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中國傳統哲學架構完善且深邃西方難忘其項背

常聽一些專家說中國歷史無哲學,我很不服氣。說中國歷史無哲學,完全是民族虛無主義的表現。哲學是什麽?一言以蔽之就是辯證法、方法論。縱觀中華5000年(一說7000年)文明史,中國歷史不僅有哲學,而且框架很完善,思想很深邃,不是西方所能望其項背的。人們推崇的黑格爾,就學了不少老子的東西。馬克思主義所有能夠扎根中華大地並成為指導思想,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中國人感覺馬老先生的思想很親切,其哲學思想與中國古老的哲學思想必如老子的哲學思想一脈相承。馬克思主義所以能夠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也與中國擁有馬克思主義適生的土壤indivisible。比如物質決定論、“一分為二”、革故鼎新、新陳代謝這些東西,從老子的思想中都可以找到源頭。

我經常想,中國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百花齊放,老子的道、孔子的儒、孫子的兵、韓非子的法、墨子的工、鬼谷子的術、公孫龍的名,多麽豐富多采,哪一個不是哲學思想的產物?其後,佛教東傳,一花六葉,不著文字,到了惠能時期,禪宗發揚光大,不也是中華傳統哲學的產物?所有這些哲學思想之間,有沒有一種內在的邏輯關係,構成一個統一的哲學體系呢?我感覺是有的,而且的確是有的。因為,所有這些思想,不管是楊還是墨,孔還是孫,都可以歸入一個思想體系,就是“道”。諸子百家,莫非道。

道,是中國哲學的最高概念,也是根本。對於“道”,老子最有發言權,一部《道德經》,既講道,也講德,既講體,也講用,雖然只有5000余字,但把什麽是道,道的運行規律、道的表現形式以及道的本體性、主宰性、不滅性等等都講清楚了。

德,中國哲學的第二級概念。德是道的存在形式。用現在的話講就是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係。道是普遍性,德是特殊性。特殊性中具有普遍性,普遍性寓於特殊性之中。比如花、草、樹、虅,各有科屬,各有特點,但無不屬於道的產物。它們得道而生,致一而亡。禪宗講,萬物皆佛性具足者何?德也。

易,中國哲學的第三階概念。易者,變也。它還有一個名字叫“玄”。玄即易,易即玄。道生一、一生二、三生萬物。萬物有生有死、有強有弱、有老有少、有康有病,始終處於變化之中,就是易。而易是有規律可循的,研究這個規律的學問就是《易經》。

《易》,就有了多種表現形式。儒家、兵家、法家、墨家、名家、縱橫家、雜家、陰陽家等等,實際都是研究“易”的,人生之易、戰爭之易、造作之易、治理之易、抵塞之易、工匠之易、星象之易等等。因此,不管孔子、墨子、孫子、韓非子還是列子、莊子,鬼谷子,最終都離不開一個“道”字。他們都清楚,他們的本根是“道”,也都抓住並研究了道的某個方面的學問,即某個方面的事物的發生發展規律。

在諸子百家之外,還有兩個學問,一個是道教,一個是佛教。這兩大學問也是研究道的,只是門徑不同,目標不同。道教貴生,追求的是與天同壽,長生不老;佛教務本,追求的是回歸本來。但有一點是共同的,都是從“易”入手,而後看見德,然後洞見道。仙家有言:順為凡、逆為仙,只在其中顛倒顛。就是這個意思。

研究道、德、易,中國人還有個好方法,叫格物致知。其實就是從特殊性中尋找普遍性、從紛繁複雜的事物演變中尋找規律性。這與實事求是完全是一個意思。至於正心誠意,用現在的話講就是認真負責、客觀公正。這是格物致知的前提,也是實事求是的前提。

綜上,中國的哲學是有體系的。萬變不離“道、德、易”三個字。把握住這三個字,中國的所有學問,都可以窺其堂奧了。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