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印度電影為什麽能在中國“橫行霸道”?

自《摔跤吧爸爸》在中國火了之後,中國院線如今以每個月一部的KPI速度不斷引進印度片。

但凡是哪一個類型火了,那麽接下來你就會看見同類型的電影瘋狂輸出。

上個月,《一個母親的復仇》在無宣傳、無大咖、無大投資的情況下,票房輕鬆破億。

上上個月,《調音師》在一眾大片的裹挾下,僅僅用了五天時間就輕鬆破億,最終票房3.24億,豆瓣評分8.3分。

就連打著印度電影旗號,實則是澳洲團隊製作的電影《孟買酒店》,在北影節也收獲了一個座無虛席的誇張場景。由於是根據印度2008年發生的那起真實恐怖襲擊案件改編,這部電影一經上映就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

而上一部在影院熱映的印度電影《無所不能》,被網友戲稱是《調音師》和《一個母親的復仇》的結合版,一個盲人配音師的為愛復仇。

上映六天,票房就達到2400萬,貓眼9.3分的成績足足甩了同時期電影一大截距離,

這個成績,雖然比不上自己的“前輩”,但結合大環境來看,春節檔之後國產票票房破億的電影也才僅僅只有四部,《反貪風暴4》、《老師·好》、《一吻定情》以及《下一任·前任》。

怪隻怪自己的“哥哥姐姐們”太優秀,導致這樣的戰績也變得並不值得一提。

在印度這片神奇的國度,你永遠不乏獵奇的故事擇取。殺女嬰、強姦、恐襲、歧視……隨便提溜出一件,都能震驚掉全球影迷的下巴。

而印度對於本國這種無能為力的現狀,只能通過電影向世界“呼救”。

“你要是不怕懷孕,你就去坐印度公車。”

壹 | 印度電影的逐夢全球發展史

2017年5月,《巴霍巴利王2:終結》一上映,便一舉成為印度票房冠軍,順便也橫掃了北美外語片票房市場。

《富比士》對此曾專門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做“印度電影在美國爆發!”

那之後不久,中國觀眾就同樣感受到了這股神秘的力量。

2017年《摔跤吧!爸爸》在中國取得12.99億的高票房成績,2018年《神秘巨星》又以7.47億登頂當年的印度引進片票房榜首,《起跑線》2.1億,《小蘿莉的猴神大叔》2.85億,《廁所英雄》9461萬……

印度電影真真是勢如破竹,所向無敵。

對此,有美媒分析印度電影在北美取得如此大的成績是源於印度裔美國人口的增加。人口調查顯示,2005年到2015年這十年,美國的印度裔人口增長60%……

但是,為什麽它也能在中國橫行霸道呢?

回顧一下這些優秀的印度電影,很容易發現它們最大的一個共性特點就是“接地氣”。

從《摔跤吧!爸爸》、《神秘巨星》,到《廁所英雄》、《一個母親的復仇》,再到如今的《無所不能》,他們在講得全都是自己家的事兒。

故事性極強,人物成長極快,反轉極其強烈以及現實感很近。

印度問題是個古老性問題,就在剛剛,微博熱搜又爆出“印度母女拒性侵造剃頭,被棍棒毆打遊街示眾”的事實。

說起印度,大家聯想到的不外乎都是神秘的恆河水、複雜落後的種姓制度、嫁女如賣女的不平等男女比例、以及眾多深惡痛絕的社會問題,強姦泛濫,沒廁所,無法用電,無法用水等等。

男女不平等,所以就出了《摔跤吧!爸爸》;婦女連使用衛生巾的權利都沒有,所以就出了《廁所英雄》;震驚全球的印度黑公交輪奸案,就出了《一個母親的復仇》……

社會關注什麽,他們就拍什麽;社會所不能實現的,那就在電影裡做個“超級英雄”。

印度電影通常的“解氣”觀影后遺症就是這麽來的。

再來是,印度作為一個古老的宗教國家,因宗教、地域、信仰、生活習慣等有很大的不同,所以這麽多年電影產業已經被培養出來了一種意識,那就是根據不同的地域、階層、宗教、生活習慣等有意識地剔除和培養自己的電影元素。

隨著電影工業的發展,在技術性和推廣性都達到一定要求的情況下,他們在海外市場上根據不同人的觀影口味就迅速作出了最適當的判斷調整。

剔掉舊寶萊塢電影中的許多老套情節,減少歌舞片段,增強人物情緒,同時關懷現實問題,各種“水土不服”的問題迎刃而解。

但最關鍵的一個點是,他們擁有講故事的能力。

6月初在影院熱映的《無所不能》,觀眾評價很高。它講述了一位盲人配音師,在經歷了妻子遭人強姦的事實,又無處伸冤的情況下,獨自踏上復仇之路,手刃三個凶手的故事。

整部影片前後形成非常明顯的割裂。

前半部分愛情美好、鄰裡和睦、未來一片光明;後半部分社會不公、命運蹉跎、暴力與血腥齊飛。

在這樣的一部電影裡,它竟然可以同時擁有“愛情”、“懸疑”、“復仇”以及“現實問題”等多個元素。大鍋亂燉的情況下不僅沒有影響敘事,觀眾反而能夠在觀影中隨意切換情緒。

這樣的敘事能力不是誰都可以被複製粘貼的。

貳 | 印度電影的“復仇宇宙”

除了最新的這部《無所不能》,印度的“復仇”電影包括但不限於上個月的《一個母親的復仇》、以及阿米爾·汗的《未知死亡》。

主人公往往是對社會充滿希望的群體,正直善良,他們身體或者心靈上有或多或少的缺陷,但並不影響他們善意地對待這個世界。

然後反轉開始,他們的至親會遭受一次重創,在經歷正常的社會訴求無果之後,他們開始轉而以自己的方式尋求公平和慰藉。

弱勢群體對抗手握權力的無良大亨,觀眾在明知道最後結局的情況下依舊能產生極大的興趣。

再來是影片中多重縝密而懸疑的復仇計劃,再到拳拳到肉的一種暴力奇觀,都讓“復仇類”電影的觀看效果不斷升級。

《未知死亡》中男主角在失去愛人之後開始失憶,但仍堅持復仇到底;《一個母親的復仇》中雖然是手無縛雞之力的中年婦女,但仍勇敢追求自己的權利。

他們的“弱勢”在轉化為觀眾的同情之後,“復仇”就變得更加順理成章。

而且,這些“復仇”電影對於影片價值觀的提煉越來越高級。

相較於《未知死亡》純粹對愛情的歌頌,《一個母親的復仇》對現實問題的提煉,《無所不能》升級的地方在於對個人尊嚴的宣揚。

有人在觀影之後對影片產生質疑,認為男主角過於“傑克蘇”,突降神力,所向披靡,不符合現實情況。

但仔細想想,這樣不符合邏輯的事實放在男主身上一點兒也為過。

為了奠定男主角強大的智商和心理,在影片開頭電影作出了一系列的暗示,比如男女主第一次見面時女主以兩個身處黑暗的人是無法找到光明的為理由拒絕了男主的求愛。

這樣的自卑情結放在盲人身上一點兒也不奇怪。

但男主卻不以為然——一個身患殘疾的人,一樣擁有愛的權利。他能盲人配音,有比正常人更精明的大腦,穩定的收入外加縝密的心思,他就像一個正常人一樣自如地生活。

同樣的,他也想享受正常的權利,面對車販少找給他的零錢,他立即要求退回去;面對無賴三翻四次地挑釁他的新婚生活,他不是一味忍讓,而是直接拳頭警告。

這在正常人看來很正常的“反擊”,男主做起來並不容易。

知道女主人被無賴侵犯之後,訴求無門的男主爆發出無敵的人物技能,打架、設局,一點兒也不含糊。

這場復仇之戰,不僅僅是為愛而戰,更重要的是為尊嚴而戰。

盲人也有自己的尊嚴需要守護,在特定的情景內,男主會比平常人開發出更多的技能來守護自身。

一部優秀的影片,我們可以看到“爽”,可以體會到情感共鳴,但最重要的是它應該宣揚一種價值觀,一種進步的、被所有人都理解的價值觀。

這是印度電影衝向世界的“絕密武器”,也是印度人通過電影向全世界“呼救”的一大利器。

-FIN-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