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B肝在研新藥免疫療法,難度高於其他藥物,兩大分支先天性適應性_細胞

全球慢性B肝新藥開發也有難易之分,什麽靶點新藥科研難度更高,相信也是大部分人希望知道的,進而了解部分在研的臨床研究藥物未來通過III期臨床概率。最近已有報導了一種II型HBV核心抑製劑分子EDP-514在小鼠模型中的結果。

B肝在研新藥免疫療法,難度高於其他藥物,兩大分支先天性適應性

B肝在研新藥EDP-514,可以降低HBV-DNA和HBV-RNA,並使B肝表面抗原和e抗原水準略有下降。EDP-514在與恩替卡韋、替諾福韋前藥、或I型HBV核心抑製劑GLS4聯合應用,具有協同抗病毒作用。目前,全球基於這項靶點開發的還有CpAM化合物中的AB-423、ABI-H0731、JNJ-56136379和JNJ-6379。其中,ABI-H0731與恩替卡韋聯合應用的第1期試驗提供了安全性和有效性。

數據表明,該藥物耐受性良好,HBV-DNA和HBV-RNA水準降低。當聯合使用核苷酸類似物(NAs)與口服JNJ-6379(CpAM)250毫克治療12周,並在第1天、第29天、第57天皮下注射3次200毫克的JNJ-3989(RNAi)時,觀察到B肝表面抗原水準的顯著下降。當然,總體上以上研究藥物的開發還是較為順利的,在多靶點開發新藥過程中,使用免疫療法研發B肝藥物難度頗大,科研難點也比較多。

具體來看,由於成人急性B肝病毒感染恢復屬於自發的,主要依賴於廣泛和多特異性的免疫反應。先天性免疫反應在B肝病毒感染自然清除中的作用還不十分清楚。然而,最近在臨床醫學雜誌期刊發表的研究表明,自然殺傷細胞(NK)在早期B肝表面抗原清除中起作用,而其他天然免疫細胞可能參與免疫活動的調節。

B肝病毒複製的非細胞溶解抑製,可能是導致病毒血症在症狀出現之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由NK和NKT細胞分泌的IFN介導的。動物實驗研究表明,HBV特異性細胞毒性T細胞反應(CTL)對病毒蛋白(如B肝核心抗原HBcAg)具有較強的多克隆性,對清除感染的肝細胞至關重要。B肝表面抗體,則負責清除遊離病毒離子並防止其附著在肝細胞上。

慢性B肝病毒感染的進展,似乎是功能失調的B肝特異性免疫反應的結果。由於NK細胞和漿細胞樣樹突狀細胞(PDC)缺乏或功能失調,感染開始時的固有免疫反應不夠強大,造成IFN-α缺乏。下遊,樹突狀細胞(DC)等抗原提呈細胞的成熟被高水準的B肝表面抗原或e抗原破壞,誘導機體耐受。此外,由於促炎性細胞因子的存在,單核細胞/巨噬細胞、NK、NKT和T細胞(包括調節性T細胞),浸潤引起的肝髒慢性炎症有助於免疫病理學。

此外,CTL反應範圍窄、單特異性,在清除感染肝細胞方面不夠充分。肝內CD8+T細胞表達PD-1,這說明在同源抗原表達的存在下,它們可能會變得筋疲力竭。簡單的講,任何希望激活免疫反應的新療法,都屬於以促進感染肝細胞死亡、避免肝細胞感染、建立長期病毒控制為目標的,更重要的是消除cccDNA庫。

科研經驗證明,B肝表面抗體的出現,無論是自發的或抗病毒誘導的血清轉化,都不一定能消除肝細胞中任何殘留的cccDNA池。如果這部分患者接受了免疫抑製治療來治療炎症性疾病或淋巴瘤(類固醇、美羅華等),那麽,失去免疫控制可能會導致B肝病毒重新激活。所以,當前任何針對B肝病毒的免疫治療方法必須能夠促成真正的功能性治愈,但同時還要注意潛在的不受控制的肝髒耀斑和自身免疫現象。

小番健康結語:全球有多靶點開發慢性B肝新藥的趨勢,其中,建立在免疫新療法開發B肝藥物的難度較大,目前有兩個方向或稱免疫反應的兩個分支,即先天的和適應性的,都可以作為目標,試圖克服以上提到的免疫失敗問題。包括Toll樣受體激動劑、維甲酸誘導基因-1(RIG-I)激動劑、干擾素基因刺激劑(STING)激動劑以及治療性B肝疫苗,均屬於此類靶點新藥開發範疇。

以上關於在研B肝新藥II型HBV核心抑製劑EDP-514小鼠模型及聯合應用數據,以及免疫療法開發新藥觀點已發表於2020年10月1日臨床醫學雜誌期刊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