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生態文明催綠色發展 農旅融合助興鄉富民

9月15日夜,武漢蔡甸西郊索子長河畔,金龍水寨不大的水鄉景區,150間客房全部住滿。遊客大多來自廣東。鄉村如漆的夜,阻擋不了遊客的熱情。

金龍水寨景區位於蔡甸區欠發達的中西部,旅遊生意並不火爆。今年以來,這個景區逐漸升溫,每到周末客房全部住滿。記者從旅遊部門了解到,金龍水寨景區生意突然轉好,直接原因是廣東等南方遊客到漢賞花遊、過境遊的落地增多。而導致這些遊客集中落地蔡甸中西部“小景區”的原因,表面是蔡甸區高速交通的區位優勢,深層次則是蔡甸區持續的生態改善和農旅文化產業更新推動的鄉村遊“長尾效應”,更多有文化、有景觀、可親近的古樸鄉愁羈絆了遠方的客人。

蔡甸區依靠中西部優質生態和文化資源,逐步形成橫貫蔡甸全區腹地的嵩陽山國家森林公里、香草花園、索子長河夢裡水鄉、九真山國家森林公園、玉賢園藝小鎮、花博匯等特色景區景點。景點周圍的農村巧用人流量,快速形成農旅融合發展的生態產業帶。

蔡甸

鄉村振興繪藍圖

“共享景區流量”建鄉村生態旅遊圈

蔡甸,像一塊巨大的楔子,自西向東插入長江與漢江交匯的夾角。楔子中間是山崗帶,分別有嵩陽山、九真山等山體。邊緣則是連綿不絕的湖泊,後官湖、西湖等。

9月16日,記者在嵩陽山、西湖附近金龍村看到,當地多數村民在按統一的風格裝修房子。村民說,區裡要在這裡做大景點,把房子做好就能做旅遊生意。

金龍村一帶水田居多,村民一般種蓮藕和水稻,這裡是正宗蔡甸蓮藕的主產區。“種蓮挖藕辛苦,收入也不高。”村民們十分認同農業+旅遊的產業更新。

村口路邊豎著一塊廣告牌:“超超農莊”。農莊主人郭超正在為迎接下一批客人做準備。超超農莊共兩棟兩層樓房,是郭超自己建造,前面一棟樓提供標準的餐飲住宿房間,後面一棟兩層樓內設兩個20人餐台,地下室提供KTV娛樂和會議接待。

郭超說,這個農莊是全村首家。周末每天有五六桌客人,四五間房住宿。現在生意慢慢好起來了,附近村民也開始進入這個行業。郭超認為,到了晚上,村子裡黑燈瞎火的,很難留得住客人,“希望多增設一些旅遊服務項目,讓遊客更願意留下來。”

郭超的想法,正是蔡甸區旅遊部門著急解決的大事。

蔡甸區林業和旅遊局負責人認為,依托景區景點人流量,做長服務產業鏈,拉長人流量價值長尾,鼓勵村民進入旅遊服務產業鏈,如興建共享農莊等。此舉可快速提升旅遊服務品質,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村落後面貌。

金龍村正是這一想法的具體踐行者。該村與金龍水寨景區共建“金龍村美食合作社”,打算將景區的人流分段開發,轉化成餐飲、住宿、文化娛樂等項目收入。

16日下午,“金龍村美食合作社”負責人陳劍站在村口,現場講解合作社首期3000畝的建設規劃:正對金龍水寨景區後門新修一條路連接村口,村口左邊統一分類改建美食小吃街,右邊統一規劃建設民宿農莊、文創產品、酒吧咖啡等社交娛樂場所。建築物立面和地面,整體改造成3D荷塘圖案,建成華中最大3D藝術村,迎合旅遊拍照需求……

陳劍寥寥數語,“一天半逗留”的旅遊小鎮噴薄欲出。

金龍村農旅文化融合振興發展的思路,正在蔡甸中西部中軸線上多處試點。嵩陽山國家森林公園、香草花田景區、九真山國家森林公園、花博匯等,每一處景區的周圍村落都在啟動“流量開發”規劃,“共享流量”建設一個個農旅生態圈。

蔡甸區委、區政府決定加快打通橫貫蔡甸中腹的嵩陽大道,將一個個農旅生態圈用最短的路線連接起來,做大蔡甸中西部農旅生態圈。規劃中的嵩陽大道鄉村振興示範帶,用景區與景區、景區與村落共享流量的方式,全面激活農業旅遊文化產業,建成“處處是景”的全域景區,助推中西部鄉村振興,綠色發展。

綠色生態做保障

山好水好空氣好是發展底盤

武漢城市發展,蔡甸歷史上曾是主要的炸山采石場所之一。武漢長江大橋的部分石材就取自蔡甸奓山,境內部分山體遭到不同程度損毀。

兩江交匯,上遊的汙水加上本地區生活排放,達到省、武漢市要求保持全域三類水體,壓力不小。

蔡甸區環保局負責人說,蔡甸三山六水一分田,生態資源得天獨厚,生態優勢保護不好利用不好,還談什麽發展?蔡甸區是全省第一批也是武漢市第一個提出創建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的部門。2012年10月,省環保廳評審通過了《蔡甸區生態建設規劃》。2013年10月,蔡甸區被國家列為第六批全國生態文明建設試點。2017年4月,蔡甸區成為全省第一批也是武漢市唯一省級生態區。

2017年12月19日,省環保廳評審通過《蔡甸區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規劃(2017-2024)》,目前正緊鑼密鼓實施。

根據規劃,蔡甸區不再考核“農民年人均純收入”等9項指標,新增生態保護紅線、公眾綠色出行率等17項指標,提檔更新了“部門地區生產總值能耗”等10項指標,細化了6項具體指標,即“主要汙染物總量減排”“生態環境狀態指數”“生物物種資源保護”“生態文明建設規劃”“生態文明建設工作佔黨政實績考核的比例”“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鄉鎮佔比”等。

目前,蔡甸區工業企業已全部完成“煤改氣”,力爭達到空氣優良天數比例85%以上,嚴重汙染天數基本消除。高標準的什湖濕地治理已全面啟動,探索“企業湖長製”,加強水體保護巡查,建村級汙水收集管網,努力實現70%地表水達到或優於三類水體。全區範圍內礦山早已全部關停,多數破損山體已完成修山複綠。

有了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規劃,山水綠色生態太空就有了保障,經濟社會發展就穩住了底盤。

產業融合添動能

“農業+”催生生態產業新芽

童話般的蔡甸花博匯櫻花村,斫琴匠李濤與記者分享了他尋覓理想生活的知音之旅。

李濤以前在國外學法語,曾專程到阿爾卑斯山尋找《阿爾卑斯山上的少女》海蒂般的自由生活。回國後,偶然機會,李濤來到蔡甸區大集街黃虎村大金灣,租下59號的百年農舍,建成古琴製作室。

李濤意識到製琴可以成為“知音傳說”的文化體驗項目。他先在花博匯開設一間“古琴與花藝生活館”,從教琴到賣琴,再到設立微型文創工廠。現在,李濤又與大金灣商量,租用更多村舍,建成木藝工坊、調琴、書法等琴藝體驗區,用文創產品營收構築自己的理想國。“古琴引我找到了自由生活。”李濤說。李濤的古琴文創小店,以知音鄉風為底蘊、大金灣花田為背景、以民居和古琴為媒介,逐漸形成一個農旅文融合的新項目。李濤和他的古琴作坊已成為武漢市“能人回鄉”振興鄉村的示範。

目前,蔡甸區已成立鄉村振興規劃長官小組,目的是讓農村和農業生產的點點滴滴,都成為遊人眼中的風景,讓市場的力量推動“生態富農”“農護生態”“消費更新”。

該區在全區域設計農村文化旅遊時,重點制定了鄉村產業發展規劃:一個村打造一個主導產業。靠工業和服務業快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民向市民、股民轉變,留下更多土地集約化經營。著力推動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產銷網絡化,推動產業融合項目布局。

蔡甸區林業和旅遊局負責人認為,在生態產業發展融合過程中,會出現一大批新奇的產業項目或業態,這些項目能耗低、無汙染、附加值高、創意無限,“讓我們拭目以待。”(圖片來源於網絡)

文章發表於武漢全民義務植樹本地資訊,http://www.whyiwuzhishu.gov.cn/轉載請注明!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