G時代的前沿,在標準的製訂、產業的配套方面擁有了話語權,所以說,我們建議應該推動以5G為代表的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深化產學研融合,並促進5G與工業互聯網、車聯網、人工智能等垂直行業的應用融合發展,加速形成5G的創新生態。

  大家現在引用比較多的數據,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的測算,到2030年,5G將直接貢獻總產出和經濟增加值6.3兆和2.9兆,間接貢獻是10.6兆和3.6兆,大家可以看到,新型基礎設施的建設潛力是巨大的。更重要的是帶動了上下遊,沒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現在說的AR、VR、車聯網、智慧城市、大數據這些新經濟新業態都無從談起的。

  最後總結一下,大家關注的三個問題,該不該乾、怎麽乾、誰來乾。我的建議,應該盡快形成對新基建的共識,做好應對全球經濟衰退和金融危機的充分準備。有準備是機會,沒有準備就是風險。

  3月25日,中國財富管理50人論壇(CWM50)與孫冶方經濟科學基金會共同舉辦“如何擴大有效投資,推動經濟盡快復甦“網絡視頻會議。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兼恆大研究院院長任澤平在主題發言中,圍繞“新基建”,回答了該不該乾,怎麽乾,誰來乾的問題。

  (本文作者介紹:恆大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恆大經濟研究院院長。曾擔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部研究室副主任、國泰君安證券研究所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分析師。)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