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最新頭條.有趣資訊

阿里騰訊“兩馬之戰”, 不站隊就會被吊打?

每天推送零售&商業地產內容,喂飽你!

在過去的2017年,有關零售業的各種概念接踵而至,"新零售"、"智慧零售"、"無界零售"等等新名詞輪番登場表演,而阿里、騰訊商戰早已不是一天兩天,從移動支付到社交平台再到線下實體,每一場無硝煙的戰爭都在不斷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如今一場全新的“圈地運動”正在展開,兩馬之間戰火更新,以“新零售”為領地的戰爭,參與者或將佔據大半個中國商業圈。

阿里騰訊“兩馬之戰”,  不站隊就會被吊打?

01

阿里&騰訊 兩家互聯網巨無霸為何要全面開戰?

當前,以大數據為代表的數字經濟發展迅速,數字經濟成為經濟發展新動能,也成為企業投資布局的風口,BAT作為國內科技企業巨頭,自然會搶奪數字經濟等新經濟風口。在過去的2017年,BAT加大了投資力度,投資領域主要分布在人工智能、新零售、汽車、娛樂等新經濟領域。尤為突出的是阿里巴巴和騰訊已經在多個領域形成了競爭態勢。

在2017年由中國政府主辦的世界互聯網大會上,作為中國企業家代表人物,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雲連續缺席了兩場有眾多業界大佬現身的高規格飯局,而另一邊騰訊聯席創始人馬化騰身邊卻圍繞了10餘位中國互聯網公司負責人,在這些發展迅猛的公司中只有一家騰訊尚未入股。

此後,騰訊便大舉進軍零售這一阿里巴巴的核心業務領域。

阿里巴巴發言人認為,與騰訊的競爭具有積極意義,因為競爭能讓企業變得更強,最終惠及消費者;騰訊發言人說,騰訊的目標是打造一個健康的環境,讓其生態系統內的用戶、開發者和其他企業都能受益。最初阿里巴巴專注於電子商務、騰訊則專注於遊戲和即時通訊。在把大量利潤投資於新興互聯網業務的同時,兩家公司也越來越多地卷入到金融、支付、雲計算、娛樂、共享單車和美食外賣等領域的直接競爭。隨著在線用戶增速放緩,爭奪線上線下融合領域控制權的競爭也在加劇,這也促使阿里巴巴和騰訊互搶地盤。

據析,阿里騰訊的“兩馬之戰”,一方面決定了兩超對峙格局的走向,另一方面是互聯網對線下傳統產業最大規模改造的重要突破,更可能幫助中國互聯網實現全世界範圍內的領先零售地位。俗話說開弓沒有回頭箭,阿里和騰訊接下來還會上演更多肉搏之戰,但是過度的競爭,未必是件好事,切記: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02

零售之戰 阿里加速布局

阿里在2016年提出新零售戰略,並指出2017年是其新零售元年,在線下零售擴張的步伐較快。2017年,阿里巴巴先後參股聯華超市、新華都、高鑫零售等線下超市龍頭,在新零售業態如盒馬鮮生、閃電購、易果生鮮等布局也層出不窮。此外,阿里還擁有銀泰商業、蘇寧、三江購物、東方股份的部分股權。2017年11月20日,阿里巴巴與歐尚零售、潤泰集團達成新零售戰略合作,入股約224億港幣(約28.8億美元),直接和間接持有高鑫零售36.16%股份。高鑫零售以大潤發、歐尚兩大品牌,在中國大陸運營454家大賣場。近期,阿里擬全資收購餓了麽,進軍外賣配送領域,再一次被推上熱搜!

在一片吃瓜群眾還未來得及消化時,阿里又於3月9日宣布,天貓新成立消費電子、美家和平台營運三大事業部。阿里巴巴CEO張勇曾指出,天貓和淘寶都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電商平台,而是阿里新零售基礎設施的基座,將集合阿里在技術、物流、金融、雲計算等方面的基礎能力,幫助全社會商業更新。天貓總裁靖捷也表示, 天貓2018年的使命是成為消費更新主引擎、品牌數字化轉型主引擎和阿里新零售的主力軍 。這意味著,阿里的新零售戰略開始朝線上線下更深度的融合推進。

阿里騰訊“兩馬之戰”,  不站隊就會被吊打?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3月9日阿里系企業站隊

03

不甘示弱 騰訊奮起直追

同樣在3月9日,停牌近一周的利群集團宣布與騰訊雲和深圳啟明星電子商務有限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協定。 簽約當天不僅僅只有利群,還包括山東全福元集團、長沙通程集團、南寧百貨大樓、石家莊北國集團、湖南佳惠華盛堂百貨、廣州市廣百、泰安凌雲商社等7家區域龍頭百貨零售企業參加了簽約儀式。

按公開的說法,各方將整合優勢資源打造包含技術、商品、物流、通關、運營等在內的一站式整體解決方案,打造智慧零售互聯網平台。但是根據利群的公告,三方合作的解決方案包括: 電商服務、超市 O2O 服務、百貨智慧導購、電器銷售、生鮮批發、倉儲物流、零售 ERP 體系、零售會員體系、零售 POS 系統、零售統一支付等。

此前,隨著阿里選擇將戰爭更新到線下新零售戰場的衝擊,騰訊在2017年提出要“做零售的賦能者”,核心打法是小程式+微信支付,輸出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騰訊擁有京東股份,之前騰訊主要通過京東來布局新零售,比如京東與沃爾瑪就1號店達成交易,甚至還投資了社區生鮮連鎖“錢大媽”。同時加碼美團、每日優鮮進入新零售爭奪戰。

2017年12月,以41億元收購永輝超市5%股份。隨後攜永輝一起投資家樂福中國區業務。緊接著,永輝超市也拿下了紅旗連鎖的21%股權。1月29日,萬達集團發布消息,騰訊、京東、蘇寧和融創將以340億元入股萬達商業。2月3日,海瀾之家發布公告稱,騰訊以25億元的價格購入海瀾之家5%的股份,此外,雙方一同設立100億元的服飾產業投資基金。再到最近騰訊與步步高達成戰略合作協定,騰訊在線下的布局也在迎頭趕上。

但是,這哪像新零售的玩法?這難道不更像一幫區域零售企業聯合“採購”了一套新的資訊系統的感覺嗎?或者換個角度來說,一個IT解決方案提供商同時拿下了幾家零售企業的訂單嗎?

阿里騰訊“兩馬之戰”,  不站隊就會被吊打?

據不完全統計,截止3月9日騰訊系企業站隊

04

阿里騰訊PK新零售 “賦能”模式大相徑庭

阿里、騰訊在大力布局新零售之時,路徑選擇上存在很大差異。阿里提出中心化戰略,自己做生態圈的核心,通過做大平台來支撐前端入口;騰訊則強調去中心化策略,以“連接一切,賦能於人”的理念,選擇與相關領域內更有效率的企業合作,給予其所需資源,賦能合作夥伴進而連接起所有場景。反過來,如上文中所說: 具備零售基因的阿里,依托線上平台結合已納入體系內的實體商業企業,朝深度融合挺進,而騰訊卻更熱衷於走在成為零售企業“IT解決方案提供商”的路上。

阿里騰訊“兩馬之戰”,  不站隊就會被吊打?

據不完全統計,阿里VS騰訊新零售布局

一家零售公司負責人坦言,過去一年,中國較具規模的零售企業幾乎都被幾大互聯網巨頭“拜訪”過。新零售概念下也逐漸形成了“阿里系”“騰訊系”兩大格局,好比手機裡的安卓系統和蘋果系統,大家紛紛尋找適合自己的“盟友”,合作方式從業務到戰略以及資本。

值得注意的是,騰訊和阿里在新零售領域競爭激烈,但就投資風格而言,兩者可謂“截然不同”。在已公開被投實體商業企業股份比例中,騰訊佔比多在5%左右,一般不會介入很深,雙方更多地是考慮業務層面的結合,也印證了騰訊“去中心化”這一主旨方針;而阿里巴巴布局重心則在於“中心化”,對企業講究控制權,深度介入經營,致力於將其從上到下進行改造,再將改造後的企業同自身平台對接。

縱觀全局,零售行業在“新零售”環境下將會有四種明顯的發展趨勢:第一,科技以及數據在整個零售行業中發揮的價值會越來越大;第二,跨界融合,線上零售商不斷向線下發展,線下零售商不斷開展線上業務,線下線上相互同步、擁抱;第三,線下、線上合作將會越來越緊密,合作方式從業務合作轉到戰略合作,甚至轉變為資本合作;第四,零售業的整個業態,包括綜合市場、專業市場、專賣店、商場超市、便利店等都將加入“新零售”,並且加入速度會越來越快,與“新零售”越來越緊密。

有資深人士表示,目前這兩種方式孰優孰劣尚不好說。騰訊以社交媒體起家,相對離線下零售業務比較“遠”,把企業拿過來自己做,不敢保證自己有足夠豐富的運營經驗能運營成功,因此,騰訊投資企業更看重的是應用場景和客戶資源,“有了客戶資源,加上騰訊的社交複製能力,很容易達到自己的目的”。反觀阿里巴巴則是以O2O起家,同線下有著極強的關聯度。從線上走到線下,相對更善於打通物流、店鋪和大數據,構築“數字化”運營體系,實現零售行業的價值鏈重塑。

05

零售變革愈發激烈 不站隊就會被吊打?

新零售這一場商戰,雙方動員的資源和戰爭的深度、廣度是前所未見的。而實體商業,特別是零售商超抱上互聯網巨頭的“大腿”似乎很好理解,挾技術優勢而來的阿里和騰訊已然是商業帝國,數年經營就讓線下實體“頭破血流”,抵抗不成便順勢結盟。從過去對網絡零售商的痛恨排斥,到今天的合作融合,實體零售企業備受競爭的煎熬,這種兩難處境已是不爭的事實。借力發展或許是一條折中而且可行的簡單路線。但依賴和借力發展是有差別的,提高自己並主動彌補短板才是成功的真正王道。畢竟,零售服務是有顯著區域屬性的,只要抓住這個本質,實體零售商依然充滿機會。

實體零售企業必須強力改變過往十幾年的徘徊不前和安逸心態,勇於突破和改變自己。今天的無奈必須成為明天的警鍾。未來的零售市場,確實很難區別誰是實體零售商,誰是網絡零售商,只有線上線下乃至更多技術工具一體化的融合,才能為消費者提供他們更為需要的更多的服務選擇,這是零售企業生存立身之本。對不選邊站隊的零售企業而言,也並非沒有機會和未來,讓自己更強大、更貼近消費者、貼近服務一線,就能應對科技巨頭風起雲湧的整合大潮。因為生活是實在的,服務也是實在的。

阿里騰訊“兩馬之戰”,  不站隊就會被吊打?

有業內資深人士認為,互聯網巨頭不僅對商超“收割”,其“收割”範圍已經涉及到便利店、餐飲、服裝和商業地產等行列。而一些新零售創業公司從一誕生就走進了投誠巨頭的命運裡,今年此類入股或收購還會繼續出現,已經站隊的企業固然會被主導,然而那些還沒站隊的企業是否就會被吊打?反觀,像K11、誠品書店、星巴克這樣的實體商業就沒有必要站隊,它們擁有優質的線下體驗,這是其獨有的生存運營優勢,實體商業必須突破原有的賣東西的思維,將場景和體驗做到極致,那麽即使不站隊,也有自己的生存之道。

實體商業在面臨站隊的時候也思考過,有沒有A、T哪一方都不站隊的可能性,這需要有一個強大的民間結盟,並且其中一個角色是具備線上線下打通能力的。這個聯盟的發起人需要是一個大家都敬重的人物,一個有實力的區域零售商,比如步步高的王填。全國性的企業是做不了“帶頭大哥”的,它與太多地方企業已經產生了嫌隙。再比如華潤的體量足夠大,而華潤也已經在與外部企業合作,希望對品牌進行數據化賦能,但這與線上線下打通還相去甚遠。央企要一下子有很顯著的變化也不太可能,它需要考慮更多的政策因素,不是商業行為可以完全決定的。其他互聯網巨頭,比如網易、小米是否會有更大動作?可能性也比較小,主要原因還在於不擁有主流的支付工具。

“在未來五年中國零售行業集中化的大潮展開的時候,我想給大家提個醒,識時務者為俊傑,當你吸引資本和吸引人才的能力不夠的時候,你為什麽不跟更優秀的隊友一起去獲得更多的資源來共同發展?”紅杉資本中國基金合夥人劉星在公開演講中曾拋出的這個問題,想必在不少企業心中縈繞。但是傳統零售商擁抱互聯網巨頭的真心有幾分?一位零售業內人士認為,對於這個問題的考量是沒有意義的,商人之間談利益更實在,零售商們雖然在今天已經選擇站隊某一方,但如果一段時間過去後合作效果不好的話,他們也未嘗不會接受別家的橄欖枝。

對於大部分處於區域霸主地位的零售商來說,他們對自己所在區域市場有著十足的洞察和理解,辛苦積累建立的零售體系,怎會甘心全盤交由巨頭重構?而實體企業在開拓更多管道、延伸數字化運營、革新用戶體驗等方式,初衷都是為了可以尋找更好的服務功能,增加多種管道和場景來為消費者提供新的選擇,進而加深實體店或品牌的影響力,即使不站隊,也可以“活”的漂亮。總之,伴隨著阿里、騰訊等巨頭加速向線下拓展,以及零售行業的整體回暖,2018年的中國零售業必將更加精彩。

長按 - 識別二維碼 - 關注我們

每天推送商業地產乾貨,喂飽你

中購聯成立於2002年,是中國最早和最大的購物中心產業服務平台。擁有1000家機構會員,3000位精英會員,300位專家委員及智庫系統。 合作&投稿:13581840631

本文來自中購聯,創業家系授權發布,略經編輯修改,版權歸作者所有,內容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 下載創業家APP,讀懂中國最賺錢的7000種生意 ]

獲得更多的PTT最新消息
按讚加入粉絲團