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40大城市平均收入:7城超6萬元,長三角最富

一般來說,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就業機會較多,工資水準較高。那我國各大城市收入水準究竟如何?

第一財經記者統計梳理了40個重點城市(包括23個GDP兆級城市以及其他一二線城市、省會城市,哈爾濱、長春等個別重點城市數據暫未發布,在此未納入統計)的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後統計發現,目前共有7個城市平均收入超過6萬元,整體來看長三角地區的收入水準最高。

需要說明的是,包括廣州、武漢、合肥、濟南、沈陽、太原、蘭州、銀川公布的數據,只有城鎮和鄉村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數據,沒有全體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數據,第一財經記者根據這些城市2019年的常住人口和城鎮化率,推算出全體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數據,該數據與最終的實際數據可能存在一定誤差,僅供參考。

上海領跑

數據顯示,40個城市中,2020年有7個城市平均收入超過了6萬元,分別是上海、北京、深圳、廣州、蘇州、杭州和南京。包含了四大一線城市以及蘇州、杭州、南京這三大來自長三角的新一線城市。這7個城市的GDP總量均位居我國城市GDP前十名。

其中,上海是唯一一個突破7萬元大關的,達72232元。上海市統計局的分析指出,2020年上海市居民收入增長總體情況在疫情下呈現幾個特點:居民收入增幅呈現出一季度平穩、二三季度明顯回落、四季度企穩回升態勢;疫情對農村居民收入影響相比城鎮居民更快減緩,農村居民收入增速快於城鎮居民;民生保障措施有力,促使轉移性收入在疫情下成為“穩收入”的最重要因素和貢獻力量;居民收入絕對水準繼續領先全國,增幅位列全國中遊。

北京的居民可支配收入達到了69434元,接近7萬大關。總體上,上海和北京這兩大強一線城市的居民收入在全國處於絕對領先位置。近年來,我國收入最高的三個行業分別是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金融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而京滬是這些高收入行業最集中的地區,帶動了居民平均收入的提升。

來自華南的兩個一線城市深圳、廣州與滬京存在一定距離,兩市的平均收入分別為64874元和63289元。

根據國家統計局深圳調查隊發布的最新統計結果,2020年深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64878元,比上年名義增長3.8%,名義增幅比上年回落4.9個百分點。構成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四大項中,工資性收入、財產淨收入均有不同程度增長。受疫情影響,居民在外就餐和服務消費有所減少,經營淨收入負增長;人均轉移淨收入-2243.30元,比上年-2568.81元增加325.51元。

廣東省體制改革研究會執行會長彭澎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一線城市商機多,工作機會也多。商機多意味著企業能賺錢,工作多意味著個人能賺錢。總體上,一線城市 “錢生錢”比較容易,商業貿易發達,賺錢比較容易。

彭澎說,一線城市收入高與產業結構有關,這些地方的金融、互聯網產業發達,頭部企業多,總部經濟發達,企業“董、監、高”群體多,富人群體多,中層白領也多。高新產業、新興產業發達,產業新,賺錢、盈利能力也比較強。

長三角高收入城市最多

在四大一線城市之後,來自長三角的三個新一線城市蘇州、杭州和南京平均收入也超過了6萬元大關,緊追廣深。這三個城市高新產業、新經濟發達,集聚的財富也多。

以蘇州為例,2020年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申報數、認定數、淨增數和有效數創歷史新高,年末有效高新技術企業達9772家,逼近1萬家,繼續位居全國第五,僅次於四大一線城市。

杭州市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實現增加值4290億元,增長13.3%,高於GDP增速9.4個百分點,佔GDP的比重為26.6%,較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數字內容、軟體與信息服務、電子信息產品製造產業增加值分別為3113億元、3441億元和1090億元,增長12.7%、12.9%和14.7%。

南京全年淨增高新技術企業1871家,總數達6551家,增長39.98%。全年新增創業板、科創板上市企業3家、5家,新增上市企業12家,上市公司總數達126家。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牛鳳瑞對第一財經分析,近年來,隨著科技創新成為發展的基本動力,大學、科研機構、文化基礎設施集聚的城市,既有的技術資源、科技基礎優勢得到發揮。比如南京高校實力雄厚,近幾年充分發揮了科教資源優勢,大力打造科創名城,發展新興產業。

不過,目前南京與北上深廣等城市在新興產業發展上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近期公布的《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指出,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有高原但無高峰,創新能力還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

從區域分布來看,長三角高收入城市最多,在前十的城市中,包括了上海、蘇州、杭州、南京、寧波和無錫。相比之下,珠三角的城市中,在廣深兩個一線城市之外,其他新一線、二線城市與長三角同類型城市相比存在明顯差距。

彭澎說,珠三角整體收入數據不如長三角,有多個因素,一方面,廣東原先產業結構主要是以三來一補為主,勞動密集型企業較多,常住人口中,外來常住人口佔比更大,非戶籍人口收入相對沒有戶籍人口高。而長三角原來的國企較多,集體經濟更發達,統計也比較規範,戶籍人口佔比更大,收入也比較高。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收入水準並不高,比如福建的兩個兆級GDP城市泉州和福州,全體居民平均收入僅為4萬出頭,不僅遠低於長三角和珠三角的重點城市,而且與中西部的長沙、武漢也有較為明顯的差距。

這與福建的產業結構有關,福建是民營經濟佔比最高的省份之一,包括泉州等地以民營企業尤其是紡織鞋帽等輕工業為主,相比國有企業,這些民營企業的收入要低不少,而城鄉可支配收入中,工資性收入佔大頭,福建相當多的人從事商業,這方面的統計相對難以體現在收入統計當中。

福建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開明對第一財經分析,福州、泉州收入低,一方面有統計口徑的原因,另一方面也說明福建的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不如長三角、珠三角等地,相比傳統產業,高新產業收入相對更高。

長沙超越青島天津

從數據來看,40大城市中,全體居民平均收入超過5萬元大關的城市共有16個,其中前15名均來自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只有第16名的長沙是唯一一個來自中西部地區的城市。長沙的收入水準也超過了東部沿海的青島、天津、福州、泉州等地。

數據顯示,2020年,長沙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1477.60元,同比增長5.7%。在收入快速增長的同時,長沙的物價、房價都保持較為穩定的水準。國家統計局長沙調查隊今年2月發布的數據顯示,2020年,長沙CPI上漲1.8%,低於全國平均水準0.7個百分點,低於全省平均水準0.5個百分點。長沙市漲幅在全國36個大中城市中排第30位,在全省14個市州中排第11位,在中部六省省會城市中排第6位。

長沙之後,中部龍頭城市武漢去年受疫情影響較大,收入出現下降。2020年,武漢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362元,比上年下降2.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057元,下降2.9%。不過,隨著武漢迅速回血,收入也在快速提升。

尤其是武漢的高新技術、新興產業快速發展,也有利於收入的回穩和提升。截至2020年底,武漢全市高新技術企業數量達到6259家,是中西部地區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最多的城市。過去一年,在遭受疫情影響的情況下,武漢全年地區生產總值重回全國城市前十,科技創新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40個城市中,平均收入最低的10個城市均低於3.7萬元,除了石家莊和海口外,其余城市均來自中西部地區,尤其是西部地區較為集中,一方面,西部地區大多數城市的高新產業、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發展要比東部地區滯後不少,整體收入水準較低。

另一方面,對不少西部城市來說,城鄉差距較大,全體居民收入水準也會受到影響。因此,西部地區還是要加快城鎮化和工業化的步伐,加快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的發展。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